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研究不断丰富,有的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展开研究,有的从企业提升自身发展空间的途径展开研究。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研究日渐深入,研究的内容和视角不断扩展。总的来说,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现状、区域竞争力、发展的可持续性、外商投资的影响、产业组织和区域布局等方面。
1.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全国、各区域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研究。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课题组(1999)[27]指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需要,也是应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挑战的现实要求。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缺乏稳定的优质原料,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竞争优势和区域优势难以发挥。因此,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应积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重组和优化布局、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28]。此外,祖伟、陆吉虎(2002)[29],陈会英、吕敏、周衍平(2003)[30],张明林、吉宏(2006)[31],盘明英(2006)[32],魏益民、万桂林、丁凡(2009)[33]等对我国不同阶段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都相应地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张德权(2001)对我国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进行了分析[34],张润清(2005)[35],李崇光、张润清(2007)对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进行了战略研究。此外,还有众多学者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并都得出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结论。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扩散,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和冲击日益显现,农产品加工业也面临着市场萎缩、需求不足、风险加大、经营困难的局面。面对发展的困境,不少学者对金融危机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如何发展进行了分析。史芹(2010)对金融危机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思路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加剧,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特别是非必需品的消费需求锐减,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困难加大。因此,金融危机下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合理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突出大宗和优势农产品加工,提高精深加工程度,做好综合开发利用,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拓展产业功能,逐步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的转变[36]。秦建军、程杰、闫逢柱(2009)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北京各加工行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农产品加工业受到的冲击较小。他们模拟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冲击对产出水平的影响,并讨论了影响北京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因素[37]。
2.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研究
产业竞争力是指属地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它的一般市场绝对优势的总和(裴长洪,1998)。从空间角度看,产业竞争力包括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前者通常是指特定国家的特定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后者则指一国内部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在国内市场,即区域产业的区际竞争力,可简称为区域产业竞争力(陈红儿、陈刚,2002)[38]。评价产业竞争力的指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说明竞争力大小的显示性指标,如总产值增长率、增加值增长率和产品市场占有率等;另一类是解释竞争力形成原因的分析性指标,如利润增长率、新产品产值率和人力资源状况等(刘李峰等,2006)[39]。陈晓声(2002)根据科学与协调、动态与发展、规范与可比、简便可操作、硬指标与软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由3个层次、6个模块组成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外显竞争力、内在竞争力和制度竞争力。黄祖辉、张昱(2002)从3个层面对产业竞争力测评方法进行了系统综述。其中,静态产业竞争力测评方法包括: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国内资源成本指数(DRC)、社会净收益指数(NSP)、利益成本分析、净出口指数与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它们分别从贸易实绩、资源转化、规模经济等方面反映产业竞争力的现有状态。衡量产业潜在竞争力或竞争力变动趋势的指标有:有效保护率、比较价格指数、比较优势变差指数等,而现有的因素贡献研究大致集中在成本要素贡献和生产率变动贡献这两个领域。国内学者还从其他角度对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研究不断增多。陈卫平、赵彦云(2005)提出了我国农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七大要素和38项指标,并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3年农业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他们的研究表明,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竞争力综合水平呈现发展不均衡性和显著的区域性特征。一般的,东部沿海地区省份的农业竞争力综合水平普遍要高于中部地区省份,而中部地区省份又普遍要好于西部地区省份,这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极为一致[40]。刘静、刘丹、杜晓力(2005)从农产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即农产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微观基础和外部条件出发,对构成农产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微观基础进行了分析,分别探讨了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品牌效应、产品结构、销售策略和能力等在形成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含义和评价方法,并最终从理论上建立了农产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内部直接决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41]。王志明(2000)采用纺织业产品出口额占该产品国际贸易值比重、贸易条件及净出口等指标,对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其研究表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规模大,棉纱、毛纱线、棉布3种商品均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纺织品贸易条件总体上是稳中有所改善,但是优势欠明显,也欠牢固[42]。杨兴龙(2009)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等指标,通过与美国、阿根廷、巴西、南非等国家进行对比,对我国玉米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和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以吉林、辽宁、山东和河北4个玉米主产省为例,运用区位商和市场占有率指标,对4省玉米加工业的动态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43]。苏李和臧日宏(2010)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国内竞争力指数,从国家和民族两个层面对2003~2008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其研究表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表现为国际竞争优势,但这种竞争优势正在减弱;民族农产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状况一致,表现为竞争优势;民族农产品加工业在国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不同细分行业的国际和国内竞争力变化的协同性与差异性并存[44]。赵海和张照新(2012)在分析油脂加工业和乳业发展的特征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即加大对产业领军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强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支持企业加强产业链建设;加强对外资的监管和引导;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等[45]。
刘彩云、马殿平、张润清(2007)对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分行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河北省农产品加工各行业中,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最具竞争力,在全国同行业中竞争力较强的有食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而河北省的传统产业,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竞争力很低[46]。此外,刘李峰等(2006)、马成武等(2005)和赵艳滨(2007)等分别对北京市、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47][48]。
3.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研究
产业集群凭借自身在成本节约、资源优化、风险分散以及创新激发等方面的独到功效,被奉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成为各地区竞相采用的产业组织模式[49]。许多学者也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证明了产业集群是新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本组织模式(战炤磊,2012)。国内产业集群的研究大多数围绕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竞争优势培养、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和模式方面进行探讨。随着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关联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涵盖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一些农业产业集聚概念从农业比较优势出发,向农业产业链下游延伸,初步涉及了农产品加工业集聚。
目前,国内学者对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集群模式、绩效评价等方面的分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是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相同、相近、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聚集在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并吸引一些相关服务机构进驻该地,从而形成一个有内在关联的有效经济群体,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50]。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具有明显的资源、成本、市场、扩张、创新和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良好的竞争态势。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大量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地理空间的集聚,能够形成其他区域所没有的强劲而持续的竞争优势(王国扣、戴相朝,2011)。分析农产品加工集群影响要素并由此解析农产品加工集群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有助于了解农产品加工集群阶段性发展的根源,有助于产业集群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乔朋华、王维,2011)。目前,根据企业间竞合程度、集群对知识的依存度,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模式可分为资源型、链条型和循环型(见表1-2)。不同类型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集群驱动力、企业规模、企业间关系、价值链、资源利用方式、技术创新、知识依存度和竞争战略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51],且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因自身成长性会由资源型向链条型再向循环型进行演化(胡坤、项喜章,2011)。
表1-2 不同类型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特点
此外,国内一些学者对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的影响因素、集聚绩效进行了深入研究。卢凤君、张敏、李世峰(2008)以系统分析和决策分析方法论为基础,融合产业集聚、比较优势等原理和理论,对区域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升级的关键要素、驱动模式、战略行为等进行了分析。对于如何形成区域农产品加工业比较优势,提高企业集群的价值创新能力,增强区域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进行了有益探索[52]。路江涌、陶志刚(2007)从外部性、地方保护主义、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自然资源禀赋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包括农产品加工业在内的制造业区域集聚的微观基础。其研究表明地方保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集聚,同时,溢出效应、运输成本和自然禀赋也是影响行业集聚的重要因素[53]。苏李、臧日宏、田国英(2011)应用空间集聚指数、产业集聚结构效益指数、集聚影响指数和产业集聚专门化率对2003~2008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12个行业的集聚程度及集聚绩效进行测度与评价。其研究表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整体集聚度较高且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各行业的集聚状况差异明显。劳动密集型和原材料及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度相对较高且明显上升,而原材料密集型和原材料及资本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度相对较低且下降,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绩效呈两极分化特征,中西部地区明显优于东部地区[54]。何秀丽、马延吉、刘文新(2010)利用产值区位商和就业区位商指数对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各行业集聚趋势进行了测度,并对吉林省农业资源优势区与主要优势行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空间布局的关联等进行了评价。
4.农产品加工业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
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的支柱产业之一。农产品加工业能否持续快速发展,逐步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目前,对增长可持续性的判断主要是基于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研究。赵燃、骆乐等(2008)运用1999~2005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他们的研究表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高,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而非效率变化[55]。李崇光、陈诗波(2009)分析了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基础和背景,并利用DEA技术和Malmquist指数的方法,采用1996~2005年的相关数据,对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技术变动和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的研究认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长期增长主要取决于其长期生产能力的增长。生产能力的增长来自两种途径:一方面来自农产品加工业要素投入量的增长;另一方面来自农产品加工业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农产品加工业的长期可持续性的增长不可能长期依赖要素投入的无限扩张,而主要依赖于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56]。杨兴龙、王凯(2008)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方法,运用玉米加工业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玉米加工业增长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状况进行了分析。他们的研究表明,1998~2005年,我国玉米加工业中淀粉及其制品制造业、饲料加工业、酒精制造业和白酒制造业的TF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13.3%、23.7%和7.7%,这充分说明,近年来我国玉米加工业发展迅速;玉米加工业各子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年均增长率均为正值,但技术效率增长缓慢,技术进步构成推进TFP增长的主要因素[57]。王艳华、王军、张越杰(2010)运用2000~2007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内部12个子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分析了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情况,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其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7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TFP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内部12个子行业TFP增长的速度、技术进步的程度和技术效率的变化差异很大。从静态角度看,一些行业技术非效率主要源于生产中要素投入冗余、产出不足以及投入产出比不合理等因素[58]。此外,蔡海龙和王秀清(2008),张莉侠和孟令杰(2006),赵贵玉、王军和张越杰(2009)分别对我国的烟草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和玉米加工业的技术效率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基本相近的结论。
5.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产品加工业影响的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总体上促进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增长,但同时也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国内投资和就业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挤出效应。理论上来讲,大量外商投资于农产品加工业,可能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增加资本存量、增加就业、增加出口、增加税收、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和技术外溢效应等,从而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整体的增长;但也可能产生某些不利影响,比如对国内投资的过度挤出替代,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而引起失业等(吕立才、黄祖辉,2006)[59]。何艳(2008)运用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FDI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出口溢出效应。其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直接出口溢出效应和间接出口溢出效应,它不仅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出口总额的增长,还带动了国内企业的出口[60]。沈国明等(2008)以我国纺织业为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资本形成的影响。其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纺织业的国内资本形成总体上不存在挤入或挤出效应。但根据外商直接投资的不同来源地,港澳台资本对国内资本形成不存在挤入、挤出效应,而港澳台之外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资本存在挤出效应[61]。吕立才等(2006)、张兴(2009)等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FDI情况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FDI总体上促进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增长,但同时也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国内投资和就业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挤出效应[62]。吕立才、熊启泉(2008)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分析了近年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农产品加工业国内投资和就业没有明显的挤出效应,技术转移的效果显著,但较大的技术差距不利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取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外溢效应[63]。
6.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组织研究
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市场形成和体现的利益关系,即市场交换关系、竞争和垄断关系、市场占有关系、资源占有关系等。目前,国内对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组织的研究主要是应用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来分析农产品加工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解释企业间关系变化的规律及其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陈会英等(2004)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与研究方法,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组织特征、发展绩效及存在问题与成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为加快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组织的创新,需首先根据国内外有关农产品加工基本标准,完善农产品加工业标准体系,构建符合世界贸易规则的农产品加工业政策保障体系;增加专用性资产投资,强化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契约双方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完善合同管理,促进合约制度的形成,提高合同履约率;克服农产品加工品市场交易中出现的逆向选择[64]。程广斌(2008)以垄断竞争理论为基础,以SCP理论范式为基本分析框架,对新疆农副食品加工业等5个主要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65]。马玲玲、陈彤(2008)对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集中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自有资金投入不足、市场容量小、技术能力低等是导致新疆农产品加工业企业产业集中度低的主要原因。刘彩云、王玉荣(2008)对河北省最大的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4厂商集中度为13.58%,其中食品加工业的4厂商集中度为32.16%,纺织业的4厂商集中度为19.30%。可见,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市场集中度偏低[66]。
此外,国内学者还对烟草行业的集中度和绩效(郝东梅,2001;王秀清,2003)、乳制品行业集中度与结构(陈利昌,2004)以及食品制造业的集中度(王俊豪,2000)进行了分析。
7.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布局研究
产业布局是一种具有全面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经济布局。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合理的产业布局不仅有利于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而且有利于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国内对区域布局的研究主要是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分析。就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的研究而言,主要有针对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带建设的研究和影响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布局影响因素的研究等。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布局,主要是根据资源分布、政府助推、政策引导等条件形成的,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状态,布局的对象一般以加工原料为主[67]。例如,玉米加工优势布局、蔬菜加工优势布局、大豆加工优势布局等。通过优势布局,开展园区建设或示范基地建设,最终实现产业集群,这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成功之路(王国扣、张宏宇,2011)。但由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区位条件等差异的影响,区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很不平衡。江苏省统计局(2004)根据沿海经济带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加工业基础,强调了建立沿海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明确了要以科技进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面向超市、发展绿色、树立品牌为目标,全面推进农产品区域布局优化,实现深加工、精加工,把江苏省沿海地区建成产业化、外向化、品牌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68]。唐仁健(1999)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东、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差距较大,分布极其不均衡。为此,他提出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定位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区域政策。许一芳、王振惠(2005)对福建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布局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福建省主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还存在小规模分散经营、区域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他们就此提出了福建省优化主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的基本思路,明确了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布局设想,如蔬笋加工、水产品加工、畜禽产品加工、茶叶加工、食用菌加工和粮油加工等[69]。马惠兰(2004)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是确定其比较优势的决定性因素,而自然资源条件与要素禀赋状况、营销、政府行为、生态环境、经营体制、历史发展基础与区域文化、特色产品等是影响区域农产品价格和质量的主要因素[70]。
(二)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
对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农村工业化等方面。
1.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张秀生、杨刚强(2008)对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加工程度低、产品附加值小,技术创新能力低、科技储备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缺、融资难,加工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促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应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快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等[71]。此外,一些学者还对中部地区其他省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如金红梅(2009)等对山西晋中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状况的分析;杨普(2004),张海荣(2005),李学灵、张艳(2007),邓小华(2008)等对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分析;盛孝邦、程不吾(2005),周中林(2005),刘潇、贺鑫、李平(2007),禹华芳(2009)等对湖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的研究;陈方源、朱再清、沈东晓(2005),陈方源(2005),严奉宪(2005),陈运中(2008)等对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刘导波(2006),宗锦涛、陶文新、严重君(2007),何国辉、李赛群(2008),禹华芳(2009)等对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薛选登(2006)等对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2.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研究
聂亚珍(2007)运用全员劳动生产率、贸易特化系数、研发(R&D)强度指标和专利数量指标等对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由于湖北省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低、农产品质量差、成本高、价格高、信誉低,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72]。段慧兰(2007)运用交易成本理论、激励机制设置与合约理论、制度变迁与技术创新理论、政府职能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对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形成了一套关于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比较系统的理论[73]。任红燕、李晋陵(2007)对山西食品工业区域集群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山西省11个地市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市场占有率较高,市场潜力巨大,但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集群规模均不太理想。他们认为,长期而言,山西省应积极扶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食品工业的发展,扶持大型企业和品牌作为行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带动点与增长点[74]。此外,周昌贡(2006)、朱世娟和姜琳(2009)、李双燕(2008)等分别对湖南烟草工业、安徽烟草商业以及河南省纺织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75]。
3.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战略地位研究
李学灵、张艳(2007)根据安徽省1986~2005年的数据,利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以及误差修正模型,对安徽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研究表明,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Granger原因。因此,应进一步加快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强其对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76]。万仁荣(1998)研究认为农产品加工业是启动江西经济腾飞的枢纽[77],蔡玉峰(2002)研究认为江西省农业新一轮发展的动力主要在农产品加工业的拉动[78]。周上游(2002)研究认为农产品加工业是促进湖南农村工业化进程的主导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79]。刘军、周年发、黄祖明(2003)等认为加速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是湖南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措施,也是湖南21世纪上半叶实现“三化”目标,发展社会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选择[80]。此外,还有其他学者对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其他方面进行了研究。
从国内外研究的相关文献来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研究还不成熟,对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产业集聚、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等的研究还不多见。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消费模式、国际竞争格局的不断变化,对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加剧变革、产业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研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新途径和新方向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