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研究方法
从方法论上看,本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从学科角度上讲,本书涉及农业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其中,产业分析为主要分析法。此外,本书还运用了调查研究的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系统分析方法等。
(一)调查研究的方法
笔者认真地对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发展思路等进行了实地调研,获取了第一手资料,从整体上把握了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重点对中部地区的食品产业、水产业、茶产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适时把握了重点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对部分龙头企业进行了调研,准确地把握了促进这些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战略。
(二)比较分析方法
本书对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进行了历史与现实的分析,明确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重点是对中部地区各省以及中部地区与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主导产业、经济效益、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
(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既有量的表现,也有质的规定。本书始终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通过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本书充分地论证了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为未来促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四)系统分析方法
农产品加工业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大系统,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本书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背景,分析了农产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及其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内部各相关产业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1380/71382/71386/4837946.html,2000年10月18日。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5/content_63347.htm,2005年。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31日《经济日报》。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5]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农业部网站,http://www.csh.gov.cn/Article_38290.html,2007年1月20日。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 盘明英:《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探索》,载《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第25页。
[8] 陈君文:《以农产品加工业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载《领导决策信息》2006年第41期。
[9] 张秀生、王军民、陈志福:《农业发展与中部地区崛起》,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10] 马涛、韩立宏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中国农村工业化》,载《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年第5期,第8页。
[11] 张润清、杨建锋、赵邦宏:《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第4页。
[12] 高承江:《农产品加工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载《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56~57页。
[13] 李姝睿等:《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载《农产品加工》2005年第3期,第63~64页。
[14] 张秀生、王军民、陈志福:《农业发展与中部地区崛起》,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15] 姜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载《农业现代化研究》1996年第5期,第263页。
[16] James E.Austin.1981,Agroindustrial Preet Analysis.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London.
[17] James G. Brown.1994,Agroindustrial Investment and Opertions.The World Bank,Washington D.C.
[18] Lauschner,R.1980.“Agroindustry as a Factor Strengthening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Revista de Economic Rura1,Vol. 18:217-233.
[19] Araujo,P.F.C.1983,“Agroindustr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Centro Luiz Queiroz,Vol.75(1),5-15.
[20] Winhorst,Hans-Wilhelm.1989,“Industrialized and Agroindustry”. Vechtaer Druckerei and Verlag,150.
[21] Vacant Gandhi.2001,“Agroindustry for Rural and Small Farmer Development:Issues and Lessons from India”. International Foo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2):331-344.
[22] Dennis R. Henderson:《工业化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见万宝瑞《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政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第6页。
[23] Ingrid Hunt.2005,“Applying the Concepts of Extended Products and Extende Enterprises to Support the Activities of Dynamic Supply Networks in the Agri-food Industry”,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70,393-402.
[24] 万宝瑞:《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政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第127页。
[25] Gerhard Schiefer.2002,“Envionmental Control for Process Improvement and Process Eficiency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the Case of the Meat Chain”. Int.J.Production Economics,78,197-206.
[26] Keith Marsden.1998. Agro-industrial Policy Reviews.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Rome.
[27]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课题组:《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政策选择》,载《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12期,第4~5页。
[28] 杜鹰、张红宇:《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政策选择》,载《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12期,第4~15页。
[29] 祖伟、陆吉虎:《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与发展》,载《农业与技术》2002年第6期,第41~43页。
[30] 陈会英、吕敏、周衍平:《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载《生产力研究》2003年第4期,第59~61页。
[31] 张明林、吉宏:《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特征、现状与对策》,载《乡镇经济》2006年第6期,第52~54页。
[32] 盘明英:《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探索》,载《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第24~26页。
[33] 魏益民、万桂林、丁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载《农产品加工》2009年第3期,第48~51页。
[34] 张德权:《我国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中国西部农产品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2001。
[35] 张润清:《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6] 史芹:《金融危机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思路》,载《中国牧业通讯》2010年第4期,第25~26页。
[37] 秦建军、程杰、闫逢柱:《金融危机背景下北京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预测》,载《技术经济》2009年第9期,第39~42页。
[38] 陈红儿、陈刚:《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载《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1期,第99页。
[39] 刘李峰、武拉平、任卫娜、杨欣:《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竞争力分析》,载《农产品加工·学刊》2006年第2期,第57~62页。
[40] 陈卫平、赵彦云:《中国区域农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载《管理世界》2005年第3期,第85~93页。
[41] 刘静、刘丹、杜晓力:《农产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内部直接决定因素指标评价》,载《技术经济》2005年第3期,第22~25页。
[42] 王志明:《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提升》,载《财贸经济》2000年第10期,第63~68页。
[43] 杨兴龙:《玉米加工业的效率与竞争力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第87页。
[44] 苏李、臧日宏:《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实证分析——基于国家和民族视角》,载《国际经贸探索》2010年第8期,第16~20页。
[45] 赵海、张照新:《关于增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的思考——基于油脂加工业和乳业发展演变的比较分析》,载《宏观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第3~8页。
[46] 刘彩云、马殿平、张润清:《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分析》,载《中国统计》2007年第9期,第48~50页。
[47] 赵艳滨:《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第1~56页。
[48] 马成武、姜会明:《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分析》,载《农业科技通讯》2005年第5期,第43~44页。
[49] 战炤磊:《基于集群视角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路径研究——以江苏为例》,载《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3期,第93~95页。
[50] 王国扣、戴相朝:《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优势分析》,载《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1年第10期,第13~15页。
[51] 胡坤、项喜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模式分析》,载《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年第1期,第100~103页。
[52] 卢凤君、张敏、李世峰:《区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成功之路:集聚与升级》,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3] 路江涌、陶志刚:《我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程度决定因素的研究》,载《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4期,第801~816页。
[54] 苏李、臧日宏、田国英:《中国农产品加工业集聚与绩效评价》,载《软科学》2011年第3期,第84~87页。
[55] 赵燃、骆乐、韩鹏:《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4期,第24~31页。
[56] 李崇光、陈诗波:《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0期,第51~55页。
[57] 杨兴龙、王凯:《中国玉米加工业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以4个玉米主产省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08年第4期,第53~61页。
[58] 王艳华、王军、张越杰:《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分析——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10期,第108~114页。
[59] 吕立才、黄祖辉:《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影响的实证研究——增长、国内投资和就业》,载《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5期,第18~24页。
[60] 何艳:《FDI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出口溢出效应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载《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2期,第86~91页。
[61] 沈国明、孙江永:《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纺织业国内资本形成影响的经验分析》,载《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第42~47页。
[62] 吕立才、黄祖辉:《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影响的实证研究——增长、国内投资和就业》,载《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5期,第18~24页。
[63] 吕立才、熊启泉:《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农产品加工业影响研究》,载《亚太经济》2008年第4期,第46~49页。
[64] 陈会英、周衍平、刘肖梅:《中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组织创新与政策选择》,载《经济地理》2004年第3期,第272~284页。
[65] 程广斌:《新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组织研究》,石河子,石河子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66] 刘彩云、王玉荣:《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市场结构分析》,载《经济论坛》2008年第13期,第12~13页。
[67] 王国扣、张宏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优势布局的基本特征》,载《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1年第3期,第11~13页。
[68] 姜会明:《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长春,吉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第5页。
[69] 许一芳、王振惠:《优化福建主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的设想》,载《台湾农业探索》2005年第4期,第33~35页。
[70] 马惠兰:《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载《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年第4期,第246~250页。
[71] 张秀生、杨刚强:《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促进中部地区农业发展》,载《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11期,第49~51页。
[72] 聂亚珍:《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分析》,载《农业经济》2007年第2期,第71~72页。
[73] 段慧兰:《提升湖南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研究》,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第1~60页。
[74] 任红燕、李晋陵:《山西食品工业区域集群竞争力分析》,载《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年第2期,第223页。
[75] 周昌贡:《打造湖南烟草工业的核心竞争力》,载《学习时报》2006年1月。朱世娟、姜琳:《安徽烟草商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分析》,载《经济论坛》2009年第4期,第73~74页。李双燕:《河南省纺织业竞争力问题分析研究》,载《中原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34~36页。
[76] 李学灵、张艳:《安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载《农村经济》2007年第5期,第31页。
[77] 万仁荣:《农产品加工业:启动江西经济腾飞的枢纽》,载《南昌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4期,第68页。
[78] 蔡玉峰:《江西农业新一轮发展的动力主要在农产品加工业的拉动》,载《企业经济》2002年第6期,第158页。
[79] 周上游:《农产品加工业在湖南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对策》,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第10期,第93页。
[80] 刘军、周年发、黄祖明:《农产品加工业驱动下的湖南农村工业化问题探讨》,载《湖南农业科学》2003年第5期,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