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与政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1.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他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新常态下的发展方式,即“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中国经济新常态及相应发展方式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发展方式与格局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在较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将呈现三个不同于过去30年的特征:一是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经济减速、产能过剩、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增长动力转换和传统产业收缩等多方面挑战。在新常态背景下,要跳出资源陷阱,摆脱路径依赖,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就必须将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方竹兰,2014;赵凌云、辜娜,2014;杨汝岱,2015)。创新驱动已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主动探索有关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政策,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2.创新驱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关键

21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是大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抢占世界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就国家经济安全而言,我国所面临的国家经济安全形势比较严峻,在现有国际市场分工格局中,大部分传统产业受制于人,竞争优势不明显,必须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大好机遇,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克服劣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近几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发展较快,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但仍然存在产业低端化、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驱动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活力和发展的核心,是驱动其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保障(吴宇晖、付淳宇,2014;李金华,2014)。在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而创新驱动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

1.拓展和丰富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应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挑战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国内虽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注和研究较多,但整体上研究仍较为滞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发展规律、创新驱动路径、实现机制和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政策等问题的研究还不系统、不深入,研究和成果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尽管我国上至中央,下至各省份和地区各级政府,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满热情,国内也有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现有研究多是从宏观经济背景、发展现状和问题出发,提出对策和发展建议,从微观机理和定量分析方面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果不多。基于此,本书在新常态背景下,拟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和路径入手,以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方法为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路径选择机理、路径实现机制等进行系统研究,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路径和机理,并提出相应政策和建议。研究内容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拓展和丰富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2.引领和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发挥我国后发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理论研究有一定滞后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选择、培育、形成发展和管理上仍然面临许多困难,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支持,难以快速培育和发展,不利于其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及政策的研究,探索其创新驱动发展的可能路径和实现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有利于进一步引领和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实践。对于增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有效应对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挑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