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中医精气之辩证思维

一、精气学说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构建

中医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自然、社会、人类及其精神获得统一的物质基础,作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应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化生之源。而运行于宇宙中的精气,充塞于各个有形事物之间,具有传递信息的中介作用,使万物之间产生感应。这样的认知理念促使中医学形成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了表达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所以,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时刻进行着各种物质与信息的交流。通过肺、鼻及皮肤,体内外之气进行着交换,通过感官感受与传递着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这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则产生一定影响。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若能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即可使各种生理活动正常进行而保证人体处于健康状态;反之,剧烈的气候变化与社会动荡,则引致病邪的产生,侵犯人体而致疾病发生。所以,就整体而言,所谓治病,就是协调人体内环境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求得新的平衡。

二、“百病生于气”与“以平为期”

人体疾病的发生,乃是由于邪气侵犯人体,与正气相搏,导致人体气的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其最终本质就是气的失常,或为气的功能减弱而气虚,或为气的运行失常而气机失调。所以,中医学在临床诊断上,就特别强调通过四诊方法以判别气的失调状态以及所在病位,以明阴阳气之盛衰,六经气之消长,脏腑气之虚实,天人气之相应与否等。如张介宾《景岳全书》说:“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
中医用虚实来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与致病邪气的盛衰状况。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此处精气即指正气)。可见,正气的不足是虚,邪气的有余(正气不虚或虚衰不甚)是实。因此,气的有余、不足与虚实病证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判断虚实的依据。虚实的概念是由以正气不足还是邪气亢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界定,而气的有余、不足是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出来。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由于中医学的治疗目的主要是通过多途径、多环节的间接动员调节,以期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与“阴阳自和”的内外和谐的生态平衡及共存共在,而不同于西医学的消除病因、清除病灶,发展直接对抗和补充替代疗法,以期征服疾病和消灭疾病为目的。因此,“以平为期”的治疗目标,要求与具体的病体、病况紧密联系,并处于不同层次的动态过程之中。切忌过高地要求,否则会加大失调的程度。应该根据个体的差异、病情轻重的不同,以确定“平”的水平层次,并根据疾病的治疗情况,逐步提高水平。

三、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

大数据信息化时代下,高科技的发展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同时,在高速度、快节奏的社会里,不少青年人受工作的压力,常常习惯性地加班熬夜、饮食不节、过度劳作,又缺乏必要的运动,个别人还沉迷网络游戏、心理失衡等。常见的精气神不足现象有: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睡眠气血不足、对一切缺乏兴趣等,具体情况因人而异,轻重不一,甚至有更严重的症状。故中医学认为,精足则气充,气充则神旺。反之,气弱则神伤,精神容易不济,情绪也大受影响。古人讲:“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精、气、神就是维持人生命的三件基本的元素。古人特别注重精气神,如果一个人身体很棒就是精气神很足,如果这个人萎靡不振,可能就是精气神不足。从本质上说,中国人的养生都可以归结到这三个字上。精气神这三字有着密切的关系,精就是维持生命的一个基本的元素,气就是维持生命的一种物质能量,神就是生命的主宰和生命活力的一种体现,这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滋生的。这一点应该说是中国养生的一大特点,也就是精气神合一,或者叫形神合一。因此,调养好自己的精气神十分重要。
(一)寡欲以养精
广义的精是指支撑着人体生命的一种物质。狭义的精是指维持人的最基本的活力的基本元素。就是中医讲的五脏里面肾脏所藏的这个精。人生之初,精就开始旺盛,知命之时肾气开始衰退,五脏之气也就顺时而衰。其最大表现就是肾精的衰少,所以养生最基本的就是要养这个肾精。
中医学认为,“欲多则损精”。纵欲不但丢失过多的精液,同时也损及五脏之精。“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肾精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坚,齿浮发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历代医家都主张,养生之道要以保养精气为首务。《类经·摄生》指出:“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若纵欲,男则遗精、早泄、阳痿、生殖无力,甚至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精神不振;女则肾虚精亏、冲任不固、气血逆乱、崩漏下血、白带绵绵而下、不孕或流产、早产,甚至经血亏枯、经闭,面黄消瘦而成劳损之证。不仅如此,纵欲还可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影响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古人把房事过度称作“伐性之斧”,意指能砍伤人体,可造成年少早亡或未老先衰。因此,清心寡欲是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养精重在养肾,因肾是藏精的脏器,先天的根本,《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精不足常有精神呆钝,动作缓慢,发落齿松,耳鸣耳聋,腰膝酸软,性欲早退,舌光脉细等症。因此,节欲保精,就是不要太放纵人的性欲。肾精衰落了以后,人的骨头也就开始衰退了。节制情欲这一点对保养肾精特别重要。所以,中医建议在运动方面要多做一些锻炼、推拿、按摩。而从保肾精这个角度来说,主要是在下丹田和命门这两个位置推拿、按摩。此外,在饮食方面也要适当注意多吃一些补肾生精的食物,比如一些黑色的食物,如黑芝麻、黑豆、黑米、莲子和地黄等。
(二)寡言以养气
常言道,人活一口气,一个人高兴的时候多体现为喜气洋洋,而发怒了则可能怒气冲天。这个人如果很健康就叫神气十足,发病时候又显得萎靡不振。中医学认为,气是属于生命的一种能量,也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一种物质、功能。它起到一个中间的作用,就是说练了精可以化成气,练了气可以集成精、化为神。中医的精气学认为气有五大作用:一是促进人的血液、精液正常循环的推动作用;二是保持人体体温恒温,防止人体冰凉的温煦作用;三是抵御外在邪气的作用,就是人体内如果正气存内,邪气就无法来干扰;四是濡养作用,也就是营养的作用;五是精可以变成气,气可以变成神的气化作用。此外,血与气之间也是互相作用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故我们常说年轻人血气方刚。所以,这个气就是一个桥梁,一个中介。而且,它具有动而不息的特征,维持和推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同时,精气学讲的气主要有六类。第一种主要是藏于肾的元气,即我们常说的先天之气或真气,它是一种生命的原动力。第二种是中气,它是由后天之气相合而成,主要聚居在两乳之间。第三种主要是流动在血脉当中的营气,它起到一种营养的作用。第四种气叫作卫气,流行在血管以外的,它起到抵御外邪、保卫人的肌体的作用。第五种是我们常讲的脏腑之气,如心气、肺气、脾气、肝气、肾气。最后一种是经络之气。
如何来蓄精养气常常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中医的精气学认为,养气的基本要求是少废话。因为人体内的组织细胞要通过新陈代谢不断获得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而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通过血液把从肺泡交换来的氧气,源源不断地送到机体的各个组织细胞中。一个人若是经常喋喋不休地大声叫喊,就必然要消耗肺气,影响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致使体内元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而百病丛生。当下,也有一些年轻人追求刺激,群聚一起搞恶作剧以取乐,狂呼乱叫,嬉笑不已,这样只会损精耗气,使人精神飞驰,血气流荡,变生他疾。故养气重在养脾胃。脾胃是后天的根本,气血生化的泉源。《灵枢·平人绝谷》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足见养脾胃就是养气,养气就是养神。气不足常有面色㿠白,少气懒言,肢体倦怠,腹胀食少,大便稀薄,舌淡脉虚等症。此外,道家常讲“百日筑基”,也就是一百天保持身心清净的话,元气就会逐渐恢复。此外,慢呼吸也是养气的一个好方法。呼吸一旦放慢,人的节奏也就慢了,人衰老的历程也就减缓了,所以慢呼吸非常重要。我们都知道乌龟长寿,其中有一点就是它呼吸非常慢。
(三)寡思以养神
中医学认为,神是人的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生命的一种主宰。它主要是藏在心,叫心藏神,所以有一个词叫心神。我们常常说一个人“心神不定”或者“心神安宁”就与此相关。养神就是要调心,要调好自己的心态。所以。中医学讲寡思,即让人不要胡思乱想,以免用脑过度影响大脑皮层的生理活动。“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至也?”这种思想不无道理。思虑过度则使人气机郁结不行,引起种种疾病。《黄帝内经》有“思伤脾”“思则气结”“思则神殆”之论述,常见心情不快、头目眩晕、不思饮食、脘腹胀闷,甚则出现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心悸气短等病症。女子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而致月经不调,甚至经闭等病证。久之则百病丛生,诸如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功能紊乱、高血压病、冠心病,甚至癌症等便接踵而至。
中医学是如何炼神的呢?精气学主要有五心调神法。一是心态平和。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就是欲望要少。我们一旦把心态放闲,就处事不惊,就能达到心态平和,即自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反之,如果欲望太多,心态就难以理性平和。二是心情快乐。一般情况下,人在穷途末路、特别是事业遇挫或官场失意的人生低潮时是很难高兴起来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拿得起,也放得下,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努力学会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够生存发展,都能够坦然面对、笑对人生。现代有一种办法,叫作发现快乐,而发现快乐就在于转念之间,反向思维。三是心地善良。孔子说:“仁者寿,智者乐。”就是要有爱心,有一颗善良的心。孟子把这个“心”归结为四点,即恻隐之心、慈爱之心、是非之心和羞恶之心。四是心胸开阔。要有一个宽容、豁达、开朗之心,做到这一点很有助于健康。“凡人不能无思”,但要有个限度,不要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苦想冥思,更不要为身外之物煞费心思。这样才可以把思想负担尽量减轻,有利于达到“全神息虑”,以防“神虑精散”。故养神重在养心脑。而养心脑实际上就是养心肾,养心肾就是养神。神不足常有精神不振,头晕健忘,声低懒言,动作迟缓,怠惰乏力,舌淡脉弱等病症。因此,人生在世,不要为一些事情太计较。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五是心里要纯净,也就是《黄帝内经》里所说的“恬惔虚无”,达到虚无境界就是纯净。道家叫无,佛家讲空,也就是要求我们要在终极上去认识自我,甚至超越自我。若心灵达到纯净的地步,就可心神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