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四大成长黄金阶段,遵循规律培养
前面我们概括地讲了人格发展八大阶段,让家长对孩子自我意识形成阶段的重点有了大致的了解。而家长最关注的,肯定还是孩子0~18岁成长黄金期的培养重点。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是在基因里早已“编好了程序”的,一些父母总是喜欢用“人工的方式”取代“自然的程序”,产生的结果却往往是糟糕透顶的。
比如,当孩子还处于婴儿期时,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早点学会走路,想尽办法让孩子“站起来”。可是,家长完全忽略了爬行对孩子的重要意义。人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构成,中间有大约1亿个神经元连接。孩子在爬行过程中,会通过左手的爬行动作激活右脑半球,通过右手的爬行动作激活左脑半球。在不断地爬行中,孩子左右半球连接的神经元会更有活力,能帮助他完成早期的大脑开发。
如果孩子没能通过“爬行动作”对大脑开发,过早地进入站立行走阶段,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会发现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学习能力要远逊色于同龄人,他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这项“缺失”。
因此,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父母必须顺应成长规律,针对不同时期的成长需求“因材施教”,如此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 0~6岁,在感性中培养兴趣
近年来,科学研究不断证明,孩子越小学习能力越强。比如,在学习外语这件事情上,20岁的成人往往比不过12岁的少年,6岁的孩童也无法与3岁的幼儿相提并论。
这是因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受脑神经网络制约的,脑神经网络需要通过外界刺激来生长。成年人的脑神经网络早已形成并难以改变。但孩子不同,他们的脑神经网络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生长。
孩子在6岁前,通过感性学习,也就是直觉式学习,可以更好地完成这种脑神经网络的构建。
如果你观察得足够仔细,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6岁后的孩子,如果你给他们看曾经看过的动画片,或者讲曾经听过的故事,他们会下意识地打断你:“这个动画片,我已经看过好几次了!”或者“这个故事,你已经讲过很多遍了!”而6岁前的孩子呢?他们不在乎重复和单调,一个讲过无数遍的故事也能让他们听得不厌其烦、津津有味。这是因为,他们本身拥有超强的想象力,当他们听故事时,其实是进入了无限的想象力空间,这个空间超越了有限的现实空间,是无穷无尽的,而且在儿童看来,这正是与他们内心世界相一致的。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是关于一位家长向爱因斯坦请教如何提高孩子智商的。据说,爱因斯坦建议这位家长让孩子多听故事。因为故事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构建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提高智商最“经济实惠”的方法。虽然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背后的道理我想大家都能接受。
随着理性意识的增强,成年人想象力空间越来越小,这是很可惜的事。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力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认知发展,还能提升成年人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能让我们超越现实的限制,在心中构建无数可能的世界,这对于创新、艺术创作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决策都至关重要。而且,想象力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增强同理心,增进人际交往。
因此,在0~6岁这个阶段,父母要充分激发和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比如,可以通过陪儿童阅读故事及角色扮演激发视听感官,刺激情感体验;通过艺术创作培养孩子的审美和创造力;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丰富知识的同时增加好奇心;积极参与亲子游戏,在提高多种能力的同时增强亲子关系。通过这些方法,父母不仅能促进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还能满足多项身心发展需求。
此外,除了提供满足孩子身体成长必要的照料,父母更重要的任务是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心灵养分,用“三不”原则(不否定、不说教、不对抗),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存在感、资格感,有了这个核心,孩子才能以更好的动力继续发展自我。
● 6~10岁,在顽皮中培养智力
我总是听到家长抱怨,6~10岁的孩子太过顽皮,一点也不听话。你叫他往东他偏偏往西,叫他往西他又故意往东。有时候让他安静地坐一会儿,他却故意吵吵闹闹。这样的事情总是让父母不胜其烦。可是,到底为什么这个阶段的孩子会这么“顽皮”?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脑神经系统发育过程。
孩子在刚出生时,身体的各项能力虽然已经具备,大脑里却一片空白,需要“编入程序”,让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发展出所需的各项能力。为了尽可能“编好程序”,大脑会想尽办法从外界接收信号,激活脑神经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孩子身体各部分的协助,去不断感知周围的环境和事物。身体接收的信息越丰富、越不同,大脑的发育也就越完善。
很多科学研究表明,童年时越“顽皮”、越爱玩耍的孩子,其智商越是比不爱玩耍的孩子要高。所以,对处于6~10岁的孩子来说,顽皮并不是他们的问题,这只是他们学习的方式。他们之所以爱跑、爱动、爱搞新花样,只是想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更多刺激,让大脑获得最好的发展。
父母需要清楚,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而言,他们无法将注意力长时间放在同一件事情上,即便强迫他们也不会收获更好的结果。因此,需要缩短“事件”的时间,如和孩子说话时,将时间控制在一个较短的范围内,在他的注意力消耗殆尽之前,将我们的意思表达清楚。
同时,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允许他有大量的活动,包括玩耍和游戏。很多父母认为让孩子玩游戏(此处指的是与同龄人的玩耍)是浪费时间,这个阶段的孩子一般都上小学了,学习任务开始加重,家长担心孩子会掉队,所以往往安排了很多补习班,让孩子没有时间玩耍。这其实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观念,没有任何活动能带给孩子和游戏相同的学习意义。
游戏除了能提升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运动神经系统与视听感官的配合),还能帮助孩子发展精密环境评估能力、有效处理本人与其他人或事物关系的能力。游戏中还涉及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观察与判断、处理失败和失望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孩子成年后的生活都非常重要。
当然,最好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户外活动中去,与更多的孩子玩耍和交流。在与同龄人的相处中,孩子会更快地学习如何与人沟通、获取支持、化解冲突、照顾自己,以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顽皮不代表无礼。父母需要教导孩子如何礼貌地开展活动。在这方面,很多家长陷入了误区,他们认为让孩子“讲礼貌”就是让孩子规规矩矩的、减少活动,这显然是不对的。父母真正要做的是:让孩子在讲礼貌的同时,保持“活动的动力”。
● 10~12岁,在交流中塑造关系
10~12岁,是孩子向着“准大人”转型的过渡期,也是亲子关系最脆弱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你会发现孩子很多细微的变化。比如:孩子开始凡事都有自己的主意,即便再拙劣,他也会坚持;开始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不爱跟父母一起出门,不让父母来学校接送;喜欢营造自己的“小空间”,和朋友待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这是因为,孩子的大脑有一个“预设程序”,到了这个年纪,就需要为成为大人做准备。
很多父母不明白孩子迈出这一步的重要意义,认为这是孩子不听话、逆反、爱顶嘴的表现,于是横加干预,对孩子重重施压。在与父母争夺“霸权”的对抗中,受伤的往往都是孩子。他们在人生的转型期,没有获得父母的支持和认可;想要变得更加独立,却首先受到来自父母的反对。很多孩子因此变得反叛、暴躁、极端、性格孤僻。
其实,在这个阶段,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每当孩子有新的尝试时,应该肯定他的勇气;当孩子做得不好时,向他传递信心,支持他试着找出新的方法。另外,要多与孩子谈心,多听听他的想法、感受。
在10~12岁时,亲子关系变得脆弱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孩子对友谊的认知变得深刻和固执了,父母却丝毫没有察觉。很多父母为防范孩子误交“损友”,对孩子的交友加以干预和限制:这个人学习差,少接触;那个人不听老师的话,别来往。10岁之前,父母的干预是奏效的。可是在10岁之后,孩子会对这样的指令产生强烈的抗拒心理。
这是因为,在孩子眼中,“某个人是朋友”所代表的价值观往往与家长不同。在家长眼中学习不好、不长进、没出息的代表,可能是孩子眼里的智多星、人气王、圣斗士,这些可能都是孩子十分向往的品质。所以,要想在“关系最为脆弱”的时期处理好亲子关系,家长就必须了解孩子内心的价值观,了解他们内心对朋友身上具备的品质是如何看待的。
在这个阶段,父母可以适当地放宽对孩子交友的限制,同时与孩子订立规则,比如,每次和某个朋友一起玩耍的时间、最晚回家的时间、哪些行为一定不能做等。同时可以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玩耍,深入地观察和了解对方等。
更有效的方法,是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孩子已经跨入一个新的阶段,迎来新的人生,家长也需要及时调整,改变自己的角色认知。以前,家长可能是扮演一个领路人、指导者、权威的角色;现在,家长要学会做孩子的朋友,用平等、信任的视角看待孩子这个“准大人”。这种“关系转型”非常重要,因为它将奠定你们一生的亲子关系的基调。
如果家长过去的处理模式已经使亲子关系很僵,那么不妨试试用这样的方式改善:找一个轻松的时刻,主动跟孩子讲讲你的烦心事,如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在言语中,着重强调内心(情绪)的困扰。主动说出自己内心的困扰,是邀请孩子走进你的内心,建立信任,让他成为你朋友的方式。父母与孩子之间这份信任感建立后,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也会主动找父母倾诉。
● 12~18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信念
一般来说,12~18岁被称为青春期。一些早熟的儿童在八九岁便开始进入青春期。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在思想上已经是一个“准大人”了,但是我们知道,不管是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还是社会经验,他们都处于一个半成熟的状态,于是就出现了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的矛盾。
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一方面会要求在生活方面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控制和约束,希望自己独立自主决策。另一方面,当面对复杂和困难问题的时候,他们依然希望能够得到成人的理解、支持及保护。很多家长不明白青春期这种既反抗又依赖的矛盾心理,容易因此对孩子失望、产生无助的心态,这不仅是对亲子关系的伤害,也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李中莹老师经常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性:以前五六岁的时候,孩子总是很乖、很信任父母,总是让父母牵着手过马路。可到了青春期,他们会突然甩开父母的手,要自己过马路,因为他们要为成为一个能照顾自己的人做准备。假如父母不认可他们这份动力,非要牵手,孩子不肯就打骂,这样的孩子成长得就会很辛苦,将大部分精力用在跟父母对抗,反过来他该培养的照顾自己的能力就会缺失。
其实聪明的父母是“我不牵你的手,我们一起走”,你说你自己可以,那你做给我看。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很快就发现孩子真的能自己过马路了,这就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帮助孩子培养出来一份能力,让他能够照顾自己,走自己的人生路,本来就是所有父母唯一要做的事。
青少年带给家长最大的烦恼是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这些行为的目的可以归纳为6类:引起注意、追求权利、证明有能力、报复、表现优越感、寻求接纳。了解了孩子为什么会做出这些“不良行为”,家长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引导。
(1)引起注意
青春期的孩子总喜欢特立独行,男孩子可能会异常顽皮,爱搞恶作剧,女孩子可能会尝试很多浮夸、出格的打扮。有的孩子甚至会模仿大人的行为举止,如男孩模仿爸爸抽烟,女孩模仿妈妈化妆,等等。这类行为背后,其实是孩子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试图让大人看见自己迈向成熟的转变。针对这类问题,家长不必对孩子的行为“事事必应”,只需要密切地关注,并适时地鼓励其积极正面的行为,就能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2)追求权利
青春期的孩子最令父母头疼的事情莫过于叛逆、反抗、不服从,喜欢顶嘴,对父母的话总是抱着某种敌意,有时候甚至还对父母使用“冷暴力”。这类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孩子对父母权力的反抗,是在争取自己作为“准大人”的权利。针对这类问题,父母需要“有所退步”,在与孩子有关的事情上,适当地把责任和权利交还给孩子;在做家庭决议时,多让孩子参与其中,让孩子有被重视的感觉,同时引导他们合作。
(3)证明有能力
很多迈入青春期的孩子希望寻求极端刺激,常常做出“出格”的事情,如参与各种危险运动、飚车、饮酒等。出现这类情况,多半是因为孩子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当他们迈进“准大人”的门槛,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应对新的人生阶段产生怀疑时,往往会通过这类刺激性十足的事情来“证明”自己。当然,一部分心态消极的孩子在意识到自己能力不足时,会选择逃避现实,如逃学、不愿尝试新鲜事物、轻易放弃等。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应避免批评和打骂,而是鼓励、引导孩子多参与积极且容易展现自己力量的活动,尤其是能增强责任感的活动。
(4)报复
在一些极端的例子中,我们发现孩子会刻意报复父母。这类孩子往往会故意做出一些令父母伤心的事情,或者通过暴力破坏、大发脾气等方式来达到报复父母的目的。其实父母要明白,孩子这一行为是在呼唤父母的爱,他们只不过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父母依然会爱我。面对孩子的“报复”,父母不仅应避免惩罚,而且要用多种方式坚定地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爱。通过这种方式,才能重新建立起亲子之间牢靠的信任。
(5)表现优越感
青春期孩子表现优越感,通常是为了探索自我身份、获得同伴的认可及增强自信心。常见的表现诸如炫耀(衣着、电子设备)、展示社会地位(如交友数量和影响力)、展现聪明等。过度展示优越,会给人一种自大甚至傲慢的感觉,会影响孩子的社交关系,也不利于孩子建立客观自我。
针对孩子表现优越感的过度行为,父母要引导他们将比较的焦点放在个人进步和成长上,而不是物质条件或表面上的成就。同时引导孩子保持积极的心态,多参加团队活动,学会融入集体和欣赏他人。
(6)寻求接纳
在社交方面,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会更加寻求同龄人的认可和接纳。他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与朋友在一起,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寻求归属感。能否顺利融入家庭之外的关系系统并建立一个同一性的身份认识,是这一阶段孩子的主要需求。家长要看到这种需求的合理性,在家庭关系层面给予孩子更多支持和接纳,让孩子明白家庭永远是他们的心灵港湾。在面对孩子“无条件寻求认同和接纳”的行为时,父母要引导孩子认识到自我价值,让他们树立自信、自爱、自尊的价值观。
其实,孩子在青春期暴露出来的问题,多数是在之前成长过程中由家长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产生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孩子改变,家长必须耐心坚持正确的做法。同时家长应提醒自己,尽量多扮演孩子的朋友,让孩子愿意亲近你,这比处处强调家长权威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