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1.人格发展八大阶段及培养重点
前面我们谈了孩子建立完整自我的重要性和意义。完整自我,首先要有自我意识。对于孩子来说,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呢?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曾提出一个著名的“人格发展八段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贯穿整个生命历程,具体可划分为八大阶段(见下表),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和目标。同时,每个阶段的自我发展都是下一阶段自我发展的基础。任何阶段的发展不足和停滞,都会对后续阶段的发展产生影响,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其中,前五大阶段对应人的0~18岁,即从婴儿期到青春期,涵盖了孩子成长的黄金阶段。只有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自我发展重点,才能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
● 婴儿期(0~1.5岁)冲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
这个阶段的主要需求是生存,饥饿时需要被喂养食物,受到惊吓时需要拥抱,哭泣时需要安慰。因为刚脱离了舒适的母体,对于他们来说是到了一个新的陌生环境,需要从零适应。于是他们会探究:“这里安全吗?我能生存吗?我可以相信这个世界吗?”
当孩子有需求,父母能及时出现并回应,孩子就会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信任关系,这是安全感形成的基础。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形成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孩子就会面临信任危机,性格中就会表现出悲观、多疑、缺乏安全感、害怕被抛弃、愤怒等。
人格发展八大阶段

只有建立信任感,孩子才会在人格中形成“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力量的作用。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具有“希望”品质的孩子富有理想,表现得乐观、开朗、有冒险精神;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 幼儿早期(1.5~3岁)冲突:自主和羞涩
这一时期,孩子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孩子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开始产生一些冲突,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出现了。
这一阶段孩子开始有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及排泄方式,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孩子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孩子大小便,培养孩子的社会化。另一方面,要合理把控训练规范的度。若控制过分严厉,会伤害孩子的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训练或惩罚不当,会使孩子产生怀疑,并感到羞耻。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孩子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 学前期(3~6岁)冲突:主动和内疚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积极探索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行为是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如果孩子的这些主动探究行为得到了成人的鼓励和支持,他们就会逐渐形成主动性,这种主动性是他们未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的重要基石。
相反,如果成年人对孩子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进行讥笑或者忽视,孩子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自信心会受到打击。这样的经历可能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配去探索和创造,从而逐渐失去了主动性和探索未知的勇气。这样的孩子可能会变得不敢尝试新事物,更愿意待在别人为他们设定好的小圈子里,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可能会变得过于依赖他人的指导和安排,缺乏自己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这样的心态可能会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这个阶段,鼓励和支持孩子的探索行为,对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至关重要。当孩子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这一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孩子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 学龄期(6~12岁)冲突:勤奋和自卑
这一阶段的孩子大多数都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孩子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校课程,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会使他们在今后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时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另外,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如果这一时期孩子过分看重自己对学习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比如,缺乏必要的社交和兴趣,变成一部学习机器,这会导致孩子生活的局限和僵化,减少他们体验生活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机会。长此以往,这种模式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影响他们未来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品质。
当孩子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把能力定义为:“能力是不受孩子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 青春期(12~18岁)冲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
在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生理上的冲动增强,他们可能会遇到情绪波动和人际关系的挑战;另一方面,面对新的社会规范和期望,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在这个阶段,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性,弄清楚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的位置。这一阶段自我发展的主要危机是角色混乱。
埃里克森解释说,这种同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它源于过去的经历,以此形成了一种持续性的心理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外界对他们的看法相吻合,将极大提升他们的自信,丰富他们的人生。
相反,如果孩子感到他所处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可能,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他宁可做一个世俗眼中的坏人,或干脆如行尸走肉般生活,也不愿做一个不符合自我同一性的人。
当自我同一性形成,孩子就具备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 成年早期(18~25岁)冲突:亲密和孤独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寻求并建立亲密关系,包括伴侣关系和朋友关系。亲密关系能够带来深刻的安全感和满足感。然而,如果一个人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层的情感联系,他们可能会陷入孤独。
只有那些拥有坚定自我认同的年轻人,才敢于冒险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真正的爱情意味着将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这往往需要自我牺牲和让步。只有在经历了这种融合之后,人们才能在恋爱中建立起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并从中获得亲密感。否则,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疏离。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 成年中期(25~65岁)冲突:生育和自我专注
这是一个人的精力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人们不仅要承担社会工作,还要关心生育,延续和照顾好下一代。这一阶段人们的重点是职业成就和家庭生活的平衡,人们通常会关注对下一代的贡献和个人社会地位的建立。如果在这些领域取得成就,个体会感到满足。反之则可能遭遇“中年危机”。
埃里克森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教育和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一个人如果只关注自我,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其人格将变得贫乏,陷入停滞。
● 成熟期(65岁以上)冲突:自我调整和绝望
这一时期,由于身体机能不断下降,他们必须对此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和绝望感的心理冲突期。
当老人回顾过去,如果能够接受并整合自己的生活故事,包括成功和失败,他们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智慧。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可能会感到绝望和遗憾,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智慧”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个心理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冲突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化危机,出现心理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