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5.汲黯被后来居上
武帝打心底敬畏汲黯,在所有大臣中,对他最为礼貌。大将军卫青入宫拜见,武帝可以蹲在厕所里接见他;丞相公孙弘,武帝可以不戴帽子随时召见他;至于汲黯,武帝不戴帽子就不敢见。有一次,武帝坐在武帐里办公,汲黯前来禀奏政事,武帝没有戴帽子,慌忙躲到帷帐后面,让下边的侍者代替接受奏章,武帝对汲黯的尊敬和礼遇可见一斑。
张汤因更改、制定刑律法令做了廷尉,汲黯不喜欢他,屡次在武帝面前质问指责张汤:“你身为正卿,对上不能弘扬先帝的功业,对下不能抑制天下人的邪念,安国富民,使监狱不再有罪犯。为邀功请赏,你竟然制定严刑峻法,让人动不动就犯罪,通过别人的苦来成就自己的事业。你凭什么把高祖定下的规章制度乱改一气,你这样做会断子绝孙。”
张汤不服,经常和汲黯辩论。张汤辩论的时候,喜欢深究条文,苛求小节,而汲黯则刚直严肃,志气高昂,不肯屈服。他怒不可遏地大骂张汤:“天下人都说,不应该让刀笔吏做公卿,果真是这样!如果大家都必须按照张汤的法令行事,那么天下人将恐惧得双足并拢站立而不敢迈步,眼睛也不敢正视了。”但由于国内事情越来越繁多复杂,官吏和百姓犯的错也越来越多,武帝开始重视各种法律条文,张汤等人因此得到了宠幸。
当时,汉朝正征讨匈奴,招抚四方少数民族。汲黯不喜欢武力,就劝武帝与匈奴和亲,不要打仗。但武帝正倾心于儒学。尊重公孙弘等人的建议,对汲黯的建议不予理睬。汲黯对儒学和细碎的法令都很反感,就当面指责公孙弘等人,说他们心里奸诈却装作厚道,阿谀奉承皇上来博取欢心;而刀笔吏则专门把法律条文弄得无比复杂,致力于编制罪名陷害别人,不重视真相,只重视自己的判断,为了立功无所不为。武帝觉得汲黯的说法夸大其词,就置之不理,反而越发信任公孙弘和张汤。
公孙弘和张汤憎恨汲黯,再加上汲黯也不讨武帝的欢心,就想借机害死汲黯。公孙弘做了丞相,就向武帝建议:“右内史管辖的地方有很多达官贵人和皇室宗亲,难以管理,没有声望的大臣根本就管不了,请求调汲黯为右內史。”于是汲黯当了右内史,几年过去了,他管辖的区域井井有条。
大将军卫青越来越尊贵,姐姐还做了皇后,可是汲黯就像不知道一样,见到卫青还是跟他行平等的礼节。有人劝汲黯说:“天子最重视大将军,大将军现在已经不是一般的人,位高权重,你见到大将军不能不行跪拜礼。”汲黯回答:“卫青身为大将军,如果还有拱手行礼的客人,岂不是更显得平易近人,岂不是更受人敬重?”卫青听说了,越发敬重汲黯,经常向他请教问题,对待汲黯恭敬有加,看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人。
淮南王刘安想谋反,唯一害怕的就是汲黯。刘安说:“汲黯喜欢直言进谏,坚守节操,能为正义而死,很难用利益来诱惑。至于公孙弘等,就如同揭掉蒙在器物上的布,摇落快要掉下来的树叶一样简单。(成语“发蒙振落”便是由此衍生而来)
武帝征伐匈奴,大有斩获,对汲黯的谏言越来越不重视。汲黯当官比较早,他位列九卿的时候,公孙弘、张汤还只是下层的小官。后来公孙弘、张汤逐渐显贵,很快和汲黯同级。不久之后,公孙弘升为丞相,还受封为列侯,张汤也官至御史大夫。甚至汲黯原来的手下也与汲黯同级,有的比他还受重用。汲黯心中不平衡,不可能没有一点情绪。一次见到武帝,汲黯说:“陛下任用群臣,就像堆积柴垛一样,后来者居上。”(这就是成语“后来居上”的出处)。武帝又被怼得默不作声,汲黯走后,武帝才说:“人真的不能不学习,看汲黯今天讲的话,他的愚直越来越严重了。”
但即便是汲黯被后来居上,他依然是让人不得不服的汲黯,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