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本書分上、下兩冊,其中輯錄的古詩文,既有中國教育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所推薦的誦讀篇目,又有內地現行語文教材中的各篇,還有本書編輯根據本地高中生的實際需求而增補的篇目,合共五十篇。
本書的古詩文作品大體按照詩、詞、曲、文、賦等文體分類分別編選,又依照時間的先後進行排序,方便同學們在學習具體作品的同時,了解不同文學形式的基本發展脈絡。
本書上冊為詩、詞、曲之作,從先秦時期的《氓》和《離騷》開始。《氓》選自《詩經•衞風》,敍述了一位女子與男子(氓)相戀、成婚、婚後生活不諧乃至被遺棄的故事,反映了春秋時期婦女在婚姻戀愛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離騷》是《楚辭》中的名篇,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代表作品。詩人通過瑰麗的想像和香草美人的隱喻,反覆申述了自己的政治改革理想,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風格浪漫多姿。《詩經》和《楚辭》,是中國文學的兩大源頭,無論在思想內容上,還是藝術手法上,都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漢代的《古詩十九首》,所表現的是夫婦朋友間的離情別緒或文人的彷徨失意,感情真摯,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標誌着文人五言詩的成熟,對後世的五言詩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書選取其中的《迢迢牽牛星》,以牛郎織女的故事,詩意地表現出愛情遭遇阻隔時輕柔卻深刻的痛苦。
東漢末年出現了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文學」。曹操是其重要的代表詩人,書中所選的《短歌行》(其一)是名篇之一。曹操從眼前的歡宴寫起,抒寫了時光易逝、功業未就的苦悶,反覆吟詠求賢若渴的急切心情,表達出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意志,感情充沛,氣度恢弘,體現了富有特色的「建安風骨」。
魏晉時期是文學的自覺和文學創作的個性化的時期。陶淵明無力改變現實的污濁與黑暗,又不肯同流合污,最終辭官歸隱,過着躬耕自足的田園生活,在濁世中守護高潔靈魂。他用詩歌描述農村風光和生活,在以玄言詩為主流的東晉詩壇上獨樹一幟,開創了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重要流派—田園詩派。書中《歸園田居》所反映的,正是作者辭官歸鄉、初隱田園時期的心路歷程和生活狀態。
及至唐代,詩歌迎來了發展的全盛時期,優秀詩人如羣星在天,光耀至今,各種詩歌作品如雨後春筍,大量湧現。
王維發展了山水田園這一詩歌主題,其《山居秋暝》將空山雨後的秋涼,松間明月的清冷,石上清泉的靈動,竹林中浣女歸來的喧笑以及荷葉下漁船穿過的風姿,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在詩情畫意中,寄託着自己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生活的執着追求。
李白和杜甫是古典詩歌的兩大高峯。李白的詩歌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通過《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月下獨酌》等名篇,可感受到其豐富瑰麗的想像力,雄健奔放的風格,清新自然的語言風格和酣暢淋漓的氣韻。而杜甫的詩歌則側重於對苦難現實的關注。《兵車行》、《蜀相》、《登樓》等作品都展現出其沉鬱頓挫的詩風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此外,劉禹錫、白居易、李賀、杜牧、李商隱等都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和白居易二人是詩友,人們合稱其為「劉白」。《石頭城》是劉禹錫的詠史名篇,短小凝練,感人至深。白居易《琵琶行》凡六百一十六言,曲折婉轉,引人淚下。李賀被後人稱為「詩鬼」,他的詩作想像極為豐富,經常以神話傳說入詩,構造出波譎雲詭、迷離惝恍的藝術境界,《李憑箜篌引》即為一例。杜牧與李商隱被合稱為「小李杜」。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成就頗高,《過華清宮》是其代表作。李商隱的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與無題詩寫得格外纏綿悱惻,內容隱晦迷離,這種風格可以通過書中《錦瑟》一詩略為體味。
陸游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他的《書憤》抒發了山河破碎,故土未復、壯志難酬的鬱憤之情,很有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意味。
從本書所選詩歌作品可以看出,由先秦的《詩經》到唐詩,詩歌最初以四言為主,後來經歷了以五言、七言為主的發展過程。古代詩歌發展到唐代逐漸形成了以律詩、絕句為代表的近體詩,這是唐代以後古代詩歌的主要詩體。從內容上看,本書所選詩歌包含了民生、戰爭、贈別、懷古、詠物、閨怨、山水田園等主要題材。
如果說唐代是古典詩歌發展的高峯,那麼宋代就是詞作的巔峯。
在唐代已經有一些詩人兼寫詞作,如白居易就有《憶江南》等作品,但當時的詞不被主流文學所重視。五代時期,詞的創作逐漸發展起來。温庭筠是文學史上第一位專注於填詞的作家,他的詞作題材較狹窄,以描寫閨閣生活為主,書中所選的《菩薩蠻》,所描寫的就是美人梳妝的情景,風格綺麗婉約。南唐後主李煜降宋之後,通過詞作抒寫亡國之痛,給詞開拓出一個深沉的新藝術境界。之後柳永等人繼承並發展詞的婉約傳統,創作大量優秀的作品,後人稱這些詞為婉約詞,書中所選《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雨霖鈴》(寒蟬淒切)、《鵲橋仙》(纖雲弄巧)、《聲聲慢》(尋尋覓覓)等都是其中的佳作。之後詞體在蘇軾、辛棄疾等人手中得到發展突破,用本屬婉約的詞來表達「豪放」的內容,由此出現了氣象恢弘的豪放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是豪放詞的代表作。值得注意的是,「婉約」、「豪放」之分,只是對詞作藝術風格的籠統分類方式,並不是所有的詞都可以歸為婉約或豪放,同時婉約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也不是非此即彼,比如蘇軾和辛棄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但他們同樣有絕妙的婉約詞傳世。
王國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的一代之文學。書中《長亭送別》選自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是元曲中的經典篇目。「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是寫景的名句,在風格上繼承了宋詞的清麗婉轉。「曉來」兩句,一問一答,帶有濃重的口語色彩,從中可以感受到元曲語言的通俗和形式的活潑。
本書下冊所選的古文包括諸子散文、《禮記》、《史記》和「表」、「賦」、「記」、「序」、「說」、「志」等不同文體中的名篇,當中以文、賦為主。
《莊子》、《荀子》和《韓非子》是我國先秦時期著名的子書,不僅闡釋了不同的哲學思想和治國理念,而且是各有特色的文學作品。《莊子》一書多用比喻,想像奇詭,行文汪洋恣肆,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魅力,是先秦諸子散文中最具文學性的作品。本書選取了《逍遙遊》一篇以讓大家體會莊子散文的上述特色。《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目的、意義、態度和方法,是中國古代論述學習問題的一篇重要文章。文章開篇點題,觀點明確,而且大量運用比喻論證,使文章生動形象,是一篇優秀的議論文。《韓非子》是法家著作,風格嚴峻峭刻,論辯犀利,裏面保存了豐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其中《定法》借日常生活中食物和衣服二者不可或缺的現象,論述「術」和「法」缺一不可的關係,具體生動。《五蠹》一文則舉出大量史實,於對比中指出古今社會的巨大差異,論據充分,並借「守株待兔」的寓言,諷刺「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的不進步現象,詞鋒銳利。
《大同與小康》選自《禮記•禮運》,本書所選錄的是《禮運》開首三章。文章通過孔子與弟子的問答,描繪出一幅大同世界的理想藍圖,表達出作者對這種理想社會的神往。文章結構謹嚴,文筆凝練,多處使用排比,氣勢強勁。
《屈原賈生列傳》和《廉頗藺相如列傳》選自偉大的史傳文學作品《史記》。在《屈原賈生列傳》中(本書節選屈原部分),作者司馬遷以飽含感情的筆墨,描述了飽滿鮮明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生平和形象。既是一篇記錄史實的人物傳記,也是一篇帶有鮮明感情色彩的動人散文。《廉頗藺相如列傳》通過「完璧歸趙」、「澠池會」、「將相和」等事件,生動地刻劃出廉頗、藺相如等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文筆生動傳神,展現出《史記》在敍事、寫人方面的高超技巧。
「表」、「賦」、「記」、「序」、「說」、「志」都是古代的文體名稱。「表」一般用於臣子向君王奏事。《陳情表》是西晉李密寫給皇帝,表達出自己不能應詔出仕的苦衷的表文。在温婉的陳述中,李密流露出無比動人的親情,使表文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我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
「賦」是由楚辭演化出來的一種文體,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相比起詩,賦側重於鋪陳,篇幅更大更長。相對於散文,賦更講求文采和韻律。賦自出現之後,經歷了長期的演變過程,漢代的賦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中唐時期在韓愈、柳宗元引領的古文運動的影響下,賦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形成不講求駢偶和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的「文賦」。《阿房宮賦》、《前赤壁賦》,就是這種駢散、結合的文賦,既發揮了駢文精練華美、擅長鋪陳描摹的優點,也吸收了散文行文自由、長於議論、說理透闢的優點。
「記」主要是記載事物,並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感情或見解,託物言志。《始得西山宴遊記》和《遊褒禪山記》都是遊記。《始得西山宴遊記》作於柳宗元謫居永州期間,通過對西山怪特之景的描寫,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懣和孤標傲世的情懷。《遊褒禪山記》是王安石辭官回鄉途中所作,通過所見之景以及遊山經過,說理言志,說明要實現遠大理想,研究學問要「深思而慎取」。
「序」一般置於書籍或文章前面,旨在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或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闡發問題。《蘭亭集序》是東晉王羲之為蘭亭集會所作詩歌而寫的序文。文章記敍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生死無常的感慨。《滕王閣序》是唐代王勃為滕王閣集會所作的駢文詩序。序文詞采華茂,不落窠臼,獨闢蹊徑。連韓愈也情不自禁地稱讚說:「江南多臨觀之類,而滕王閣獨為第一。」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十分靈活,可以敍事,可以議論。韓愈是古文運動的發起者,鼓勵青年學習古文,《師說》對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和「羣聚笑之」的不良風氣進行了批判,提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觀點。
「論」是議論性文體,一般用來論證某一問題、人物、事理的是非得失。《六國論》是宋代蘇洵的一篇政論文,文章提出並論證「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輸送歲幣的屈辱政策。文章論點鮮明,論證嚴密,語言生動形象,字裏行間飽含作者的感情,使文章不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志」是一種記敍性散文文體。《項脊軒志》的作者是明代歸有光。文章緊扣項脊軒來寫,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為貫穿全文的意脈,將生活瑣碎事串為一個整體。作者善於擷取生活細節和場面來表現人物。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
本書為所選古詩文作品附以引言、典籍或作者簡介、注釋、解讀、文化知識和練習,共六個輔導學習部分。引言部分以較生活化的例子,反思個人及社會處境,把讀者初發之思路引入至作品當中。典籍或作者簡介是對作品所屬典籍或作者的相關背景介紹。注釋部分主要是對作品中理解難度較大的字詞、句子、典故加以解釋。解讀部分對作品主要內容和特色加以分析,幫助同學拓展思路,深入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文化知識是對作品相關的文學常識、歷史典故等內容的連結,可作為延伸學習之用。練習部分則參考公開考試題型,以鞏固同學學習所得為主要目的。
中國古代的詩歌和散文,擁有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內涵,是華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我們閱讀和學習古詩文作品,可以從中汲取古聖賢人的思想精髓,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能夠體味愛國、思鄉、懷友等古今相通的情感。這些優秀的古詩文作品,更有着特殊的審美功能,同學能從中享受美的薰陶。
衷心希望本書能夠成為廣大同學所喜愛的古詩文讀本,為大家學習、誦讀古代優秀詩文提供切實的幫助,更希望本書所選收的古詩文,能激發同學對我國文學和傳統文化的熱愛。由於水準有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朋友們批評指正。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