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用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充分借助智能技术

今天,推动人才管理变革的第三个抓手就是智能技术。它是这个崭新时代的新武器,10年前还没有这个福利。今天的组织人才管理必须充分借助智能技术,将人才管理建立在基于数据的数字化系统之上,这样你对组织人才的了解与洞察才会远超以往。

相比其他领域,人力资源对智能技术的应用水平还是相对滞后的,好在现在终于开始迎头赶上。2015年美国风险投资行业投了383个与人力资源相关的软件项目,投资总额高达24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了62%,是2011年的8倍。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8%的人力资源部门对其所用的员工分析软件表示满意。在另一项调查中,75%的人力资源部门都表示,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升级是其重点工作之一。

由此可见,在供需两旺的情况下,智能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会在未来几年里实现大幅提升。其实仅就目前的水平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已经可以发挥以前想象不到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自动化数据分析工具和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超级CFO的横空出世。今天的智能技术会让负责组织人力工作的CHRO发挥更大的作用。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大量使用智能技术,助力人才识别、招聘、入职、培训、保留、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各个领域。智能化的数据及分析将成为组织人才相关决策的标配。

下面这些真实案例,或许能让你对智能技术的威力建立起感性认识。

人才招聘:在这方面已涌现出一批创业公司,比如Gild、Greenhouse、Entelo和Jobvite。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他们通过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根据简历信息、社交媒体信息及其他公开信息,分析应聘者的性格特点及技能专长,发掘更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而且基于数据的分析研究,还能有效避免人工筛选中常见的偏见问题。

人才保留: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智能技术还能帮你预测现有员工中谁可能离职,并推断其离职的原因。这样的洞见非常有价值,可以帮你防患于未然。比如,对于那些渴望进取的关键人才,应当主动让其担当大任,否则他们就会另谋高就,寻找更大的舞台。此外,这样的分析还能帮你找到造成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也许小小的改变就能带来很大的不同。比如,谷歌就发现在所有员工中,新手妈妈的离职比例非常高。于是公司把带薪产假从3个月延长到了5个月,仅这一项举措就让新手妈妈的离职率下降了一半。

识别高潜:还有的智能技术能帮你识别高潜,提醒你应当着力培养他们,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比如,VoloMetrix就是专注于此的创业公司,2015年被微软收购。他们开发的智能工具能系统地分析员工与经理一对一的互动、会议时间、邮件往来以及绩效评估等数据信息。有些智能工具还能结合外部信息进行分析,比如职场社交平台领英上的个人描述,有的甚至还能从邮件处理的习惯中收获洞察。

绩效管理:每年一度的绩效考核及绩效评估,在很多企业几乎成了雷打不动的传统。有了移动端数字化工具,指导反馈就可以实时完成,不必等到年底。正如通用电气公司高管莱昂纳多·巴达萨尔和布莱恩·费恩肯于2015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所述:“员工培养应该是着眼未来的,应该是持续性的;经理应该做的是指导帮助,而不是批评指责;反馈意见不应只限于领导,其实谁都可以发表意见,都可以帮助别人成长。关键在于,个人成长责任共担,组织和员工需要有持续的对话。”为此,该公司专门开发了手机应用程序。通过该程序,每个员工都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用任何形式(如语音、文字或手写),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提出反馈、建议或指导。在试点过程中,该公司发现应用这一工具的项目组,在过去12个月里工作效率提高了5倍,于是决定,在全公司推广这一工具。

团队协同:对人才高度重视的企业通常都会鼓励员工学习,帮助员工成长,倡导团队协同。在这方面,智能技术也大有可为。比如,Harry’s是一家总部位于纽约曼哈顿的创业公司,他们通过热敏摄像头观测员工在办公室的行动轨迹,发现办公室里有些地方是那些协同效果最好、绩效最佳的团队特别爱去的,有些地方其实很少有人去,使用效率很低。根据这个发现,Harry’s果断启动了办公室改造工作。再比如,欧洲一家大型零售银行聘请了一家总部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创业公司Humanyze,来分析研究决定网点业绩差异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该公司进场后走访了几个网点,并给部分业务经理戴上了配有麦克风和加速器的高科技蓝牙胸牌。结果非常有意思,他们发现员工之间聊天互动比较多的网点,通常员工关系比较好,而且在激励政策上更多采用的是团队激励。团队激励让大家更愿意相互交流,从而推动了业绩的提升。员工之间聊天互动最多的网点,人均收入也最高。基于这样的数据分析,该银行决定将团队激励政策在其他网点铺开。Humanyze公司CEO本·韦伯说:“在试点过程中,有的网点销售增长了11%;如果能够在所有网点铺开,每年新增收入将高达数亿美元。”再比如,谷歌发现绩效最高的团队有两个特点:一是给每位成员发言的机会,二是几乎每位成员的情商都比较高。这样的团队环境能给大家带来安全感,让大家更加敢于坦诚表达。于是该公司把这一发现用到了今后新项目的团队组建上。

上面的例子是智能技术赋能组织人力管理的一些具体应用。有些公司正在全面应用智能技术,搭建数字化的人才管理平台。平台建设一旦完成,基于数据收集的原则和方法,公司就能系统性地了解每一位员工。有了数据基础,很多智能工具就有了用武之地。当然这样的平台建设的确费时费力,且投资巨大,但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打补丁其实也不便宜,甚至事倍功半。光是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定义不一致的问题,就够你忙活很长一阵儿了。有位CHRO对我们说,他就职的公司曾经试图对历史数据进行清理。历时9个月之后,大家还是决定叫停。与其修修补补,还不如另起炉灶。新平台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它从打通员工薪酬和员工信息开始。为什么选薪酬呢?因为大家都关心薪酬,都有动力确保薪酬数据不出错。

詹·西格泰蒙是ADP公司的集团副总裁兼CFO,在负责财务部门之前,还担任过首席战略官负责战略规划。他认为财务和人力的数据必须打通,否则会影响决策质量。他说:“此前如果有人问某某业务部门究竟有多少人,我们是答不上来的,因为看不到数据。而且我们在做业务战略、财务规划时,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组织人才规划。从这个意义上说,财务和人力是脱节的。”现在财务和人力系统已经打通,大家终于可以在同一平台上统一规划了。

沙克蒂·乔哈尔是百事可乐公司的高级副总裁,负责人力及共享服务,他也遇到了数字化过程中历史数据的质量问题。当时,公司执行副总裁兼CHRO辛西娅·特鲁戴尔请他负责搭建新的平台系统,推动人力管理的数字化。他与IT部门合作,抽调了技术及人力方面的业务专家,组建了项目组。项目最初的目标是将公司内部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所有系统整合起来,都搬上云平台,让大家可以随时看到公司每位员工的情况,并根据授权范围及隐私保护要求,调取人力资源相关的信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百事公司在全球有26万多名员工,各地有各地的系统,先不说数据口径不统一的问题,有的地方连基础数据都没有。他说:“大家很快就发现,与其清理历史数据,还不如重新开始,在新的平台上做数据采集。”

自助输入工作始于美国,一线员工及各级领导通过一个界面友好的在线工具,将自己的相关信息输入系统,比如岗位、职级、薪酬等级、工作经历等。乔哈尔说:“大家对此非常理解,也很支持,毕竟可靠的数据基础是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现在的一点努力能让大家今后的工作更加高效。”百事公司是这方面的先行者,他们从2010年就开始推动人力资源平台的数字化,现在已经实现了当初的目标,全球使用统一平台,所有员工数据全部在线。

平台建设和数据基础的确非常不容易,可能需要几年的努力,但这些努力是值得的。在系统平台及数据基础上,可以开发更多的智能应用,比如各种分析工具、手机应用程序、人工智能及流程自动化等。各级领导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数据,思考内部人才流动、人才流失管理、后备培养规划、工作效率提高等重要问题。乔哈尔说:“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平台系统建好,夯实数据基础,让大家可以简单快速地获取数据、分析数据,洞见数据背后的深意。”

对百事公司来说,帮助人力资源部门完成数字化改造的确是不小的投资,这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的长期投资。乔哈尔说:“放眼未来,借助智能技术,人力资源部门将会变得更为高效,将能真正成为公司业务的好伙伴,支撑业务的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