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0年 勇攀最高峰
1960年5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醒目位置登载了一条重磅消息——《人类第一次战胜珠穆朗玛峰北坡天险,我登山队登上世界最高峰》。报道援引新华社珠穆朗玛27日电:“年轻的中国登山队的三名队员——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5月25日清晨北京时间四时二十分集体安全地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珠穆朗玛峰北路攀上它的顶峰的创举。”这一壮举,在新中国体育史上掀开了光辉的一页。
“人家不来了,我们单独登!”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苏关系密切,两国间的体育交流也十分频繁。1955年,苏联登山运动员计划攀登境内的扎埃莱山的团结峰和十月峰,邀请中国派运动员参加。4名运动员组成的中国临时登山队同苏联运动员一起登上了团结峰和十月峰,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也创造了中国登山运动史上第一个登高纪录。毛泽东知道后十分高兴,鼓励登山运动员说:中国人就是要勇攀高峰。1956年3月,国家登山运动队正式成立。

1960年6月7日,人们在拉萨用鲜花欢迎登顶凯旋的王富洲(右)、贡布(中)和屈银华。(新华社发)
1957年9月,苏联100名运动员联名写信给苏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提出两国联合组建中苏联合探险队,于1959年向珠穆朗玛峰挑战。苏方提出,物资主要由苏联方面提供,攀登珠峰也以苏联运动员为主。苏联提出与中国运动员联合登山还有一个秘密:那就是他们不相信中国运动员具有从珠峰北坡登顶的能力,以他们的运动员为主攀登珠峰可以创造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的历史。主管体育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贺龙认为,攀登中国境内的珠峰,中国运动员要起到主要作用,不能跟着苏联运动员。
为了发展登山运动,并且有组织有步骤地准备好以中国人为主攀登珠峰,1958年春,中国登山协会成立,国家体委的登山处和国家登山队一并归入协会。贺龙在登山协会成立大会上说:“中国这么大,高山这么多,山多宝多,解放的中国人民要踏上祖国的第一座高山,要给每座山峰作出结论,这是光荣的职责。”
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联合攀登的计划被搁置。此时西藏也发生了叛乱。西藏叛乱平息后,中方函邀苏方派员商议1960年共同登山事宜。苏方人员来华赴兰州考察准备工作之后透露,由于两国关系恶化,已无意再与中国合作登山。联合登山协议被撕毁,已经拉到兰州的器材全部撤回。这项登山活动也像当时中苏合作的其他项目一样,陷于瘫痪。
面对这种情况,贺龙考虑中国人自己独立攀登珠峰。他征求登山队长史占春的意见:“人家不来了,我们单独登,行不行?”“能行!”血气方刚的史占春干脆利落地回答。贺老总斩钉截铁地说:“好!人家不来了,我们单独登!”
为了1960年春季攀登珠峰的准备更加细致周密,贺龙先征得邓小平的同意,然后约他一起去见周恩来,汇报中国登山队近几年的成绩和攀登珠峰成功的有利条件。邓小平说:“要登珠峰的计划国外已经知道,我们现在要是不登,让外国登上去,就会失去创造世界纪录的机会。”周恩来慎重考虑,同意了中国队单独登山的计划。呈送给刘少奇的报告也获得批复,采购登山装备物资方面得到大力支持。
1960年向珠峰艰苦卓绝的大进军,被这些憋足了气的中国勇士拉开了序幕!
中国人第一次站上地球之巅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被称作地球的“第三极”。19世纪,两极大陆冰川上已陆续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而20世纪50年代以前,珠峰仍是地球上人类无法接近的“禁区”。特别是珠穆朗玛峰的北坡,极度的严寒,特大的高空风,巨大的冰崩、雪崩和峥嵘的岩壁,对登山家们都是极大的威胁。外国的登山队从1921年到1938年的18年中,曾经从珠峰北坡攀登了7次,都遭到了失败。在中国人抵达以前,虽有两名经验丰富的英国登山探险家马洛里和伊尔文从北坡发起过对珠峰的数次冲击,但他们于1924年失败再没有回来。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抵达珠峰脚下,在海拔5120米的谷地上建起了大本营,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3月25日,队长史占春向整装待发的队员发布命令:现在,中国登山队开始向世界第一高峰挺进!英雄的登山队员们冒着漫天的风雪,踏过陡滑的冰川地带,穿过危险的冰崩和雪崩区域,翻过尖削突兀的岩石峭壁,经过三次高山适应性行军,先后在海拔5400米、5900米、6400米、7007米、7600米、8100米和8300米的高度建立起营地。

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队员们向珠穆朗玛峰进发。(新华社发)
5月4日,三次适应性攀登完成。但参加过这三次攀登的主力队员却大都垮了下来,病的病,伤的伤。到达过8600米高度的只有队长史占春和队员王凤桐,他们则在下山后因伤去疗养。在人员严重伤病甚至付出牺牲的情形之下,登顶计划难以为继。失败、沮丧、绝望的气氛逐渐开始在大本营弥漫。
转眼进入5月中旬,雨季即将到来,不能再有迟疑。正在这时,贺龙发来电报鼓舞士气,并要求不惜任何代价重新组织攀登,一定要攀上峰顶。

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队员在海拔7150米的冰雪坡上行进。(新华社发)

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队员向珠穆朗玛峰顶峰进发。(新华社发)
为夺取最后的胜利,5月17日,“顶峰突击队”队员们背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和一座白色的毛主席半身像,“开始了第四次行军夺取主峰的战斗”。经过一周的艰苦行军,队员们抵达海拔8500米的高度,建立了最后一个营地——“突击营地”。这时有多人在途中冻伤,体力也不支了,到24日冲顶时,只有刘连满、王富洲、贡布、屈银华4人尚可继续前进。他们攻克了被外国探险家称为不可逾越的天堑——“第二台阶”,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执着的信念战胜难以想象的困难,一寸一寸地向胜利挺进。攀至8700米的高度,刘连满身体不支,只得留下,其他3人继续登顶。伟大的一刻诞生在25日凌晨4时20分,王富洲、贡布、屈银华胜利地站上了珠峰之巅。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也是人类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了珠峰——这是中国人的伟大胜利,也是人类的伟大胜利。
1917年,一位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的年轻人,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文中说:“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表达了对体育与民族强盛之关系的独到见解。体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克服困难,勇攀高峰!
参考文献
“人类第一次战胜珠穆朗玛峰北坡天险,我登山队登上世界最高峰”,《人民日报》1960年5月28日。
刘秉荣:《新中国成立后的贺龙》,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孟红:《揭秘:1959年中苏联合攀登珠峰行动为何突然中止》,《福建党史月刊》2011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