
识别培养2%的关键人才
推动人才管理变革,组建G3是领导者的重要抓手。但光有G3的顶层推动还不够,还要赢得组织中关键人才的支持。
偌大的企业这么多人,究竟哪些算关键人才呢?在我们看来,人才管理可以遵循2%法则,即组织无论多大,其中极少部分(比如2%)的关键人物会对组织整体效能产生巨大影响。这里的2%并非绝对,是个概数。其核心思想在于,组织中极少部分的关键人才会对组织整体产生巨大影响。有时这个比例可能是2%,有时可能是5%,在有些过万人的大型企业中,也许只有0.5%~1%,甚至更少。通常不论企业多大,这样的关键人才也不会超过200个,在绝大多数企业中大约会在几十人的数量级。
正是因为他们为数不多但影响巨大,所以G3的首要任务就是抓住关键人才,识人、用人、培养人。识人就是,要能精准识别,把他们从组织的茫茫人海中找出来;用人就是,要把他们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让他们创造巨大价值,推动企业加速成长;培养人就是,你要亲自关注他们,对他们的能力及发展需求了如指掌,为他们创造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机会,帮助他们持续提升、快速成长。
当然,我们不是说组织中其他人不重要,不需要培养提升,而是本书会聚焦在那些为数不多但影响巨大的关键人才上。原因有三:第一,泛泛地讲如何培养、激励员工的书,市面上已经有很多。第二,本书的初衷是帮助企业领导者在当今时代推动组织人才管理变革。要想完成这一重大转型,靠领导者一个人,或者靠三人小组,还不够。如果能赢得关键人才的理解支持及投入,成功的概率会大幅提升。泰科公司的艾德·布林、IBM著名前掌门人郭士纳、苹果公司的乔布斯,都是这方面的高手。在公司陷入困境时,他们抓住了组织中的关键人物,不仅找得准,还用得好、育得精,最终带领公司扭转颓势,开启了新篇章。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我们认为公司的未来方向及发展战略无论做得多好,最终结果都是人做出来的,是建立在组织人才基础之上的。如何找到、用好、培养好这些关键人才,关乎组织未来命运,意义重大。
说到这里,一个问题呼之欲出:究竟谁算关键人才呢?
这个问题不简单,因为关键人才绝不是论资排辈,按级别高低算的。关键人才也许级别没那么高,但他们发挥的作用非常关键,他们身上的潜力非常可观,比如核心设计师、技术专家、销售大牛、善于影响他人形成共识的人、善于推动跨部门沟通协同的人、假以时日有可能成长为下一代核心班子成员的人。比如,乔纳森·伊夫就是苹果公司产品设计的灵魂人物,心血管专家史蒂芬·尼桑就是克利夫兰医疗集团彰显专业实力的金字招牌。又比如,UPS公司负责路线优化软件的技术大神,他们会根据实时路况指导送货司机调整路线,比如躲开拥堵路段,少等几个红灯。这样的路线优化哪怕再提高一丁点儿,放在UPS的体量上,每年都能节省数百万小时的人工和上亿美元的燃油成本。再比如,医院里重要科室的头牌医生当然是关键人才;但与此同时,那些级别低三级,负责与政府社保及商业保险谈判的人也至关重要。他们负责谈判的折扣条款稍有改善,就会对医院整体赢利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
准确识别关键人才绝非易事。麦肯锡的一项研究表明,70%左右的高管在这个方面都有闪失。有些关键人才可能相当不起眼,但他们在组织中起到了疏通润滑的作用,确保了信息交流的通畅、工作目标的达成。他们中有些是组织里的老人,新人会向他们讨教如何推动跨部门项目的顺利推进;还有些是专注于某个领域的专家,比如数据分析、系统架构方面的顶级专家;还有些是极富领导魅力,能够为大家创造良好工作环境的人。在推动变革时,他们可以成为你的好帮手,帮你沟通传达,帮你激发组织,帮你落地执行。麦肯锡在服务某医药企业时发现,当CEO决定启动变革、开始宣传时,需要4.5步正式的组织流程才能触达每位员工,而由关键人才构成的非正式流程只需2.3步。这说明,充分借助关键人才,至少能让组织行动更加迅速。
从上面这些例子中,你会发现准确识别关键人才,找到为公司真正创造价值的人,还真不容易。要想准确识别关键人才,必须知道去哪里找。有个方法推荐给你,即在G3研讨时,要重点关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决策节点,并深入挖掘这些重要决策是在组织的哪个层面做的,是由哪些人做的,其中谁发挥了关键作用,即他的判断可能会对经营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要注意,发挥关键作用的人未必是级别最高的。这些决策质量如何,是否在创造价值?
几年前,黑石集团的前运营合伙人桑迪·奥格曾帮助该基金投资的一家企业做了关键人才的梳理。黑石对这家被投企业寄予了厚望,希望在投资期内其EBITD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可以从6亿美元增长为10亿美元,估值水平可以从8倍EBITDA提升至10倍。这家被投企业有12000名员工,其中哪些是达成增长目标的关键人才呢?经过系统梳理,奥格最终锁定了37个关键岗位,其中一个岗位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对EBITDA贡献6000万美元。如果按10倍估值算,这个岗位能对公司整体价值产生6亿美元的影响。一旦锁定了关键岗位,下一步工作就要跟该公司的CEO一起,确保在这些岗位的关键人才都是精兵强将,都能使命必达。说到底,经营业绩都是人做出来的。黑石基金要想投资成功,还得追根溯源,在人的问题上下功夫。事实证明,这样下功夫是非常值得的,投资回报率相当可观。毋庸置疑,这是一个聚焦关键人才、创造巨大价值的绝佳案例。
那么一次找到关键人才,是否就能一劳永逸了呢?其实不然。对于关键人才,必须定期审视,确保他们能与时俱进,持续提升成长。强生公司对此就非常重视。该公司CHRO彼得·法索罗会定期分析公司级的50位关键人才,思考他们名列其中究竟是因为位高权重,还是真的能带领公司开创未来。他说:“现在需要为未来做准备,我们需要着力培养那些能在新的数字时代带领公司持续向前的人。”
正是因为着眼未来,他还会持续思考公司需要建立哪些新的核心能力。这些新的能力,哪些应当内部培养,哪些需要外部招募?梳理内部关键人才,能让你很快发现公司在必要核心能力上的短板,这样招聘工作就能更加有的放矢。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关键人才的梳理不应仅限于组织内部,还需要扩展视野,放眼外部。在组织人才方面做得非常好的公司,都会定期跟进外部人才的整体状况,甚至跳出特定的行业领域跨界搜寻。如果你也这么做,也许你会在外部人才中找到企业未来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