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智商:你的头脑就是你的成功利器(4)
6.记忆智商:掌握规律改善和提高记忆力
成年人的智商和记忆力能改变吗?
一般人认为哪个小孩子智商(IQ)有多高,青少年后就基本定型了。这已是老黄历了。
最近神经生物学和认知科学有一个突破性见解。一篇文章指出:基于你所采取的生活习惯,成年人的智商(IQ)在4年内观察随访中可以增加21个点数或降低18个点数。
这个变化是有统计学意义的。这里不光指年轻的成年人,也包括60~70岁的成年人。
一个人的智商测定是由一整套神经认知检查方法来测定的:包括词汇记忆、即时和短期记忆、图像、时空概念,及分析、推理能力等测定。一般人智商在100左右。伦敦大学的认知生物科学家皮埃希教授指出:20个点数的变化还是个非常大的变化。假如一个人的智商从110上升到130,那这个人就从普通人上升为有才人行列;反之亦然,假如这个人智商从104下降为84,那他就从普通人的智商降为了低智人群。
皮埃希教授的这项研究主要是研究大脑的可塑造能力,在12~20岁的青少年中进行了4年的跟踪调查,还包括功能磁共振脑图像资料,即智商的变化是和大脑的结构变化相关联的。最近的许多类似研究是在50~70岁的人中进行的,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
这就产生了一个同样的结论:大脑的可塑造能力持续一生。就是说,无论你现在是什么年龄,你的智商和记忆力都可以提高。
现在有很多神经生物学上的研究表明:有氧锻炼可以强化大脑的灰质皮层(强化神经细胞功能);而像瑜伽类运动、太极、气功或静思有助于大脑皮层下白质即脑细胞之间的连接功能,这些可用于推理、情绪控制等。
密歇根大学曾在一组成年志愿者中高强度地训练他们短期视听记忆:让他们同时听一系列的短句,看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一系列图型里载有所听到的短句,画面不断变换,他们得在3~5分钟后认出所看到的画面。这样反复训练4周。最终,这组人的智力(包括判断、推理能力)测定都比自己以前有了显著提高。
可见,强化你的短期记忆,可以增加你整个大脑智商。
下面帮助记忆的9个方法,不妨一试。
(1)玩思维游戏。
当你在为自己的一天做规划时,可以通过创意构想把这一切联系起来。记忆大赛冠军得主,《记忆力:你能养成好记性——美国记忆高手教你怎么做》一书的作者斯考特·海格伍德说:“要说出自己必须记得买牛奶,还要带儿子看牙医,你应该通过想象儿子喝牛奶,牛奶漫过他的牙齿,沉积钙质,将这些任务联系在一起。”
(2)闻闻玫瑰花香。
德国的一项新研究将一些玩配对扑克牌的学生分成两组,让其中一组在游戏时先闻一种玫瑰花香,接着在睡前再闻一次;而另一组则不。当他们醒来时,闻花香的一组学生记忆配对扑克的状况较好。因此,为了增进记忆力,时常闻闻玫瑰花香,好处颇多。
(3)左右水平转动眼睛30秒。
英国研究人员称,这种锻炼能帮助你记忆单词。至于原因,专家认为水平转动眼球会让左右脑相互作用,这对修复记忆很重要。
(4)冥想的同时深呼吸。
提前冥想有助于让人聚精会神。加拿大蒙特利尔·道格拉斯研究所人类压力研究中心主任索尼亚·鲁皮恩说,注意力是记忆的大门。以前不曾想过吧?在安静的房间里,坐在或者躺在地板上,双手放在胃部,深呼吸,专注于这一份沉静,每天冥想至少10分钟。
(5)学习一种新语言。
美国生命发展心理学实验室主任、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玛格·拉齐曼博士认为,新思路会帮你理清头脑中的纷杂思绪,比如学习一门外语。不必特别费事,也无需熟练掌握,只要通过教育光盘学习就可以了。也可以尝试一种新爱好,如烹调或者舞蹈。
(6)睡个好觉。
这样会让你精神抖擞,也可以更好地面对需要记忆支配身体的任何情境。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的研究显示,小脑控制速度和准确度,睡眠充足后,小脑的活性尤其强。
(7)无论何时都别忘了“回头看”。
如果你在准备离开的时候注意回头看一眼,这周就不会连续4次遭遇忘记车停哪的尴尬了。什么时候都能这样就更好了。
(8)换只手刷牙。
不仅如此,只要改变日常习惯,比如开始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就能刺激大脑中神经细胞的生长。
(9)每周3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运动。
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显示,锻炼可增进大脑区域一种神经细胞的生长,这种细胞和防止记忆缺失密切相关。专家认为,从事任何有氧锻炼或者强化力量的训练都不错。
总结:中国有句俗语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在神经生物学上是没有道理的。原先人们把感觉运动功能和记忆力形容成油和水,没什么关联。但是现代神经生物学研究已表明改善和强化你的感觉(五个感官:视、听、嗅、味、皮肤感觉)运动功能可以强化你的记忆。虽然其中的奥秘还没有完全解开,可能是这两个大脑系统有更多的连接是我们原先所不知道的。
所以,学点编织,听听古典音乐,唱歌,阅读,写作,跳舞,及所有使你四肢发达的运动都会使你的大脑变复杂、变聪明!
7.互联网让人类“不会思考”,商业化下如何抵御“低智商”
时下的年轻人只关心自己半径三米以内的事情;虽然人们在网上跟人无话不谈,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懂与人面对面敞开心扉;没有成功欲望、学习能力低下但丝毫不以为然;看到电视中的广告就会马上冲动购买;遇到困难,懒于思考就立即放弃;人云亦云,做什么事总愿意随大流……
人们应该明白,从长期来看,以上种种对自己的实际生活并不会带来任何意义。不但不能增进自己的智慧,丰富生活,还有智力退化的风险。
日本的“宅男”和中国的“屌丝”
有一本书叫《低智商社会》,痛诉了日本年轻的一代在社会高度发达后失去探索自我价值的精神,用各种低营养快餐式娱乐塞满和消耗自己的时间,以此逃避渺小的个体在碰到社会高度发展后形成透明天花板无法突破的挫折感。当一个社会百业待兴,年轻人很容易在社会价值的空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一个社会趋于完善,这样的空缺早已被前人填满,这就形成了迷惘的一代。年轻人在父辈建立起的伟大社会成就面前产生了无法超越的挫折感,于是干脆自我封闭起来,宅在家里打电动游戏。
日本年轻人所碰到的问题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副产品,那么,在当下的中国社会经过30年持续经济改革后,如果中国的年轻人碰到同样无法跨越的社会挫折感,失去探索自我价值的动力,中国社会也将会掉入低智商社会的漩涡。用一个词去对应日本社会在那个时代产生的“宅男”一族,中国产生了“屌丝”。
而屌丝比宅男复杂的地方在于,它是分成两个阶层的。通常对屌丝的定义是那些在城市化进程中,脱离原居住地,进入城市的年轻人,在无法负担城市高房价被城市化拒之门外的同时,在个人生活方式上又无法退回农村,身份和生活长期处于“城乡结合部”状态。但同时还有一种屌丝,是那些本身在城市出生长大,父辈积累了良好的资本,受过“高价教育”,毕业后在选择就业的时候,无法接受被大量涌入城市的外乡年轻人压低的人力价格,在每月开销远大于就业待遇的时候干脆待在家里的群体。
屌丝群体的出现,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附属品,是社会调节机制退化的体现。当年轻的社会群体迫于社会的压力,每日为了生计疲于奔命,或者躺在父辈积累下来的资产上发呆玩乐的时候,他们已然失去了实现个人价值的动力。如此,机械化的劳作取代了创造性的思维,社会群体智力下降也就成了必然趋势,发展下去会导致国家竞争力的下降。
时间碎片化带来思维碎片化
不要小看人类大脑进化(退化)的能力。当信息以爆炸式和碎片化供应时,大脑对信息分析和加工的能力也会进行相应的配合。慢慢地,对于长文的阅读能力会下降,阅读容忍度会越来越低,对超过几百字还没有结论的文章会产生抵触情绪(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说明你的阅读能力还是远超140个字的)。阅读能力的下降是我们书写能力被电脑手段替代后面临的新问题。
书写的价值在于把我们大脑中抽象的思维,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达形式,以多种多样、赋予独立个性的手法记录下来。而电脑输入斩断了最后一步,导致所有抽象的表达都以固定的键盘输入所表达。毫无疑问,这极大地方便了文字的记录和传播,但是以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是无法挽回了。根据能用电脑不用人脑的原则,当移动设备越来越多地涉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未来读写能力的下降还将持续下去,而当移动智能终端替代大脑记忆库的时候,记忆就会退化。因为当你知道储存“记忆”的仓库在什么地方的时候,你就不需要记住仓库里储存着什么了。
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对信息的过滤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当零星的信息在同时刺激着你大脑的不同部位的时候,信息自身也在逐渐向结论化的方向演变。当编辑只用非常小的篇幅去诉说一个故事的时候,往往起因和结论之间推导的过程就被省略掉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新闻和各种信息的标题越来越骇人听闻。比如“日光导致皮肤癌”。当太阳和皮肤癌建立起直接逻辑关系后,除了美白防晒产品销售提高之外,还会导致人群像僵尸惧怕阳光一样看到太阳避而不及。人群毫不关心,也没有时间去进一步了解紫外线与皮肤癌病变之间的其他诱发因素。因为碎片化的信息实在太多了,当人群习惯于接收结论性的观点时,也丧失了思考判断和过滤信息的能力。
独立思考力的缺失,导致中国社会人群从30年前封闭社会单一信息来源的“什么都相信群体”,转变为了当前信息大爆炸时代的“什么都不信群体”。独立思考能力不足情况可以通过国家阅读量的数据佐证:2004年,美国人均阅读21本书,日本17本,中国4.72本。
商业社会,如何抵抗“低智商”?
首先是经常读书和买书。经常读书的人具有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买书除了满足自身对书中内容的好奇心之外,还有寻找自身问题答案的因素。人如果可以始终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必定终身受益。
很多人过了25岁就停止了生长,每一天只是过去的重复。拥有好奇心的人,要比一般人是快乐,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在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上也获得了极大满足感。而很多人因为生活的经历在心境上积累了厚厚的尘埃,哪怕外界有阳光照射,也无法引起内心任何光的反射。
当一个作者需要用一本书去诉说一个故事的时候,整个故事发展的逻辑、事实的依据、各项小结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都是清晰可见的,这对于保持连贯思维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而现在人的跳跃性思维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说出“天气不好好郁闷,但是昨天的蛋糕好好吃”这样的话已经是一种群体行为了。
另外,人还需要突破精神的安逸区,尽可能地接触新事物,培养一些新的爱好。
学一门乐器或者学外语都是很好的方法。与其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手机、电脑上和陌生人社交,追求一种人际关系充足的虚幻感,还不如与人面对面交流来的自然实在。当某IM软件打通了所谓的社交通道,每次登陆都提醒你多年前因为分手而删除的好友是你“潜在”朋友的时候,实在是对这种“伪社交”模式无语。社交网络理应让你可以更轻松地维护你的人际关系,而市面上泛滥的伪社交虽然打通了15岁萝莉和40岁大叔之间的社交壁垒,但是从社会自然发展的角度,实在让人怀疑这种需求的真实性。
总结:人群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那些有长期影响力的事上,做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产生沉淀和积累的事物。虽然让人群避免“社会进步”下形成的低效率、碎片化生活完全不现实,但是若你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碎片化的生活和低智商思维方式,也许我们碎片化的时间可以逐渐沉淀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