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背景
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推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增长点。但总体而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质量较低,专门用于加工的农产品不足,产、加、销各环节联结不紧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不健全,农产品加工企业效益不高,加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农产品加工率、深加工度、加工技术、加工标准和加工业产值等方面依然有较大差距。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以及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农业产业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是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关键环节,是夯实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农业发展、城乡统筹、农民增收、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的重要环节。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2000年,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十五’期间,一定要坚持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努力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1]。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农业部先后发布了《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行动计划》,强调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新阶段对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导向作用。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指出:“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2]2006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3]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更是从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三个方面明确给予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4]农业部发布的《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出,要在结构调整和产业不断升级、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显著降低加工能耗的前提下,农产品质量水平和技术与装备水平有较大的提升,龙头企业集群要有较大发展,基地建设布局要更加优化,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有较大提升,力争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7万亿元,力争到“十一五”末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的产值之比超过1.5∶1[5],再次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6]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制定出台的关于“三农”问题的6个一号文件,都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
此外,中部地区各省也出台了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及指导意见。如山西省2008年出台了《关于贯彻中发[2008]1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晋发[2008]11号),明确提出要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支持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安徽省2008年出台了《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施方案》,指出要加快实施“443方案”,即发展四大重点:大力发展以粮油、肉禽水产品和乳制品为主的食品工业,积极发展以果蔬、茶叶、中药材、林特产品为主的特色产品加工业,改造提升以纺织、酿酒、烟草、造纸为主的传统轻纺工业,加快培育以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化工为主的生物质产业;建设四大密集区:皖北、省会经济圈、沿江、皖南农产品加工密集区;到2012年末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江西省2003年出台了《江西省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以赣南脐橙为主的果业生产加工基地,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禽生产加工基地,以环鄱阳湖地区蟹、虾为主的水产品养殖加工基地,以绿色大米为主的优质稻生产加工基地,以双低油菜、油茶为主的优质油料生产加工基地,以无公害特色蔬菜为主的蔬菜生产加工基地,以有机茶为主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以香樟为主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以杜仲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以毛竹为主的速生丰产林生产加工基地等十大类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任务。湖北省2009年出台《关于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的意见》(鄂发[2009]27号),要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实施“四个一批”工程(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全省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县市)。这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和经济强省跨越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实施“一主三化”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湖南省2004年出台了《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围绕“一个优势产品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突出抓优质大米、柑橘、生猪、茶叶、油料、淡水产品等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引导龙头企业向加工园区聚集,要求新建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原则上都要进入工业园区。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独特的优势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长。统计显示,2010年,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总产值8120.3亿元,比2007年增长29.31%,占全国比重为10.74%;实现增加值2318.87亿元,比2007年增长33.79%,占全国比重为12.83%;实现利润总额494.31亿元,比2007年增长47.5%,占全国比重为11.47%(见表1-1)。
尽管近年来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中部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农产品制成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不高、产业集中度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到中部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农村经济发展进程和农民增收的程度等。因此,深入研究如何促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极为必要。
表1-1 2010年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