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中生必读古诗文(上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離騷(節選) 〔戰國•楚〕屈原

【引言】

屈原是戰國末期的楚國人,司馬遷於《屈原賈生列傳》中這樣描述他:「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一生心繫楚國,可是他的誠信備受猜疑,忠心反遭毀謗,終究為君主所疏遠,甚至放逐。在這樣的遭遇下,又豈能沒有怨恨呢?《離騷》就是在這背景下寫成的。這是一首屈原自敍生平的長篇作品,全詩共有三百七十三句,而本篇所節選的是詩作開首部分,主要交代作者自己的家世、出生,對個人品格的要求,以及對輔政的期盼。

本篇節錄可說是屈原的自我介紹,讀來彷彿覺得他的出生,是為了要完成某個使命似的:他是遠古時代「五帝」之一顓頊(zyun1 juk1專沃zhuān xū)的後裔,生於正月庚寅日,其名字具有美好的意思。屈原指自己既有美好的品格,亦有卓絕的才華,而且喜歡以江離、白芷、秋蘭這些香草為佩飾……一個氣派不凡的人物活靈活現,這樣有才且願為國盡忠的人應該備受重用吧,事實卻並非如此。

司馬遷在《史記》寫了一段屈原自沉汨(mik6mì)羅江前的故事,頗具感人力量:屈原面對被流放的憂憤,披頭散髮地走到江邊,容顏憔悴,形體枯槁。一位漁父驚問:「你不是三閭大夫麼?何以到這樣的地方來?」屈原很傷心,表示「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楚辭•漁父》)。漁父好心勸他不如放開一點,隨波逐流吧,但屈原一口拒絕,最後更自沉而終……

離騷(節選)
〔戰國•楚〕屈原

帝高陽之苗裔兮(1),朕皇考曰伯庸(2)。攝提貞于孟陬兮(3),惟庚寅吾以降(4)。皇覽揆余于初度兮(5),肇錫余以嘉名(6):名余曰正則兮(7),字余曰靈均(8)。紛吾既有此內美兮(9),又重之以修能(10)。扈江離與辟芷兮(11),紉秋蘭以為佩(12)。汩余若將不及兮(13),恐年歲之不吾與(14)。朝搴阰之木蘭兮(15),夕攬洲之宿莽(16)。日月忽其不淹兮(17),春與秋其代序(18)。惟草木之零落兮(19),恐美人之遲暮(20)。不撫壯而棄穢兮(21),何不改乎此度(22)?乘騏驥以馳騁兮(23),來吾道夫先路(24)

【作者簡介】

屈原(公元前三四零至公元前二七八年),本名平,字原,戰國時楚國人,他是楚王室的同姓貴族,早年曾任左徒、三閭(leoi4lǘ)大夫等職。他主張政治改革,以抵抗秦國侵略。但是這些進步主張卻受到保守派反對,屈原因而被排擠,更被楚王放逐。公元前二七八年,楚國國都郢(jing5以皿切yǐng;今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被秦國攻破,在楚國覆亡前夕,屈原悲憤憂鬱,投汨羅江而死。他的代表作有《離騷》、《天問》、《九歌》等。

【注釋】

(1) 高陽:傳說楚國國君是遠古時期「五帝」之一顓頊的後代,顓頊號高陽氏。苗裔(jeoi6yì):子孫後代。兮:語氣詞,相當於今日的「啊」或「呀」。

(2) 朕(zam6zhèn):我。秦代以前不論尊卑都可以自稱「朕」,自秦始皇起才將「朕」定為皇帝專用的自稱。皇考:遠祖。伯庸:楚國第九任君主熊渠封長子熊毋康為句亶(taan2dǎn)王,據近年學者考證,伯庸應該就是句亶王。另,春秋時期,楚武王熊徹封兒子熊瑕於屈地,熊瑕的子孫自此以屈為姓,因此屈原稱自己是顓頊的後裔。

(3) 攝提:攝提格的簡稱。古代的一種紀年方式,寅年叫「攝提格」。貞:正值。孟陬(zau1zōu):夏曆的正月,亦稱「寅月」。

(4) 惟:語氣助詞,無實義。庚寅:庚寅日。降:降生,出生。

(5) 皇:這裏指屈原的父親。覽:觀察。揆(kwai5kuí):揣測。余:我。初度:初生的時節。

(6) 肇(siu6zhào):通「兆」,指卦兆。錫:賜。嘉名:美好的名字。

(7) 正則:公正而有法度叫「平」。這句闡明屈原名「平」的含義。

(8) 靈均:土地靈善而均平叫「原」。這句闡明屈原字「原」的含義。

(9) 紛:盛多。內美:內在的美德。

(10) 重(zung6zhòng):加。修:長,引申為美好。能:才幹。

(11) 扈(wu6hù):披。江離:一種香草。芷(zi2zhǐ):白芷,一種香草。辟:通「僻」,辟芷即生於幽僻之地的芷草。

(12) 紉(jan6rèn):佩戴。秋蘭:蘭草,有香氣,秋天開花。佩:佩飾。

(13) 汩(wat6話實切yù):楚地用語,水流迅速的樣子,這裏比喻時間快速流逝。

(14) 與:等待。

(15) 朝:早上。搴(hin〔1qiān):楚地用語,採摘。阰(pei〔4pí):山坡。

(16) 夕:傍晚。攬:採摘。洲:水中的陸地。宿莽:一種經冬不枯的香草。

(17) 忽:快速。淹:停留。

(18) 代序:交替。

(19) 惟:想。零落:草木飄零凋落,之於草稱為「零」,之於木稱為「落」。

(20) 美人:比喻君主,一說是詩人自喻。遲暮:年老。

(21) 不:即「何不」,與下文「何不」為互文。撫(fu2fǔ):把握。壯:壯年。棄穢:拋棄穢濁的東西,亦比喻為疏遠朝中奸臣。

(22) 度:法度,這裏指楚王舊有的用人法則。

(23) 騏驥(kei4 kei3其冀qí jì):駿馬,比喻賢臣。

(24) 來:表示呼喚,即「來吧」。道:同「導」,引導。夫(fu4fú):文言虛詞,無實義。先路:前路。

【解讀】

歷來許多學者對「離騷」這個名字有不同的解釋。西漢的司馬遷和王逸分別解讀為「離憂」和「別愁」,因為「離」就是「別」,「騷」就是「憂」;而東漢的班固則指「離」為「罹」,「離騷」即「遭遇憂患」。姑勿論是「別離」、「憂愁」,還是「憂患」,都跟一件事情有關,就是屈原被放逐。

《離騷》作於屈原被楚王放逐期間,是屈原作品中最長的一篇,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詩人在篇中反覆申述了自己的政治改革理想,訴說在政治鬥爭中所受的污蔑和迫害,表達了自己對國家的熱愛。

本詩節選了《離騷》的開首部分。詩人從自己的身世背景寫起:詩人出身高貴,是顓頊的後代,與楚國國君同宗。出生的時間也十分不凡,是寅年寅月寅日。出生後又獲得了美好的名字,這都使詩人非常莊重自愛。在良好的天賦下,詩人還要佩戴香草、陶冶情操,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他有感光陰飛快流逝,於是朝搴木蘭、夕攬宿莽,孜孜不倦地培養品德,鍛煉才能。念及草木搖落,春秋更替,詩人害怕盛年易去、君王易老,因此希望能夠幫助君王趁着年富力強整飭(cik1chì;整頓)法度、疏遠奸臣,任用像駿馬一樣的賢才,讓楚國的國力得以迅速發展;而自己則願為先行者,在前面引路。

從中我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詩人對楚國有着發自內心的熱愛。虎狼在側的現實和時間的流逝給予詩人很大的壓力,在詩中詩人明顯表現出一種緊迫感,他急切希望能夠實現其舉賢任能、去濁存清的政治理想,甚至願意做一名不怕犧牲的先行者。

詩人對現實有着強烈的關懷,但行文卻是浪漫多姿的。詩人想像豐富、文辭絢爛,用香草美人比喻忠貞賢人和高尚情操,用穢濁臭物來比喻惡人劣行,開創了中國文學中浪漫豪放的先河,啟迪了不少後世詩人。

【文化知識】

《楚辭》

《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由西漢劉向編輯而成,收入了屈原、宋玉等楚國詩人的作品。這些作品運用楚地(今湖南、湖北、安徽西部一帶)的方言聲韻,描寫楚地的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故名《楚辭》。《楚辭》是繼《詩經》之後,對中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開創了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亦啟發了後世如李白、蘇軾等浪漫派詩人的創作。

【練習】

(參考答案見第194頁)

 詩人如何突顯自己與眾不同的形象?

 何以見得詩人有着為國效力的熱誠?

 試就本篇指出《楚辭》的寫作特色。

屈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