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 炮击金门与探索两岸和平统一
1958年8月23日下午5点30分,猛烈的炮火震动金门,也震动了世界。近3万发炮弹从福建前线飞向金门国民党军阵地,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转向台湾海峡。炮击金门,是毛泽东经过长时间的考虑、酝酿和斟酌做出的决策。
“金门炮战,意在击美”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神圣职责,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形成了“一个中国”原则。中国政府主张和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也坚持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只有一个中国的立场。1955年,蒋介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在四千余年的中国历史上,虽有分裂之事,但中华民族不久终归于一统。”这表明,两岸虽然处于暂时分裂状态,但两岸中国人在“一个中国”的根本问题上是具有共识的。
在1955年4月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与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此后,毛泽东、周恩来又提出“用和平谈判的方式,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而避免使用武力”,“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还尝试“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但党和政府的努力遭到美国的干扰和阻挠,且因其他种种因素制约,这些主张未能付诸实践。
为了惩罚国民党军队的挑衅和骚扰,保护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重要的是“侦查美国人的决心,考验美国人的决心”,1958年8月23日下午五点半,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开始向占据金门岛的国民党军队实施炮击,大规模的炮击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击毙击伤国民党军中将以下官兵600余人,两名美军顾问也在炮击中丧生。岛上的大批军事设施被摧毁,通信系统被严重破坏。随后几天的炮击,基本上实现了对金门的封锁。
炮击金门的斗争看起来是对蒋,实质上是朝鲜战争以来同美国之间的一场包含军事、政治、外交等内容的较量。在7月份决策酝酿中,毛泽东主持会议研究局势时就指明:金门炮战,意在击美。在我方持续炮击和内外压力下,美国对国民党当局表示,如果放弃沿海岛屿不会对“保卫台湾”产生不利影响,企图“脱身”。毛泽东很快觉察到美国“以金马换台澎”,企图制造“一中一台”的阴谋,作出了暂不收复金、马的决策。这是毛泽东从反美斗争策略与解放台湾的全局利益考虑作出的重大决策,即著名的“绞索政策”。他说:“金门、马祖是套在蒋介石脖子上的绞索,而更重要的也是套在美帝国主义脖子上的绞索。”10月6日,毛泽东起草以彭德怀的名义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指出“美帝国主义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建议双方举行谈判,和平解决问题,并提出没有美国护航为条件停止炮击7天。25日,毛泽东又拟《再告台湾同胞书》,着重揭露美国政府搞“两个中国”的企图,提出“中国人的事只能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解决”,奉劝台湾同胞们“当心一点儿”,“不要过于依人篱下,让人家把一切权柄都拿了去”。《再告台湾同胞书》重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美国人强迫制造两个中国的伎俩,全中国人民,包括你们和海外侨胞在内,是绝对不容许实现的。”此后,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四种军事目标实行隔日炮击的做法。其用意,一方面,使金门继续成为美国的绞索;另一方面,使蒋介石有充分的理由拒绝从金马等外岛撤军,以利于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
“一纲四目”与探索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在炮击金门的过程中,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作出继续将金门、马祖留在蒋介石集团手上,台澎金马最终一起解决的决策,利用美蒋矛盾,挫败了美国企图搞“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阴谋。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逐步形成了后来被周恩来概括为“一纲四目”的祖国统一构想,对海峡两岸关系以及后来“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解放战争后期,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是武装解放台湾,不仅作了周密的军事计划,而且作了细致的准备。朝鲜战争爆发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党中央决定推迟实施对台作战计划。朝鲜战争结束后,国际紧张局势有所缓和,美国对中国侵略和包围、封锁、遏制政策屡遭失败,海峡两岸紧张局势也有所缓和。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开始思考和平解放台湾的设想。
1956年7月13、16、19日,周恩来三次接见台湾方面派来的“密使”、著名学者和报人曹聚仁,谈论台海两岸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可能。周恩来说:“我们对台湾决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的。”10月3日,毛泽东同曹聚仁长谈时指出:“台湾只要同美国断绝关系归还祖国,其他一切都好办。现在台湾的连理枝是接在美国的,只要改接到大陆来,可派代表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台湾一切可照旧。”
1958年局势紧张,大陆“万炮轰金门”,其目的是“直接对蒋,间接对美”。用炮火维持与台澎金马的“联系”,击碎美蒋“划峡而治”的图谋。虽然海峡两岸在军事上交火,但党中央并没有放弃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种种努力。10月13日,毛泽东再次会见曹聚仁,告诉他:“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同他合作。我们赞成蒋介石保住金、马的方针,如蒋介石撤退金、马,大势已去,人心动摇,很可能垮。只要不同美国搞在一起,台、澎、金、马都可由蒋管,可管多少年,但要让通航,不要来大陆搞特务活动。台、澎、金、马要整个回来”。毛泽东还说:“他的军队可以保存,我们不压迫他裁兵,不要他简政,让他搞三民主义。”毛泽东还允诺:台湾人民可以照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
毛泽东这次谈话,是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基本方针的重要补充。后来被周恩来概括为“一纲四目”,于1963年初通过张治中致陈诚的信转达给台湾当局。用张治中信中的话来说,“一纲”是“只要台湾归回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总裁(指蒋介石)与兄(指陈诚)意见妥善处理”;“四目”包括“台湾归回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总裁与兄全权处理;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总裁与兄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一纲四目”是毛泽东、周恩来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构想的具体化,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强调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指明了方向,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四)》,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共和国的足迹》,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