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中生必读古诗文(上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氓 《詩經》

【引言】

讀《氓》的時候,不期然令人想起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的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情人初見,在靦腆之間對對方流露傾慕之意。愛情要來的時候,可以感覺多少似水柔情?只是自古至今,「人到情多情轉薄」是否必然的呢?夏天已過,秋涼時分不再用扇,扇子被丟到一旁,就像情人之間愛情已逝,昔日熾熱的感情不再,難免令人悲哀。

愛情是歷久不衰的寫作題材,《詩經•國風》是先秦時期的民歌,反映各地人民的思想感情與生活面貌。《氓》是春秋時期衞國的民歌,是一位女子的愛情自述:從少女時代面對「氓」的追求,轉而對他萌生日夜思慕的愛意,及至婚後雖過貧窮的生活,仍不辭勞苦的為家務操勞。可是,隨着歲月流逝,「氓」對她的感情已不如昔日,甚至對她施以暴力。當她回娘家跟兄弟訴苦時,卻又不得家人的諒解與同情,只好獨自忍受苦澀的況味……這是一首質樸無華的民歌,詩中對這位追慕幸福的女子作出栩栩如生的刻劃。本詩運用了呼告手法,讓詩中主角如在眼前,親身訴說其經歷,並對其他年輕女子予以忠告,字裏行間可以感受她的哀傷。

(1)
《詩經》

氓之蚩蚩(2),抱布貿絲(3)

(4)來貿絲,來即我謀(5)

送子涉淇(6),至於頓丘(7)

匪我愆期(8),子無良媒。

(9)子無怒,秋以為期(10)

乘彼垝垣(11),以望復關(12)

不見復關,泣涕漣漣(13)

既見復關,載(14)笑載言。

爾卜爾筮(15),體無咎言(16)

以爾車來,以我賄(17)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18)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19)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20)

士之耽兮,猶可說(21)也。

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22)

自我徂爾(23),三歲食貧(24)

淇水湯湯(25),漸車帷裳(26)

女也不爽(27),士貳其行(28)

士也罔極(29),二三其德(30)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31)

夙興夜寐(32),靡有朝矣(33)

言既遂(34)矣,至于暴(35)矣。

兄弟不知,咥(36)其笑矣。

靜言思之,躬自悼(37)矣。

及爾偕老(38),老使我怨。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39)

總角之宴(40),言笑晏晏(41)

信誓旦旦(42),不思其反(43)

反是不思(44),亦已(45)焉哉!

【典籍簡介】

《詩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原稱為《詩》,漢朝起被奉為儒家經典,故稱《詩經》。《詩經》收集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約五百年的詩歌,共三百零五篇,因此又稱為「詩三百」。《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指十五《國風》,主要是各地民歌,是《詩經》的精華部分,共一百六十篇。《雅》分為《大雅》和《小雅》,是宮廷樂歌,共一百零五篇。《大雅》大部分為貴族所作,《小雅》為個人抒懷,是貴族和官吏的作品,也有部分民歌。《頌》有《周頌》、《魯頌》、《商頌》,是王室宗廟祭祀用的歌辭,共四十篇。《詩經》以四言為主,多用重章迭句的形式,配以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對後代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注釋】

(1) 《氓》:本詩選自《詩經•國風•衞風》,是春秋時期衞國(今河南省北部淇縣一帶)的民歌。氓(man4méng):老百姓,指詩中的男主人翁,即棄婦的丈夫。

(2) 蚩蚩(ci1chī):通「嗤嗤」,笑嘻嘻的樣子,一說敦厚老實的樣子。

(3) 抱布貿絲:抱着布匹來換絲綢。貿:交換財物,交易。

(4) 匪(fei2fěi):通「非」,不是。

(5) 即:接近。謀:商量,這裏指商量婚事。

(6) 子:你,對男子的美稱,指「氓」。涉:過河。淇(kei4qí):河流名。

(7) 頓丘:地名,在今河南省東北部。

(8) 愆(hin1qiān)期:延期,這裏指拖延婚期。

(9) 將(coeng1qiāng):請。

(10) 期:約定的婚期。

(11) 乘:登上。垝垣(gwai2 wun4鬼援guǐ yuán):毀壞的牆。

(12) 復關:衞國地名,男主人翁居住的地方。

(13) 泣涕:流淚。漣漣(lin4lián):眼淚不斷的樣子。

(14) 載(zoi3zài):又。

(15) 爾:你。卜:用火燒龜甲,根據裂紋來推測吉凶。筮(sai6shì):用蓍(si1shī)草來占卦。

(16) 體:卜筮的卦象。咎言:不吉利的話。

(17) 賄(kui2huì):財物,這裏指嫁妝。遷:搬家。這裏指女子搬到男子的家。

(18) 沃若:潤澤的樣子。

(19) 于嗟(ju4 ze1如遮xū jiē):感歎詞。于:通「吁」。鳩(gau1高收切jiū):鳥名。據說鳩鳥多吃了桑樹的果實葚(sam6shèn)會昏醉。兮(hai4xī):語氣助詞,無實義。

(20) 士:男子。耽:沉溺,迷戀。

(21) 說(tyut3tuō):通「脫」,解脫。

(22) 黃:葉子變黃。隕(wan5yǔn):葉子掉落。這句以桑葉的枯黃落下,來比喻女子姿色衰老,不被寵愛。

(23) 徂(cou4cú)爾:指嫁往你家。徂:往。

(24) 三歲:泛指多年。食貧:過着貧苦的日子。

(25) 湯湯(soeng1shāng):水勢浩大的樣子。

(26) 漸(zim1jiān):浸濕。帷裳(wai4 soeng4唯常wéi cháng):車兩邊的布幔。

(27) 不爽,沒有過錯。爽:過錯。

(28) 貳(ji6èr)其行:行為前後不一。

(29) 罔極:反覆無常。罔(mong5wǎng):無。極:準則。

(30) 二三其德:反覆無常,用情不專。

(31) 靡(mei5mǐ)室勞矣:指所有家務無不自己承擔。靡:無,沒有。室勞,家務。

(32) 夙(suk〔1sù)興夜寐(mei〔6mèi):指早起晚睡。夙:早晨。

(33) 靡有朝矣:指這種辛苦的生活不是一朝一夕。朝:一天。

(34) 言:句首助詞。既:已經。遂:順心,成功,這裏指家境開始好轉。

(35) 暴:態度粗暴,虐待。

(36) 咥(hei3xī):譏笑的樣子。

(37) 靜言思之:靜下來想想。言:音節助詞,無意義。躬:獨自。悼:傷心。

(38) 及爾偕老:和你一起白頭到老。老使我怨:如果就此生活到老,我一定感到怨恨。

(39) 隰(zaap6xí):低而潮濕的地方。泮(pun3pàn):通「畔」,邊界。這兩句是說淇水尚且有岸,低濕的窪地也有邊界,但我的怨恨卻沒有窮盡,也有的說指男子的行為放蕩沒有拘束。

(40) 總角:古代少年兩邊梳辮,像雙角,稱為總角。後用總角代指少年時期,這裏借指女子和男子初相識的時候。宴:快樂。

(41) 晏晏:歡樂的樣子。

(42) 旦旦:誠懇的樣子。

(43) 不思:沒想到。反:違反,違背。

(44) 是:這,指誓言。「反是不思」重複了上句「不思其反」,強調悔恨的心情。

(45) 已:了結,終止。

【解讀】

《氓》是一首棄婦詩,通過棄婦的口吻敍述與男子(氓)相戀、成親、婚後生活不和,乃至被遺棄的故事,反映女主人翁在婚姻生活中的不幸遭遇,並強烈批判男子不負責任的行為。

全詩可以分為六個小節。

第一節回憶二人相戀到約定婚期的經歷,為詩歌的首十句。這一小節言簡而義豐,文字表面平靜,卻內有波瀾。先寫二人相戀,男子一副忠厚老實的樣子,卻聰明地假借做生意之名接近女子,原來他並不是要換絲,而是來說婚事的。癡情的女子將男子送了一程又一程,告訴他並不是自己要拖延婚期,而是男子沒有好的媒人,女子家人可能不會同意這頭婚事。即使這樣,深陷情網的女子最後還是請求男子不要發怒,並答應男子在秋季成婚。

第二節為接下來的十句,記述了女子對男子的思念和二人成婚。顯然女子處於熱戀之中,常常登高遠望,盼望男子來相會,看不到的時候哭哭啼啼,見到之後有說有笑。最終男子占卜,一切吉祥如意,便駕着車來,將女子和嫁妝接回家。

第三節為接下來的十句,女子的情緒一轉,顯然幸福快樂的回憶到這裏戛然而止,悔恨之情油然而生。女子以桑作比起興,引出對於男女對待感情不同的感歎:桑樹還沒有落葉的時候啊,葉子新鮮而有光澤。斑鳩啊,不要貪吃桑葚!女子呀,你也不要同男子沉溺於愛情。男子沉溺其中,還可以脫身;女子沉溺其中,就難以脫身了。

緊接的十句為第四節,是女子對婚後不幸生活的回憶和對氓的反覆無常的控訴。開頭緊接上一小節中的比興:桑樹開始落葉時,它的葉子就會枯黃隕落。自從我嫁到你家,多年來過着貧苦的生活。淇水波浪滾滾,浸濕了車上的帷幔。女子也沒有甚麼過錯啊,男子卻用情不專了。男子啊真是反覆無常,毫不專一!這一小節女子感情激烈,直接控訴氓見異思遷。

後十句的第五節進一步訴說女子婚後生活的艱苦,和歸家後家人的不理解:多年來做你的妻子,家中的粗重工夫都做足,無一遺漏。早起晚睡,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然而你的心願已經滿足,卻對我兇暴起來了。可歎我回到家中,兄弟們不但不理解,反而譏笑我。靜下來想一想,也只能獨自傷心。

第六節女子前後回想自己的婚姻。曾經的美好和現在的苦痛交織在一起,最終迫使她作出了與氓斷絕關係的決定:曾經想着與你白頭到老,現在卻使我怨恨難消。淇水再寬也應有崖岸,窪地再大也該有邊際。少年時盡情說笑的美好時光彷彿就在眼前,誠懇的誓言彷彿還在耳邊,卻沒想到一切都已經變質。既然你違背誓言,不念舊情,那麼就一刀兩斷吧!

本詩是一首敍事詩,敍事完整,記述了女主人翁與氓從相戀、結婚、婚後不幸乃至被遺棄的完整故事。敍事中對二人性格刻劃也堪稱經典。女子善良體貼,涉水遠送情郎,當看到氓不高興時,趕快安慰:「將子無怨,秋以為期。」約定婚期後盼望情郎,一時「泣涕漣漣」,一時「載笑載言」,情真意切溢於言表,一副多情而天真的少女形象。氓貌似忠厚,實則狡黠,假託「抱布貿絲」,實際卻是偷會少女,婚前「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婚後卻「二三其德」、「至于暴矣」,是一個始亂終棄、言行反覆的負心漢,與女主人翁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本詩在情感抒發上也很有特色,詩歌以棄婦的回憶為線索,情感轉換十分自然。前兩節內容是回憶往昔美好時光,以鋪陳敍事為主,節奏明快。到第三節事情出現了轉捩點,似乎是回憶中的美好生活達到頂點,主人翁在繼續講述之前難忍心中悔恨和哀傷,用這一小節抒發情感,並以過來人的身份對他人進行規勸。這一小節既符合回憶敍事的自然規律,也順應女主人翁感情的變化,為後文的婚變奠定了哀傷的基調。第四小節女主人翁感情逐漸激烈,行文也不再單純敍事,而是夾敍夾議,在敍述中宣洩情感,對氓的行為作出激烈的控訴。第六小節女主人翁的情緒似乎穩定下來,感情也歸於沉重,變成了深深的自傷。女子思前想後,最終作出了「亦已焉哉」的決定。

【文化知識】

《詩經》六義

風、雅、頌、賦、比、興被稱為《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以地區及詩歌內容來劃分的,前文已有詳細介紹。賦、比、興是《詩經》其中三種主要的藝術表現手法。「賦」就是鋪陳敍述,本詩敍事部分大多用賦的手法。「比」是指比喻,如詩中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比喻女子婚前年輕而有活力的樣子;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比喻婚後的色衰愛弛。「興」是起興,即在吟詠一件事物之前以另一件事物引起話題,如詩中要勸告女子不應與男子沉溺愛情,卻不直接說出,而是先以勸告鳩鳥不要貪吃桑葚,才帶起後文。值得注意的是,有時起興之物與吟詠之物有共同特點,存在比喻關係,所以《詩經》中比、興兩種手法常會連用。例如本詩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既是比喻,也是起興,以帶起下文。

【練習】

(參考答案見第194頁)

 本詩如何刻劃女主人翁在戀愛階段對情人的戀慕?

 本詩第三節「桑之未落」至「不可說也」一段,運用了甚麼手法,以帶出女主人翁對讀者的忠告?

 詩中女主人翁為何「躬自悼矣」?她對氓有何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