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目标是国家的长期增长问题,这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谈起发展经济学,一般要理解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索洛经济增长模型(Solow Growth Model)。
其中,Y是经济增长,K是资本投入(可以简单理解为前文GDP分解里的投资), L是劳动力投入,A是技术发展水平,而α是一个参数。
由此公式可以看出,除了资本的投入之外,有两个因素非常重要:一是劳动力的投入,简单来说,就是“人口红利”。劳动力人口的年轻化和人数的增多,都是“红利”,所以人口和年龄结构是发展经济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国内著名学者兼经济学家高善文先生就在2010年左右提出了“中国人口红利可能面临终点”一说,认为经济面临“刘易斯拐点”,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从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来看,把15~64岁的人口定义为劳动力人口,我国在这一区间的人口绝对数字和相对数字比例都在下降(见图1-4、图1-5)。以劳动力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也许没有较大空间,是在我国做投资需要考虑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图1-4 我国15~64岁劳动力人口绝对数量
资料来源:Wind
图1-5 我国各阶段人口数量的分布趋势
资料来源:Wind
人口红利趋势的转变往往需要20~30年。所以在出生率等指标下降时,即使考虑到鼓励生育等政策起效,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同时,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会使15~64岁这一年龄层的劳动力价格更贵,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工资的上涨可能会成为趋势。
除了人口问题之外,还应该注意到技术发展水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往往需要好的长效机制来刺激和鼓励。日本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曾反思过: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很辉煌,之后的走势却不尽相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创新是否成为长效竞争力在各个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不同。在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早期大多是给发达国家做一些OEM产品(东南亚模式),再加上作为重要的原材料生产国(拉美模式),可以快速地累积资本,使GDP总量和人均GDP快速上升,但在到达一定水平之后,例如人口开始老龄化或者资本投入过了顶峰,这种优势将不复存在,这时更加长效的创新才是发展中国家继续累积财富的重要引擎。虽然“刘易斯拐点”同样是导致日本“失去的十年”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日本在科技创新上的努力,使其在经历战后粗放型发展之后,逐渐迈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在西方学者中,以熊彼特为首的学术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从而闻名于经济学界。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在《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至高无上的作用。
熊彼特指出,每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3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基钦周期),中周期约为9~10年(朱格拉周期),长周期为48~60年(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熊彼特以重大创新为标志来进行划分,根据创新浪潮的起伏,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1787—1842年是产业革命发生和发展时期;(2)1842—1897年为蒸汽和钢铁时代;(3)1898年以后为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时代。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推动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其对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科学界进一步反思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创新被认为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创新生态下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关注价值实现、用户参与的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成为新世纪对创新重新认识的探索和实践。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不同的经济周期。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的发展。“创新”的五种情况是:
*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开发产品的一种新特性。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方法不需要建立在新的科学发现基础之上,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方式之中。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某国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
*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是过去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例如通过“托拉斯化”),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后来人们将他这一段话归纳为五个创新,依次对应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其中组织创新也可以看成制度的部分创新,当然仅仅是初期狭义的制度创新。对于熊彼特的周期理论,中信建投原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先生有一系列的论述和预测。
发展经济学还有很多其他的应用,值得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