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情商:掌握自我不良情绪,巧妙应对人际关系(1)
你有没有注意过以下现象:有的人明显看起来头脑很聪明,但是生活却不尽如人意;而有些人看起来智力平平,却过得很幸福。有些人物质生活虽然不富有,但是看起来很幸福满足,生活充满了欢笑和友谊;而那些相对富有的人却经常花大把的时间跟每个人诉苦,抱怨他们的处境不好。
一个人有多成功和一个人到底有多幸福,二者之间的矛盾怎么来解释?答案就是情商——一种了解和控制自身和他人情感情绪的方式。有了它,你就可以把握说话做事的分寸,去促成想看到的结果。
当情商的比重占到成功的80%时,快速找到提升情商的方法,变得刻不容缓。
1.情商的优势:为什么情商如此重要?
人类智能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最精确、最惊人的成就主题标准是情商。情商高的人在人生各个领域都占尽优势,它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重要因素。
情商概念和理论的诞生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某保险公司曾雇用了5000名推销员,并对他们进行了职业培训,每名推销员的培训费用高达3万美元。谁知,雇用后第一年就有一半人辞职,4年后,这批人只剩下不到1/5。
原因是,在推销保险的过程中,推销员得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被拒之门外的窘境,许多人在遭受多次拒绝后,便失去了继续从事这项工作的耐心和勇气。
那些善于将每一次拒绝都当做挑战而不是挫折的人,是否更有可能成为成功的推销员呢?该公司向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塞里格曼讨教,希望他能为公司的招聘工作提供帮助。
塞里格曼教授以提出“成功中乐观情绪的重要性”理论而闻名。他认为,当乐观主义者失败时,他们会将失败归结于某些他们可以改变的事情,而不是某些固定的、无法克服的困难。因此,他们会努力去改变现状,争取成功。
在接受该保险公司的邀请之后,塞里格曼对1.5万名新员工进行了两次测试,一次是该公司常规的以业务能力测验为主的甄别测试,另一次是塞里格曼自己设计的用于测试被测者乐观程度的测试。
在这些新员工当中,有一组人没有通过甄别测试,但在乐观测试中,他们却取得“超级乐观主义者”的成绩。之后,塞里格曼对这些新员工进行了跟踪研究。
跟踪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一组人在所有人中工作任务完成得最好。第一年,他们的推销业绩比“一般悲观主义者”高出21%,第二年高出57%。从此,通过塞里格曼的“乐观测试”便成了该公司录用推销员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
塞里格曼的“乐观测试”实际上就是情商测验的一个雏形,它在保险公司中取得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证明了,与情绪有关的个人素质,在预测一类人能否成功中起着重要作用,也为“情感智商”这一概念和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实践上的有力支持。
情商的内涵
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和新罕布尔大学的约翰·梅耶于1990年首次提出了“情感智商”这一概念。“情感智商”指的是把握自己和他人的感觉和情绪,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区分利用,来引导一个人的思维和行动能力。
两年后,彼得·塞拉维和约翰·梅耶又将“情感智商”定义为社会智力的一种类型,并对其应包含的能力内容作了界定,这三种能力是:区分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调节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运用情绪信息去引导思维的能力。
“情感智商”这一概念的提出,立刻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开始受到一些企业界人士的注意,不少企业管理人员尝试着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新泽西州贝尔实验室的一位负责人,曾经用情感智商的有关理论,对他的职员进行分析,结果他发现,那些工作绩效好的员工,的确不都是具有最高智商的人,而是那些情绪传递得到良好回应的人。
这表明,与社会交往能力差、性格孤僻的高智商者相比,那些能够敏锐了解他人情绪、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更可能得到为达到自己目标所需要的工作,也更可能取得成功。
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坎普尔及其同事,在研究“昙花一现的主管人员”时发现,这些人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情绪能力差,导致人际关系方面陷入困境而最终失败的。
因为在企业界的成功应用,情感智商声名大振,并开始引起新闻媒介的浓厚兴趣。
1995年10月,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感智商》一书,把“情感智商”这一研究新成果介绍给大众,该书迅速成为世界性的畅销书。一时间,“情感智商”这一概念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宣传。
简单来说,情感智商是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和智商一样,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简称EQ)是一个抽象的概念,EQ情绪商数是一个度量情绪能力的指标。
戈尔曼在他的书中明确指出,情商不同于智商,它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由下列5种可以学习的能力组成:
(1)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能立刻察觉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
(2)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能够安抚自己,摆脱强烈的焦虑、忧郁以及控制刺激情绪的根源。
(3)激励自己的能力。能够整顿情绪,让自己朝着一定的目标努力,增强注意力与创造力。
(4)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理解别人的感觉,察觉别人的真正需要,具有同情心。
(5)维系融洽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理解并适应别人的情绪。
心理学家认为,这些情绪特征是生活的动力,可以让智商发挥更大的效应。所以,情商是影响个人健康、情感、人生成功及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从此,“情商”作为一个时髦的名词,出现在人们的言谈话语中。关于它的重要性,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丹尼尔·戈尔曼认为:“仅有IQ是不够的,我们应用EQ来教育下一代,帮助他们发挥与生俱来的潜能。”
EQ的创始人塞拉维博士和梅耶博士说:“EQ已成为本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成果。”
美国的《读者文摘》更坚定地向读者反问:“掌握了EQ,还有什么不能利用的呢?”
美国的《时代周刊》甚至宣称:“如果不懂EQ,从现在起,我们宣布:你落伍了!”
与EQ有关的新生事物也层出不穷。美国有了《EQ》月刊,它倡导人们:“做EQ测验吧,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
美国EQ协会也迅速成立,它以研究和宣传EQ的作用,以证明它的重要性为目的。该协会的宣言是:“让我们再进化一次,成为智慧的上帝!”
近年来,国外心理学家们又提出了“新情商”的概念,为EQ注入了新的活力。
情商的作用不是单独体现的,情商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其他能力(包括智力)能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挥到极致,从而决定一个人能有多大的成就。
情商在成功的因素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说智商更多地被用来预测一个人的学业成绩,那么,情商则能被用于预测一个人能否取得职业上的成功。
总结:情商为人们开辟了一条事业成功的新途径,它使人们摆脱了过去只讲智商所造成的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态度。因为智商的后天可塑性是极小的,而情商的后天可塑性很高,个人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一个情商高手,到达成功的彼岸!
2.定位自己的优缺点:辨别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之间的差别
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下面这段话就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但内心却十分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一般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其实,这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很多人都以为“很准”,皆是因为,那些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了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会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会大大增强,受暗示的可能性也会比平时更强。
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这个效应是以一位广受欢迎的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来命名的。他曾经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针对这一效应做过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美国著名医生安东尼·基恩威尔曾经进行过一项实验,邀请了10个年轻人来到一个房间,让他们坐在非常靠近房间的前方,以保证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看清楚房间前方的物品。医生对大家说:“我将在房间的前端举起一些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3条长短不同的直线,3条直线分别以A、B、C3个字母作为代表。在有些卡片上,直线A是最长的,有些B是最长的,有些C是最长的。这里共有几十张卡片,每举起一张卡片,我就会用手指着A、B、C3条直线,当指到最长的那条直线时,请举手,这样就说明你判断出这条直线比别的直线长。”
事实上,医生已经事先告知这10个年轻人中的9个人,让他们故意选择次长的直线,称之为最长的,只有一个被试者是完全蒙在鼓里的。换句话说,医生事先已在私下里要求9个被试者统一做出错误的选择。
于是,医生举起第一张卡片,指向A直线,而A直线显然比B直线短。这时,那9位被试者十分合作地举起手来,而接受研究的那一个被试者则用怀疑的眼神环顾四周。很显然,B直线是最长的,然而为什么其他的9个人都认为A直线最长呢?游戏结束之后,被试者承认当时的想法是:“刚才医生在讲解游戏规则的时候,我一定没有听清楚,可能我错过了最重要的几点原则。现在,我最好像其他人那样举起手,免得大家取笑我。”于是,他小心翼翼地随着其他被试者一起举起了手。
接着,医生重申了游戏规则:“请大家注意,要选择最长的直线。当我们指向最长的直线时,请你举起手来。”
这已经是非常简单明了的解释了!医生说完之后,又举起了第二张卡片。那9个被试者再次一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选择了第二长的直线。面对这样的困境,那个已经被搞糊涂的被试者变得更紧张了。迟疑不决中,他最后还是跟着大家举起了手,虽然他明知别人做出的选择是错误的。
这个被试者的反应并不算是异常。后来在接受同样测验的年轻人当中,有75%的人作出了和他相同的反应,他们一次次地承认一条短的直线比一条长的直线长,而没有勇气指出其余被试者的判断是错误的。只有25%的人在集体中的大多数都做出了错误判断的情形下,果断大胆地站起来表示明确的反对意见。
在社会生活中,的确存在着这种类似的群体压力。在它无形的逼迫之下,我们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向其妥协,随波逐流。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不为其所左右,充分尊重内心,坚持做自己。事实上,也恰恰是这些极少数人,最终占据了成功的大半壁江山。
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认识自己”的目标距离我们仍然还很遥远。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要学会面对自己。
有这样一个测验情商的题目:当一个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后,她醒来发现自己一丝不挂时,第一个反应会是什么呢?答案是尖叫一声,然后用双手捂着自己的眼睛。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不愿面对自己的例子。因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认为是缺陷,于是就通过自己的方法把它掩盖起来,但这种掩盖实际上就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样,只是把自己眼睛蒙上,而无法掩盖真相。所以,要认识自己,首先必须要面对自己。
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的信息收集,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
一个替人割草的孩子打电话给一位陈太太说:“您需不需要割草?”陈太太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有割草工了。”这个孩子又说:“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陈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这孩子又说:“我会帮您把草与走道的四周割齐。”陈太太说:“我请的那人也已做了,谢谢你,我真的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孩子便挂了电话。孩子的哥哥在一旁问他:“你不是就在陈太太那儿割草打工吗?为什么还要打这电话?”孩子带着得意的笑容说:“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第三,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
第四,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来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