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群聚合: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20世纪初,社会学家用社群(Community)一词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美国社会学家埃班克在《社会学概念》一书中就列举了40多种社群类型。
今天,“社群”逐渐演变成一个商业词汇,成为人们谈论商业模式的一个关键词。在传统工商时代,企业找客户、客户找用户;在信息时代,用户找企业、企业找“粉丝”;在移动互联时代,用户找同伴、企业找社群。其实,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群”这个字并不陌生。《易传•系辞·上》写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后来渐渐演变成我们常用的俗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现在来看,在移动互联大潮的冲击之下,这句俗语有可能演变成“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虽然只是简单地变换位置,却能够折射出商业的演变过程。大家可以使用百度地图搜索一下,现在的北京市、西安市、开封市等众多历史名城,还沿用着诸如菜市街、骡马集等古地名。古时候,人们需要买菜了,会想到去菜市街逛一圈,那里都是菜贩摊子;人们需要买卖牲口时,也会想到骡马集之类的地方。那时,是先有物聚,后有人群。
现在则不同,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后,各类社群如雨后春笋,蜂拥而出,野蛮生长。在2015年中国互联网移动社群大会上,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谈及他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时说:“社群是互联网送来的最好服务。”他认为,从做公众号到运营社群,最重要的是有价值观,以及双向交互的价值认同感。他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三个关键点:
1. 做有态度的内容,聚集起人气与共鸣。
2. 做圈层化互动,让社群产生大规模互动。
3. 从共享中互利。社群中的每一个人既是贡献者,也是获利者。
我们在触网伊始,就可以接触众多QQ群或微信群,可以按照属性分为内部群和外部群。就像吴晓波先生管理全国无数个社群一样,先按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区进行一级区分;然后,按创业、理财、户外、阅读等内容属性进行二级区分,甚至还会按照年龄段等其他属性再细分下去。社群可以帮助我们把营销内容直接呈现到用户的视野之内。我们可不能单纯地把社群当成一个发广告的地方,在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时,我们也要给广大群友提供实在的价值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