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风云乍起上海滩
1931年 11月,上海的天空仿佛被一层阴霾长久笼罩,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九一八”事变的硝烟刚在东北弥漫,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便如汹涌的潮水,迅速向上海蔓延。日本海军在上海蠢蠢欲动,一系列阴谋与挑衅行动接连上演,整个城市如同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战争一触即发。
川岛芳子,这个叛国求荣的日本间谍,如幽灵般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为挑起事端,她不择手段,先是用金钱和色相蛊惑三友实业上海分公司的工人,袭击日本山妙法寺的日莲宗僧侣,制造了“日僧事件”。紧接着,她又资助“支那义勇军团”报复袭击三友实业分公司,炮制“日企纵火案”,随后与日本驻沪总领事合谋,向上海政府发出蛮横“通牒”,妄图为日本的侵略行径寻找借口。
此时,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和淞沪警备司令戴戟的带领下,严阵以待。“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全军官兵义愤填膺,在共产党“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枪口一致对外”的号召下,他们早早立下反对内战、团结抗日的誓言。调防淞沪后,深受上海人民抗日热情的感染,全军上下一心,准备为捍卫国家尊严与侵略者殊死一战。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
三位将领在龙华警备司令部召集上校以上军官举行秘密会议。蔡廷锴神情凝重,目光坚定地说:“日寇肆意妄为,我们身为军人,守土有责,绝不能后退一步!”戴戟也慷慨陈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定要与日寇拼个你死我活!”军官们群情激昂,誓言要保卫上海。
然而,蒋介石政府却顽固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军的侵略一让再让。军政部长何应钦亲自到上海,面对日本海军的挑衅,试图劝说第十九路军后撤,避免与日军冲突。蔡廷锴坚决拒绝,态度强硬地回应:“驻地乃我国领土,没有撤退的道理。若政府执意要撤,那就把我们全军调离京沪路,我绝对服从。”但蒋介石并未放弃,仍通过各种手段施压。
在这紧张局势下,上海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不安。徐长卿在税警团时刻关注着局势发展,内心焦急万分。他清楚日军的野心,更明白上海即将面临一场残酷的战争。沈近真作为坚定的共产党员,同样忧心忡忡,她四处奔走,联络爱国人士筹备物资,为可能爆发的抗战做准备。
一天,徐长卿在街头匆忙赶路,偶然间与沈近真相遇。沈近真手里紧紧攥着一叠呼吁抗日的传单,眼神中透着坚定:“长卿,局势危急,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徐长卿点头,表情凝重地说:“近真,我在税警团会竭尽全力,只是蒋介石政府的态度实在让人失望。”
两人正说着,一个身形挺拔的青年从旁边走过,手里拿着一些资料,似乎也在为抗日之事忙碌。徐长卿定睛一看,原来是魏若来。
“魏兄弟!”徐长卿喊道。魏若来停下脚步,看到徐长卿,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徐大哥,真巧啊。”徐长卿向魏若来介绍了沈近真,三人站在街边,低声交流对抗日局势的看法。魏若来情绪激动地说:“我虽然力量有限,但也要为抗日出份力。上海危在旦夕,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管。”沈近真表示赞同:“没错,我们要联合更多力量,共同抗击日寇。”
另一边,许文强作为金陵兵工厂的工程师,一心钻研技术,期望通过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制造精良武器。但随着局势日益严峻,他深感仅靠制造武器不足以抵御外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正在招募人才,那里能提供更系统的军事训练,能让自己在战场上发挥更大作用。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决定前往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投身到更直接的抗日战斗准备中。
随着局势愈发紧张,徐长卿突然接到军令,要求他前往上海郊区迎接孙立人的工兵营,并为其寻找合适的驻防营地。徐长卿深知任务艰巨,但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着手准备。他告别了沈近真和魏若来,带着坚定的信念,踏上了前往上海郊区的道路。
在约定地点,徐长卿远远便望见一支队伍整齐前行,为首之人身姿笔挺,眼神坚毅,正是孙立人。徐长卿快步迎上前去,行军礼道:“孙营长,我是奉命前来迎接您的徐长卿。”孙立人回礼,目光中透着欣赏:“徐兄,久仰,一路辛苦了。”
二人一同勘察驻防营地选址,期间孙立人谈及工兵营的特点与需求,徐长卿依据地形地貌分析利弊,两人一拍即合,很快确定了理想之地。营地建设期间,休息之余,孙立人笑着问:“徐兄,听闻你也曾留洋求学,在哪所学校深造?”
徐长卿笑道:“我毕业于西点军校军校,孙营长呢?”
孙立人眼中闪过自豪:“我是弗吉尼亚军校毕业。”
话题由此打开,孙立人兴致勃勃地说道:“西点军校极为注重领导力培养,课程设置全面且严谨,战术、战略、军事工程等科目均有涉及,日常训练强调纪律与团队协作,对体能要求也颇高,还会组织各类军事竞赛,锤炼学员实战能力。”
徐长卿微微点头,接着说道:“弗吉尼亚军校与西点风格有所不同。它更侧重古典军事教育,对军事历史、战术理论研究颇深。在教学中,常以过往经典战役为蓝本,引导学员深入剖析,培养战略思维。而且,学校极为重视荣誉准则,从生活到学习各方面规范学员行为。”
谈及军事看法,孙立人目光坚定:“现代战争,武器装备固然重要,但士兵素质与战术运用更为关键。我们需打造一支训练有素、战术灵活的部队,才能在战场上与强敌抗衡。”徐长卿深表赞同:“没错,同时要注重情报收集与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并且,军队的后勤保障也不容忽视,它关乎部队持续作战能力。”
两人越聊越投机,对彼此的军事素养钦佩不已。在这紧张忙碌的营地建设过程中,孙立人与徐长卿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们深知,在即将来临的残酷战争中,彼此将成为并肩作战、共御外敌的可靠战友。而此时,上海的天空阴云密布,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打响,第十九路军的将士们、徐长卿、孙立人以及无数爱国志士,都将在这片土地上,为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未来,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
在军事素养方面,徐长卿和孙立人有着诸多具体表现。在勘察驻防营地选址时,徐长卿展现出对地形地貌的敏锐洞察力。他迅速判断出不同地点的优劣,比如某片开阔地虽便于军队展开行动,但缺乏天然屏障,易受攻击;而一处背山面水的缓坡,既能利用山体作为防御依托,又靠近水源,便于军队补给。他详细地向孙立人阐述这些因素,其分析之全面、逻辑之清晰,彰显出深厚的军事地理知识储备,这源于弗吉尼亚军校对军事历史和战术理论的深入教学,让他善于从战略角度考量地理因素对作战的影响。
孙立人则凭借接受的系统军事工程教育,对营地建设的规划细致入微。他亲自指导工兵们搭建营帐,确保布局合理,既能满足士兵生活需求,又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响应战斗。在挖掘战壕时,他依据土壤质地和周边地形,精确计算战壕的深度、宽度和坡度,以达到最佳防御效果。他还巧妙设计了交通壕的走向,使各防御区域之间能够便捷联通,保障兵力快速调配,体现出高超的军事工程实践能力和战术布局思维。
在交流军事看法时,徐长卿提到情报收集与分析的重要性,他不仅强调要获取敌方兵力部署、武器装备等常规情报,还指出要关注敌方指挥官的性格特点、作战风格以及其近期战略意图的蛛丝马迹。他举例说明历史上某些战役中,因精准掌握敌方指挥官的决策习惯,从而制定针对性战术并取得胜利的案例,展现出对军事历史案例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这正是弗吉尼亚军校注重从经典战役中培养战略思维的成果体现。
孙立人在探讨士兵素质与战术运用时,提出要根据不同战斗场景制定多样化战术。例如在城市巷战中,应采用小组分散推进、交替掩护的战术,充分利用建筑物作为掩体,避免部队集中暴露在敌方火力下;而在平原作战时,则可发挥机械化部队优势,采用快速穿插、分割包围的战术。他还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日常训练提升士兵在不同场景下执行战术的能力,如设置模拟城市街区和野外战场进行实战演练,这体现出他在西点军校所接受的全面军事训练,使他对现代战争的复杂性有深刻认识,并具备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训练与作战策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