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1章 情报
干啥啥不行啊,问啥啥不知道,真是多余找你......张松龄在桌子上排开九块大洋。
这年头,九块大洋可是一笔巨款,普通人一个月工资也就五六块大洋。
广安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桌上的银元,却没有贸然伸手去拿。
他知道,张松龄的钱不是那么好赚的。
张松龄把银元拿在手上抛了抛,“想要吗?”
广安摇头如拨浪鼓,“不要,你的钱拿了是要死人的。”
张松龄不禁一阵好笑,“放心,只要你做一件小事。这事甚至都不是帮我,而是帮你自己。”
广安试探性道:“那你先说什么事。”
张松龄道:“我知道你投资在鬼子文斋那的钱还没拿回来,这样,你去把钱拿回来,这九块大洋就是你的了。”
闻言,广安当即挎起一张脸,犹豫不决。
作为一位视财如命的人,他当然渴望把钱拿回来。
可是,他怂啊。
以前不知道鬼子文斋的真面目,只以为是个好人,所以敢坦然面对,甚至时不时就去找对方聊聊天。
现在知道了,就不敢了。
“我演技差,胆子小,见了人容易慌。我怕见面的时候,文斋先生看出端倪。一旦他知道我知道了什么,那我不就完犊子了吗?”
张松龄起身,“那我现在就去找却非大师,告诉他你挪用了修建庙宇的钱去投资鬼子文斋的事。”
闻言,广安赶忙拉住张松龄,“别啊,你这不是要我死吗?”
张松龄道:“那你就去把钱要回来,不然时间一长,却非大师自己都会发现账目不对。到时候一对比,就知道你干的了。”
广安满脸纠结,“我怕我进了文斋先生的房子,就出不来了。”
张松龄摇头道:“不会的,鬼子图谋远大。如果你去要钱,然后死在他家里,那么传出去,谁都知道这鬼子有问题。”
“所以,他比谁都希望你能平安离开,至少不能死在他家里。”
“等你安全出来就好办了,我会在外面接应你,确保你的安全。”
广安有点被打动,“真的?”
张松龄点点头。
广安想了想,道:“那我能喊赵公子和我一起去吗?他在文斋先生那里也投了不少钱,我们俩一起去还能有个伴。”
张松龄想了想,随即点头应下。
“可以,不过得晚几天。因为你一个人去要回钱的话,可以实话实说,说你这钱是要修寺庙的。被却非大师发现,不得已只能把钱要回来。”
“但你们要两个人去,这理由就站不住脚了。”
“这样,我先找人放出消息,说鬼子文斋的项目有问题,之后你们再去把钱要回来,就很自然而然了。”
广安道:“那这样,我明天先去把钱要回来。等过几天有谣言传出来,我再怂恿赵公子去要回他自己那份。”
张松龄点头,“可以,没问题。”
顿一下,他又宽慰道:“据我所知,你也不是第一个找鬼子文斋把钱拿回来的人。所以,放宽心吧,不会有事的。”
广安垮着一张脸,“但愿如此吧。”
“没出息。”张松龄骂道:“普通人有可能会对你出手,比如顺通赌场老板的手下。毕竟他们不是异人,不知道‘灵隐寺’这三个字的含金量。”
“但鬼子文斋不同,即便知道是你在背后搞事,他也未必就敢轻举妄动。日租界里的忍者再多,也比不上你们灵隐寺,更何况附近还有普陀三寺和诸葛村呢。”
“你怕招惹鬼子,鬼子还怕招惹你呢。”
张松龄的计划很简单。
让广安去把投资款拿回来,同时让人散播谣言,尽可能引发挤兑效应。
如果能借此让银行重新审视评估鬼子文斋这个项目,那就更好了。
总之一句话,让这帮鬼子怎么不舒服怎么来。
......
与此同时,吕温在市公安局里见到了自己妹妹的尸体。
吕温咬紧牙关,暗暗发誓。
“妹妹,我一定会为你报仇的!”
......
第二天,在张松龄的威逼利诱下,广安毅然决然地踏上讨债的道路。
张松龄也履行承诺,不仅亲自保驾护航,还拉上传戒和尚一起。
整个过程也如同张松龄所预料的那般,出奇的顺利。
广安不仅拿回了两千大洋的投资款,一路上还没受到任何跟踪或者刺杀。
这让传戒和尚感觉非常的索然无味。
张松龄在问过一些情况后,感觉情况不乐观。
对方只是稍微询问两句就把钱还给广安,鬼子文斋本人甚至连面都没露。说明对方手里集到的钱很可能已经积累到一个天文数字,压根看不上这两千大洋。
“情况不容乐观啊。”
送广安回到灵隐寺后,张松龄再次来到上城区金玉巷18号,找到情报贩子王良,从对方手中拿到鬼子文斋的情报。
“文斋,本名森田孝之助。1873年生,广岛人,幼年随父在东北经商,精通日中英三种文字。现居住在湖州街18号“东瀛别院”(日租界东界红建河与湖州街交汇处),现任杭州日本商工俱乐部会长。”
“身高165cm,喜欢蓄八字胡,左眼角有一处陈旧刀疤,常年穿灰色长衫,手持小叶紫檀佛珠......”
“社会标签:中日友好协会杭州分会名誉顾问,杭州自来水厂筹建委员会外方代表......”
“事迹:每年端午固定向清河坊贫儿院捐赠八百大洋。曾以‘促进中日医疗合作’为名义,向广济医院捐赠德国X光机。曾主持修复孤山文澜阁《四库全书》残卷......”
如果光看前面这些,张松龄也会觉得这是个好人。
简单地略过这些没有意义的情报,直接往后翻。
张松龄很快注意到两行字。
“1921年,勾结绍兴保安团强征大善寺明代铜钟,在诸暨设立地下熔炉铸成6.5毫米友坂步枪弹壳,通过三井洋行转售杭州日本宪兵队特高课。”
“1922年,曾在日本大阪北区梅田町三丁目十四番地建立‘蚕桑改良试验场’,以防治僵病为由向蚕农发放含砷药剂,导致该地超八成蚕种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