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的系统思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 系统的三个构成部分

什么是系统?什么不是系统?

图2-1所示为堆和系统的例子。

图2-1 堆和系统的例子

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系统。根据德内拉·梅多斯的理论,堆和系统是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堆是指堆在一起的一堆东西,就像乐高积木,刚买回家的时候只是一堆积木,只有通过人的再次创造(拼接在一起)之后才形成系统。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堆和系统的区别就在于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连接。

“系统并不仅仅是一些事物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由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构成的、能够实现某个目标的整体。从这个定义可见,任何一个系统都包括三个构成部分: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来自德内拉·梅多斯的《系统之美》。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系统,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系统需要去考量这个事物是否包含这三个部分——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见图2-2)。例如,一个用乐高拼好的小汽车就是一个系统,而一堆散落的乐高积木就不是系统。

图2-2 系统的三个构成部分

足球队就是一个系统,足球队里面的要素是球员、教练、场地和足球队等;连接是通过游戏规则、教练指导、球员技能、球员之间的交流等产生的连接;目标是赢球、娱乐、锻炼或者赚钱。

“要素”“连接”和“功能或目标”是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贯穿了本书的始终。在此笔者将对它们进行详细的阐述。

系统的目标

任何系统都有它的目标,这个目标就像是为这个系统指明方向的灯塔。系统并不是一盘散沙,系统应该有着明确的目标。

公司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系统,公司的存在有着它的商业目标或社会目标。员工是组成公司的最小单位,可能公司里面的每位员工都有着自己的目标,但是公司通过它的制度和架构将这些员工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进而为公司的整体目标服务。

我们日常所使用的软件也是系统。例如,我们日常所使用的微信,它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我们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同的软件和硬件也可以组成一个系统。小米的智能家电产品与小米的App就有着很好的配合和连接关系。用户可以通过App查看饮水机的使用情况,当饮水机的滤芯快要到期的时候,用户可以通过App来购买滤芯。这就是很典型的软件与硬件进行了良好的结合的例子。这个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系统也为同一个目标而服务——为用户提供纯净的饮用水。可能系统内部各部分有着自己的目标,但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整体目标。

系统成败的关键在于目标的设定。

一个人的格局往往可以决定这个人的成败,系统的格局也决定了系统的成败。系统的格局体现在目标的设定上。

当然,有些目标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把它们拆解成更小的目标。目标有长远的目标和近期的目标,也有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我们在设定一个长远的目标之后要将目标进行拆解,拆解成一个个小的、更容易实现的目标。

但是,如果这个系统非常庞大,那么大系统内部的小系统在执行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跑偏。例如,在一家大公司里面,某高管为今年公司制定了一个整体目标并且将这个目标拆分成了很多个子目标让公司内部的各部门去执行和完成,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部门内部人员加入了自己的很多想法导致沟通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分歧。这时,问题就在于执行人员对系统的整体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固执己见地加入了自己的目标。这个问题经常发生在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当中,有些时候设计师出于专业、美观角度的考虑会增加、删减、更改一些产品经理所提出来的需求,但是,很多时候却缺乏对产品整体和系统的考虑。这也是为什么系统思维对设计师来说尤为重要的一个原因。

我们经常听到设计师和产品经理之间的对话是:

设计师:我觉得这个页面这样设计更好看。

产品经理:但是这个并不能体现公司业务!

当然,设计师应该有着非常扎实的专业能力,但是在专业能力之上的是应该了解产品——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和更大系统里的一个要素——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且服务于更大的目标。这就要求设计师们对于整个系统目标具有一个全局的认识。真正优秀的设计师所提出的建议不仅仅是出于美学的考虑,肯定也会围绕着产品目标。

如何让公司上下的设计师以及所有相关的员工都清晰地了解系统目标?

答案很简单。我们需要将系统的整体目标和分解目标表达清楚。这个时候系统地图就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它能使系统内的子系统都拧成一股绳,大家齐心协力地朝着一个方向和目标来努力。

当大家都清楚了整体的目标和整体的状况时,每个人的心中也就有了同样或者相似的心智模型。这个时候执行者和系统内其他成员所提出来的意见就不会单单是出于自己的视角,而是从整体的、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也是系统目标的上下一致、高度统一的良好状态。

在产品和服务领域,不同层面的系统也对应着不同的系统地图以及不同的目标展现形式。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会出现三种截然不同但是又有一些关联的系统目标:第一种是产品服务生态系统里的系统目标;第二种是用户脑海当中的用户的目标;第三种是产品概念模型中的目标。

系统的要素

系统的要素是指系统内的组成部分。系统是有层级性的,所以系统内的某个组成部分里面可能还包含许多更加细微的组成部分。系统的要素不必是系统的最小组成单位。公司作为一个系统,它的要素可以是公司内的各个部门,也可以是公司里面的员工。小米的智能家电与App的组合系统当中,饮水机、App是这个系统里面的要素,App里面不同的模块、饮水机里面的滤芯也是这个系统里面的要素。总之,系统的要素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既可以是系统里面很微小的单元,也可以是各个单元组成的一个部分。我们在审视系统的时候可以想象我们在用一个有着变焦镜头的单反相机在拍摄不远处的一座山,最初,你看到了山的整体,随着镜头的拉近,你可能看到了山上的一棵树,再随着镜头的拉近,你可能看到了树上的一只小鸟。山、树和鸟都可以是单独存在的一个系统,鸟和树又是属于山这个系统里面的要素。系统和要素的定义取决于你的焦距拉伸到了哪里。

因此要素是包含在系统里的,而且要素本身也可以是一个系统。

系统要素的理解有利于我们构建产品服务的相关系统。我们在分析一个产品和服务系统的时候需要罗列出系统里面的各个要素。我们在构建一个全新的产品和服务时,在确定了系统的目标之后就需要确定系统里面包含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

你可能还是会疑惑如何定义系统的要素。

系统的要素可以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它可以是一个名词,如“苹果手机”“微信”“购物车”,也可以是一种现象或者是一个形容词,如“交通通畅”“用户数量增多”。系统要素的定义取决于你表达系统的意图。对于产品服务相关的系统——产品生态服务系统地图、产品的概念模型、信息架构——这些系统里面的要素一般都是名词,系统要素所表达的是某样东西或者是某个概念。

系统的连接

系统要素和要素之间存在连接关系,这种连接关系就像是黏合剂,把一盘散沙进行了有机的组合。系统的要素一般都是名词,而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就是动词。动词连接了两个名词。我们可以用这种节点-连接-节点的表现形式来表现系统的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如图2-3所示。

图2-3 节点-连接-节点

这种节点-连接-节点的形式就构成了系统里面最基本的单元。当阅读者在阅读你所创建的系统地图时就仿佛在阅读图形化的文字。第一个节点可以看作是一句话里面的主语,而第二个节点可以看作是宾语。连接两个节点之间的动词就是谓语。

系统间的连接关系当中有一种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是丹尼斯·舍伍德(Dennis Sherwood)在《系统思考》(See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一书中介绍的S型连接和O型连接。这里的S型连接表示的是正相关的连接关系,而O型连接表示的是反相关的连接关系。我们可以用“+”来表示正相关,用“-”来表示反相关,这样的表现形式在第八章有关“系统循环图”的部分也有提及。图2-4 ~图2-6所示为正相关和反相关的关系及实例。

图2-4 正相关和反相关

图2-5 车辆增多与堵车的正相关关系

图2-6 车辆增多与交通畅通的反相关关系

举个例子,路面车辆增多与堵车就是正相关。车辆增多是原因,而堵车就是结果。路上车辆增多与交通畅通就是反相关。因为车辆越多,交通就越不容易通畅。

但是,绝大多数时候,人们的思考方式都是正相关。比如,我们一般都会想某种情况导致了另外一种情况。因此正相关的连接词一般都是导致、造成、引起、促使等。

我们在画系统地图的时候也应把连接词写清楚。这样观看系统地图的人才能更加直观地明白要素和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是什么。

在产品和服务的范畴里面,要素和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不仅仅包含正相关和反相关的连接关系,更多的时候包含了更为复杂的关系。

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包括(但不限于)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和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使用、观看、查看这些词,比如,用户使用某个产品的某个功能。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我们最常用的词是包含和连接,比如,苹果产品包含苹果手机、苹果笔记本,以及苹果的软件产品。再比如,苹果的AirDrop功能就连接了苹果的手机和苹果的笔记本。为了让表述更为清晰,我们可以把AirDrop拿出来单独作为一个要素,这样在这个连接关系当中就包含三个要素:苹果手机、AirDrop、苹果笔记本。用一句话可以描述为:苹果手机(要素)通过(连接词)AirDrop(要素)连接(连接词)苹果笔记本(见图2-7)。我们也可以通过图2-7所示的图形化的形式表现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图2-7 苹果手机通过AirDrop连接苹果笔记本

当然,系统间连接关系的表现形式并不局限于图2-7中给出的例子,只要能表达清楚,任何形式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