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谁才是最值得交往的朋友?


交朋友最重要的品格是什么?是无私吧?肯定有什么名人说过,友情是纯洁神圣的,自私的人不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这话当然没错,可是我们今天偏要叛逆一把——来扮演一个超级自私的人。从自私的角度看一看,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朋友。
因为我们扮演的是自私的人嘛,那么在选择朋友前就要想想,能从朋友身上得到什么“好处”?——是金钱吗?也就是说,我们交了朋友后,靠花言巧语从朋友身上骗钱?或者天天觍着脸求朋友,让人家看在友情的分上送我们钱?
这么干显然很缺德,但是咱们先暂时把道德放一边,站在纯粹自私的角度想一想:这么干划算吗?关键的问题是,朋友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如果我总想着占别人便宜,时间长了,大家都看出我是个自私的人,那谁还会和我继续做朋友呢?所以向朋友要钱只能是一时的,是不可持续的。与其从朋友身上占便宜,还不如让朋友成为自己学习和工作上的伙伴,以后在事业上帮助我们。长期来看,这样赚钱的效率更高。
我们再想想,还有什么益处只能从友谊中得到,别的地方得不到呢?
有一个重要的好处是能得到朋友的帮助。朋友越多,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越多,也不容易被坏人欺负。朋友还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孤独,一起分享快乐,听我们倾诉苦恼。这也是大多数人对友情的理解。无论是否自私,都可以为这些目的交朋友。

那么,还有没有更深刻的答案呢?有没有某种益处,只能来自我最好的朋友,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得到呢?
想来想去,还真有一个:和另一个熟悉我的人进行灵魂深处的交流。
普通的交流不难得到,但是“灵魂深处的交流”就很难得了,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和我们最亲密的人才可能做到。这种交流又非常重要,真正有深度的思想都是从这样的交流中诞生的,哲学家尤其是这样。比如在西方,最早、最有名的哲学家是苏格拉底,记录他思想的书叫《理想国》,这本书是对话体,记载的都是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无独有偶,中国最早、最有名的哲学家是孔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也是对话体。后来许多哲学家,像朱熹、王阳明,他们的大部分作品也是对话体。还有很多哲学著作虽然没有用对话体,但其实作者也是在对话,他们是在跟古代的哲学前辈、跟当时的辩论对手以及想象中未来的读者对话。
精神交流是诞生思想的泥土。我们只有和其他思想互相交流、碰撞,才可能创造出新的东西。这种交流通过读书也可以做到,但是书的作者不认识我们,也不能直接回答我们的提问。如果我们想拥有真正的交流,就需要在现实中找到一个最了解我们的、能和我们在灵魂深处共鸣的人。很多哲学家都是按照这个标准寻找朋友的。
比如孔子交友的一条标准是知识广博。因为古代没有互联网,孔子生活的时代连书本都很少,所以朋友只有知识广博,才容易产生有价值的思想交流。儒家还有一个评价好朋友的标准叫作“诤友”,就是能直言不讳地批评我的朋友。因为批评也是一种思想交流,而且比一般的交流好处更大。
这就是在哲学家的眼里,我们能从朋友的身上得到的最大好处:人格的影响、思想的交流、借助朋友的视角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如果我们以这个目标去寻找朋友,很容易想到一个理想朋友应该是什么样的。首先,这个朋友要正直,是一个好人。其次,他愿意思考、坚持理性、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最后,大家的关系是平等的,可以平等交流。
此外,我认为还有一条标准很重要:这个朋友的“三观”最好能和我们的不一样。

有人可能会不同意:“三观”和我不一样的人品德恶劣,怎么能和我做朋友呢?但是有些哲学家不这么想。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不能只有一种“三观”,允许不同“三观”共存的世界比只有一种“三观”的世界更美好。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话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而且我们只有和不一样的人在一起,才可以丰富自己的灵魂。庄子最好的朋友叫“惠子”。庄子喜欢惠子,不是因为惠子天天捧着庄子,相反惠子是个超级“杠精”,天天跟庄子抬杠辩论。惠子去世后,庄子非常难过,他伤心地说,以后没有人可以再和他辩论了。这就是典型的哲学家的朋友观,喜欢和自己观点不一样的人。所以儒家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大意是我们关系和睦,但也允许大家观点不同。
按照这个标准,当我们遇到和自己“三观”不同的人,先不要急着下判断。只要对方正直、理性、能平等地对待我们,那我们就不妨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他,听听同样理性的他怎么会得出和我们相反的结论。你想,大家都是理性的好人,却能得出迥异的结论,这事儿难道不让人好奇吗?
所以找朋友,还可以有最后一条标准。这个标准既用来要求别人,也用来要求我们自己,这就是“宽容”。我们允许朋友的观点和我们不一样,不急赤白脸地非要说服对方,也不因为观点不同而反目成仇。简单地说,我们尽量不要太“刺儿”——那些一天到晚看谁都看不惯的人,活得多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