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中生必读古诗文(上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蜀道難 〔唐〕李白

【引言】

唐人孟棨(kai5qǐ)所編著的《本事詩》記載了一段有關李白的故事:「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於逆旅(即旅館)。賀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歎者數回,號為『謫仙』。」詩仙李白被譽為「天上謫仙人」,甚至是「詩仙」,原來正正與這首《蜀道難》有關。賀知章當時還未讀完詩作,就忍不住連聲讚歎,以為妙絕。李白詩作素以想像雄奇豐富見稱,讀者可從本篇一睹詩人縱橫萬里的筆力。詩中所用的誇張、比喻層出不窮,景物描繪、場景刻劃非常逼真,果然予人「蜀道難」之感。

讀李白《蜀道難》,會不知不覺跟隨詩人的步伐,想像有關蜀道遙遠的歷史、沉吟於有關巴蜀的神話故事,從而想到秦蜀之間一點一點建成的天梯石棧,其險要的地勢莫不讓人畏懼。李白又善於運用各式各樣的襯托技巧,突出蜀道地勢之險,如指當地是「六龍回日之高標」,那可是多高的山呢,連日神御者羲和也要調頭;「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向下看卻是令人懼怕的激流呢,如果從蜀道掉下去,想必九死一生……李白通過大量虛實交錯的描寫,引領讀者走進危機四伏的蜀道。不知讀者會聽作者的勸告「不如早還家」,還是更想負笈遠遊,一睹蜀道的風采?

且看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對這首詩的評價:「筆陣縱橫,如虬(kau4qiú;傳說中一種無角的龍)飛蠖(wok6huò;一種昆蟲)動,起雷霆乎指顧之間……太白所以為仙才也。」真是對李白及本詩高度而中肯的讚譽!

蜀道難(1)
〔唐〕李白

噫吁嚱(2)!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3),開國何茫然(4)。爾來四萬八千歲(5),不與秦塞通人煙(6)。西當太白有鳥道(7),可以橫絕峨眉巔(8)。地崩山摧壯士死(9),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10)。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11),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12)。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13)。青泥何盤盤(14),百步九折縈巖巒(15)。捫參歷井仰脅息(16),以手撫膺坐長歎(17)。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18)。但見悲鳥號枯木(19),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20),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21)。連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22),砯崖轉石萬壑雷(23)。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24)!劍閣崢嶸而崔嵬(25),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26)。朝避猛虎,夕避長蛇(27)。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28),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29)

【作者簡介】

李白(公元七零一至七六二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東南秦安縣),生於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托馬市),約五歲時隨父遷居蜀中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北部江油縣)的青蓮鄉。青年時期出蜀漫遊,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行走全國。唐玄宗天寶初年,應召赴京,供奉翰林,與賀知章、張旭等人合稱為「飲中八仙」。後因得罪權貴,被賜金放還,後繼續漫遊。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受邀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由於永王後與唐肅宗爭奪帝位,李白因此受到牽連,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其後漂泊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後客死於當塗(今安徽省東部當塗縣)。

李白性格豪邁,交遊廣闊,他的詩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有對個人理想志趣的表述、有對祖國山河的熱情描繪、也有對基層人民生活的同情和對黑暗現實的抨擊。總括來說,他的詩歌想像豐富瑰麗,風格雄健奔放,語言清新自然,氣韻酣(ham4hān)暢淋漓,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是古代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世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李杜」,為唐代詩壇的兩大高峯。著有《李太白集》。

【注釋】

(1) 《蜀道難》: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瑟調曲》,歷來內容多描寫蜀道的險阻,且以五言短詩為主,至李白發展為雜言長詩,在意旨及寫法上有所創新,為千古名篇。

(2) 噫吁嚱(ji1 heoi1 hei3衣虛氣yī xū xì):驚歎聲,蜀地方言。

(3) 蠶叢、魚鳧(fu4fú):傳說中古代蜀國的兩個開國國王,難以考證。

(4) 開國:建國。何:多麼。茫然:遙遠、飄渺。

(5) 爾來:自蠶叢、魚鳧開國以來。四萬八千歲:誇張時間之漫長。

(6) 秦塞:指秦地,即今日甘肅、陜西一帶,古代稱秦地為「四塞之國」,指秦地四周均為山川要塞。通人煙:人民往來。

(7) 當:對。太白:指太白山,又名太乙山,是秦嶺主峯,在陝西省眉縣東南。鳥道:雀鳥可飛過的通道,形容人跡難至、山路高險。

(8) 橫絕:橫跨、跨越。峨眉: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縣。巔:山頂。

(9) 地崩山摧壯士死:《華陽國志•蜀志》記載,蜀王好色,秦惠王許嫁五位美女給蜀王,蜀王派五位力士迎接,在返蜀的路上,見一大蛇鑽入山洞,力士合力捉住蛇尾,結果山崩,把五力士及五美女壓死,山分成五嶺,入蜀之路遂通。這裏用典故說明蜀道開拓的艱險。

(10) 天梯:登天的梯子,形容山路高險。石棧(zaan6zhàn):石壁上的棧道。修建棧道要先在絕壁上鑿孔,而後凌空架木構成。

(11) 六龍回日:神話傳說中,太陽靠乘坐羲和駕馭六條龍所拉的車來運行。這裏是說蜀道上的山勢太高,連太陽車到此也要折返。高標:指山的最高峯。

(12) 衝波:奔湧的波濤。逆折:倒流。回川:迴旋的急流。

(13) 猱(naau4náo):一種善於攀爬的猿類動物。

(14) 青泥:山嶺名,在陝西省略陽縣西北。青泥嶺懸崖高險,山上多雲雨,路上多泥沼,故名青泥嶺。盤盤:極其曲折。

(15) 百步九折:極言山路曲折,百、九都不是確指。縈(jing4yíng):繞。巖巒:山峯。

(16) 捫(mun4mén):觸摸。歷:經過。參(sam1shēn)、井:古代天文學的星宿名稱,古人把天上的星宿與地上的區域對應起來,稱為「星宿分野」。秦地對應「井宿」的分野,蜀地對應「參宿」的分野。脅息:因害怕而屏息靜氣,不敢呼吸。

(17) 膺(jing1yīng):胸口。

(18) 巉(caam4chán)巖:高險的山石。

(19) 但見:只見。號(hou4háo)古木:在古木叢中號叫。

(20) 子規:即杜鵑鳥。相傳蜀國望帝死後魂魄化為子規,啼聲哀怨動人。啼夜月:在月夜下啼鳴。

(21) 凋朱顏:這裏指因發愁而衰老。朱顏:紅顏。

(22) 飛湍(teon1他遵切tuān):飛奔而下的急流。喧豗(fui1huī):本指紛亂吵鬧的聲音,這裏指急流和瀑布所發出的巨響。

(23) 砯(ping1pīng):流水撞擊山石的聲音。萬壑(kok3hè)雷:千山萬谷中發出雷鳴般的響聲。

(24) 嗟(ze1jiē):表示感歎。爾:你,指前來蜀地之人。胡為乎:為甚麼。來:指前來蜀地。

(25) 劍閣:在四川省劍閣縣北,是秦蜀間的交通要道,地形險要,唐代時在此設立劍門關。崢嶸:高峻的樣子。崔嵬(ngai1wéi):山勢高峻。

(26) 「一夫當關」四句:見西晉張載《劍閣銘》:「一夫荷戟(ho6 gik1賀擊hè jǐ),萬夫趑趄(zi1 zeoi1之追zī jū)。形勝之地,非親勿居。」詩中四句是原文的化用,指劍閣是連通秦蜀的要道,形勢險要,如果不是由心腹或親信駐守,容易發生叛亂。匪(fei〔2fěi):通「非」。狼與豺:比喻叛亂者。

(27) 猛虎、長蛇:比喻叛亂者。這兩句是互文,意思是從早到晚都要避開猛虎、長蛇等害人之物。

(28) 錦城:即錦官城,也即是成都。成都盛產織錦,蜀漢時曾設管理織錦的官員「錦官」,停駐在此,後來「錦官城」就成為成都的別稱。

(29) 咨嗟:歎息。

【解讀】

《蜀道難》是樂府舊題,李白沿用之,並加入豐富的想像,以雄健的筆調,誇張的手法,及張弛有度的雜言體例,描繪了由秦入蜀途中奇險壯美的山川,完美展現了自己傑出的藝術才華。本詩基本按照了由秦入蜀的路線,來描述蜀道山川的艱難奇絕。全詩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到從首句到「以手撫膺坐長歎」。這部分主要述說蜀道的開拓之難。詩歌起句連用三個語氣詞,表達對蜀道山巒高險的驚歎。蜀道有多艱險?詩人直言,蜀道之難,難於登天。如此開題,聲勢迫人、不同凡響。其後是通過對蜀道開拓歷史的追溯,以及沿途重要地標的描繪,極言蜀道之難。從神祕的蠶叢、魚鳧開始,四萬八千年以來,蜀與秦依舊隔絕,等到浪漫悲情的五丁開山之後,才有天梯一般艱險的道路,以及絕壁外凌空的棧道聯繫兩地。沿途有只存鳥道的太白山,有百步九回的青泥嶺;上有迫使太陽神的座駕掉頭的高峯,下有波濤翻滾迴旋的急流。高飛的黃鶴都難以通過,善於攀援的猿猱也在發愁。遊人到此仰着頭、屏住呼吸,似乎星宿觸手可及,只好以手撫胸長歎息。

第二部分從「問君西遊何時還」開始,到「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描述的是蜀道的行路之難,主要寫沿途自然環境之險惡。詩人用設問引起下文,直言西行入蜀之難,有高險的山岩阻隔,難以攀登。其後古木深山、悲鳥長號、子規啼月,畫面荒涼、氣氛孤寂,讓人心中鬱結、臉上失色。其後「連峯」高絕,枯松倒掛,飛湍瀑流、聲勢驚人。最後用蜀人的口吻反問西遊之人:為甚麼一定要來這裏呢?

第三部分是借人禍來寫蜀道的守衞之難。詩人以劍閣為例,強調蜀道地形險要,一旦駐守之人不是親信,就容易發生叛亂割據。那時叛軍就化身豺狼,或猛虎長蛇,到處是血腥和殺戮。詩人藉着蜀地的地形特點,表達了自己在政治上的擔憂,因此也奉勸西遊之人,錦官城雖然生活無憂,不過還是及早回家。

縱觀全篇,詩中三次感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令全詩結構完整,情感相互呼應。詩人廣採傳說、想像豐富,綜合運用誇張、對比、反襯、渲染呼告等多種藝術手法,描摹出了五丁開山、六龍回日、黃鶴飛翔、猿猱攀援、悲鳥號木、子規啼月、枯松倒掛、飛瀑爭流等許多絢麗多姿的畫面,既表現了蜀道之險,也使全詩瀰漫着神祕而浪漫的氣息。詩句長短錯落,雜言對句相間,語言自由奔放,情感隨之張弛,抒發自然。

【文化知識】

金龜換酒

唐代孟棨(kai5qǐ)在《本事詩》中記載了一則有關李白《蜀道難》的趣事:李白初到京師時,住在客舍之中。賀知章聽說他的才名,就去拜訪他。與李白見面後,賀知章對他的風姿十分欣賞,繼而想拜讀他的文章,李白就拿出了《蜀道難》。賀知章還未讀完,就接連稱讚四次,並稱李白為「謫仙」。兩人相逢恨晚,遂成莫逆。有一次賀知章邀請李白對酒共飲,不巧賀知章忘帶酒錢,於是毫不猶豫地解下佩帶的金龜(當時官員的佩飾物)來換酒,與李白開懷暢飲,自此就有了「金龜換酒」的典故。後來賀知章老死於會稽,當李白漫遊會稽時,就憶起此事,還寫了兩首《對酒憶賀監(賀監:賀知章曾為祕書監,晚年自號「祕書外監」,故稱)》來懷念賀知章,其中一首這樣寫道:「四明有狂客(四明狂客:賀知章的別號),風流賀季真(季真:賀知章的別字)。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練習】

(參考答案見第199頁)

 在本詩中,詩人從哪幾方面描寫出「蜀道之難」?

 詩人一再重複「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句,有何用意?

 何以見得本篇具豐富的想像力?試舉出其中一個例子。

 你認為詩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幾句,與當時的政局有甚麼關係?

太白行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