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概况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国家发达程度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与世界平均水平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大差距。因此,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只是表面上的城市化。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但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却是极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城市都是在盲目的发展,各成体系,重复建设了不少污染极大的小型企业,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不但没起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反而影响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城市化进程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只注重了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经济等方面的效益,而忽视了发展过程中对环境资源所造成的严重破坏。

我国是一个有13.7亿人口的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现在又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因此控制城市无序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压力较大。中国城市化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计划经济阶段(1949—1978年)

这一阶段中国进入工业化发展时期,但由于采取超前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较低,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较为缓慢,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1949年中国城市化率仅为10.6%,1960年为19.7%。

二、改革开放阶段(1979至今)

这个时期,中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促进了中国城市化的持续快速发展,这一阶段城市化的进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效应。首先,1978年以来农村体制改革激活了农村经济活力,乡镇企业的大量涌现,大大提高了城市消费品的供给能力,从而加大了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其次,1984年开始的城市体制改革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这一时期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及建筑业的成长,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和非国有经济的大发展,乡镇企业的壮大,外资的大量进入,房地产业的兴起,均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少,而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从资源状况来说,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各种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资源成为制约城市化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注重保护资源,否则,我国以后的发展会受到资源状况的较大制约。从环境状况来说,尽管我国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始注重环境保护,但由于我国人口密集,加之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科学技术的落后和投入的不足,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处于恶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