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研究意义
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的大发展之后,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面临众多危机的时代。大学教师发展在此时期作为改善高等教育教学及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得到了较为快速和普遍的实施,理论研究层面和实践探索层面均取得了较大成就,基本奠定了此后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模式。针对该时期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情况开展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
首先,70年代是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理论逐渐成熟的时期,对其展开分析研究,有利于把握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整体历史脉络,透析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理论演进。美国大学教师发展起源较早,并在60年代成立第一个教师发展中心,但真正大范围、深层次地对大学教师进行研究与实践是从70年代开始的。这场大学教师发展运动风靡全美,诞生了一批调研报告、研究论文和学术专著,对大学教师发展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并从学术角度探讨如何开展大学教师发展,使大学教师发展的理论逐渐成熟,奠定了此后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基本模式,之后大学教师发展基本沿用了70年代的框架。针对此阶段大学教师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把握整个美国大学教师发展基本情况的重要基础。
其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大学教师发展在当时被视为维持与提升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深入分析70年代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丰富和深化对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70年代的大学教师发展运动进行了丰富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探索,教师发展立足于大学教师群体,关注学生学习,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甚至组织变革与设计的角度,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探求维持与提升大学教学水平的途径与方式,在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与理论参考价值。
最后,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的情况较为相似,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本书可以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借鉴与改革思路。美国高等教育在70年代学生人数增速放缓;高校间招生的竞争压力加大;教师流动性下降,学校无法通过更换教师获得新鲜血液,教师们也不能简单地通过更换工作来扩展视野;重研究、轻教学的氛围限制了教学的发展;高校教学质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高校教学成为“众矢之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持续进行,在经历了多年大范围的扩招之后,高等教育的扩张速度和招生录取增长率日渐平稳,随着适龄学生人口下降,未来中国高校在招生方面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校际间的竞争将逐渐激烈。数量与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使高等教育忽视了内部体制、机制的调整,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已经引起了一些不满。总体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内涵式发展的阶段,对于质量的追求将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主题。美国高等教育在70年代通过实施大学教师发展来应对上述问题,其成功的经验对于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