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徐霞客去旅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04天 恒山

古城浑源访古

说北岳恒山,说崖壁杰作悬空寺,不能不提到浑源。

昨天下午6点多,我们驱车赶到浑源县城。不到浑源不知道,原来浑源也是一座古城,春秋属代国,战国属赵国,浑源之名始于唐末五代。据《山西郡县释名》载:因境内八水合而浑流,故名浑源县。看来,这里水系纵横,又有恒山,山水相依,必是先民理想的聚居地。

在不知不觉中,大名鼎鼎的恒山、享誉中外的悬空寺将古城浑源给湮没了,又由于这里距五台山仅150公里,距大同更近,才70公里,所以许多游人虽然到了浑源地界但不进县城,直奔恒山和悬空寺,然后马不停蹄赶往五台山或大同市。

其实,浑源是一座值得驻足的古城。

今天一早,在招待所王银的陪同下,我前往县志办和县旅游局拜访。县志办主任狄金柱介绍说,由于经费紧张,县志的收集整理工作很难开展。我环顾四周,面积不大的一间平房,办公家具简单陈旧。狄金柱说,不久前,他们听说当地有人存着一套清朝时的县志,便想收购,人家要价6000元,而县志办全年的经费仅6万余元。

狄主任拿出一套光绪年间修订的《浑源州续志》,我翻到明崇祯六年(1633年),想看看有没有对霞客的记载,结果令我失望,州志上记载的大多是天灾等自然事件。王银说,当年霞客仅以一个游客的身份来此,不会有人理会的,如果是钦差大人来到浑源,肯定会有记录。

王银说得对呀,就像我今天来到恒山,谁人知晓呢?

从狄金柱那里我知道他的同学李跃山,现任浑源县文化局副局长,他对浑源的风俗民情很有研究,曾写过有关徐霞客的文章。狄金柱当即与李跃山联系,我与他约定下午一起上恒山,寻访霞客的游踪。

从我们下榻的县招待所向北三四百米,便是永安寺,据《寰宇通志》载,该寺始建于金代,后遭火灾,元重建。现存山门、天王殿、两厢配殿等为明清重建,唯大雄宝殿是元代原物。殿内巨幅壁画的艺术价值颇高,壁画总面积为170平方米,绘有各种人物882人,绘制年代为元、明、清。

寺门前道路泥泞,守门的一对石狮都已“缺肢短腿”。寺内堆满了建筑材料,有古建工人正在施工,只见几个工人在东厢房内和泥砌砖。令人奇怪的是,修复文物的施工人员却不知保护文物,在倒地的石碑上乱堆着建材,精致的汉白玉石雕又增添了几处新伤痕。写着“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大牌子戳在大殿门前,可施工人员却烟不离口。

左上:永安寺大殿全称为“传法正宗之殿”,殿内墙壁上绘画着色泽华丽的精美壁画。

左下:在永安寺施工现场,烟不离口的工人随处可见。图为倒地的精致汉白玉石碑上堆放着建筑材料。

右图:县城里的圆觉寺毁于日寇入侵时,寺内保存较为完整的是释迦塔,最吸引人的是塔刹。

永安寺有一个不解之谜,那就是大殿顶上覆盖着黄色琉璃瓦。那时只有皇帝的宫殿才能使用黄琉璃,这永安寺怎么如此大胆?《浑源州续志》上是这么说的,永安寺用黄瓦不合制度,但殿内设置“皇帝万岁”牌位,文武官员在此朝贺,用黄也合适,因此依了士民的请求。此话当真?待考。

在永安寺西南侧一二百米处,在一大片灰砖到顶的老民宅的包围中,有一个俗称“小寺”的寺院——圆觉寺(永安寺俗称“大寺”)。整座寺院毁于日寇入侵时,现残存山门和几间已挪为他用的寮房,寺内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是释迦塔。

正在维修的永安寺,图为传法正宗之殿。

浑源古城内的民国时期门楼。

作者(中)与浑源县文化局副局长李跃山(右二)、县志办主任狄金柱(左二)等在县档案局前合影。

据清乾隆《浑源州志》上载圆觉寺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而塔上有“天会”年间的刻字,比正隆早二三十年,估计塔先于寺院建筑。据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中国古塔概览》介绍:“圆觉寺塔于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曾经修葺,现存之塔主要部分仍是金代遗物。塔平面八角形,9层,高30余米。塔为金代密檐式塔的典型做法。塔下是一个高约4米的须弥座。”

仔细观看塔身,可见四周雕刻的歌舞伎乐、力士和动植物花纹依然清晰,伎乐人物形象婀娜多姿,力士勇猛,狮兽形象逼真,塔身正面辟门,内塑释迦佛像。

最为吸引人的莫过于塔刹。罗哲文说:“圆觉寺塔刹为铁制,顶端有一铁鸟,可以随风旋转,作为风向指示标,为佛塔中少见。”塔顶的莲花铁刹,是这座古塔的点睛之作。最下设束腰刹座,并由覆钵、相轮、宝盖、圆光、宝珠、刹杆组成。最上方是一只凤鸟,它造型优美,引颈高歌,又有振翅欲飞之感。

在与李跃山副局长谈到铁刹时,他说,鸟又称为“翔凤”,原是佛教大鹏金翅鸟。这种鸟有两个职责,第一常在佛的头顶盘旋,为佛护法;第二专吃龙。恒山金龙口经常洪水泛滥,古人认为是黑龙作怪,用此鸟可做镇龙之物。

在两座寺院的周围,是大片的明清四合院,房屋高大,建筑考究,有精致的砖雕饰物。可惜的是,由于年久失修,大多数墙砖风化,许多房屋墙体下沉或开裂,街道污水横流。如不迅速抢救,用不了多久便会消亡。

恒山派掌门人令狐冲

下午,我们乘坐李跃山的吉普车前往恒山。

李跃山还是恒山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山西作家协会会员,对恒山颇有研究。他送给我一册由他编著的《恒山之旅》,书中系统地介绍了恒山。

我们的话题首先从金庸的《笑傲江湖》说起,金大侠笔下的令狐冲与恒山关系密切。在《笑傲江湖》里,不仅侠客义士相聚恒山,而且一些改邪归正的人士也投奔恒山,令狐冲便给这些同路人寻一处“别院”,即“通元谷”:

那通元谷在见性峰之侧,相传唐时仙人张果老曾在此炼丹,恒山大石上有蹄印数处,历代相传为张果老所骑驴子踏出。如此坚硬的花岗石上,居然有驴蹄之痕深印,若不是仙人遗迹,何以生成?唐玄宗封张果老为“通元先生”,通元谷之名,便由此而来。

据说,不少游客到恒山,都要按书寻址,遥想恒山派掌门人令狐冲在这里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更有游人,站在恒山峰顶大喊:“令狐冲,你在哪里!”“令狐冲,我爱你!”恒山因令狐冲而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令狐冲因恒山显得生动亲切,二者互动,令恒山和金庸先生“名利”双收,真是快哉!

登北岳寻霞客游踪

为节省时间,我们乘缆车上山。上山后直奔霞客当年游历的几处景点。首先到达寝宫。霞客在《游恒山日记》中写道:

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相传真定府恒山从此飞去。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司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

此段内容大概的意思是:走三里后,有一座超乎寻常的牌坊,上题“朔方第一山”(朔方即北方)。坊内的官署里面厨房水井都齐备。坊右边向东顺台阶而上,山崖的半腰有寝宫,寝宫北面是飞石窟,相传真定府的恒山是从这里飞去的,向上则是北岳殿了。大殿上靠绝壁,下临官署,殿前的石阶直通云天,正殿两侧的房门上下,高大的石碑林立。从殿的右边向上,有石窟傍靠着岩壁而建成的房子,名叫会仙台。室内群仙的塑像把石屋环列得没有一点空隙。

我们沿着霞客行走的线路前行,左顾右盼,追寻300多年前的感觉。走到寝宫,却没看到“杰坊”,即“朔方第一山”。李跃山告诉我们,据他考证,“杰坊”为明朝建,后被毁,而寝宫就是原来的岳庙。李跃山指着依山而建、面积不大的寝宫说,别看这座建筑不起眼儿,但其年代可谓久远,自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5年)始建,几经毁圮,直到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都御史刘宇认为古庙狭,所以另选址建朝殿,就是现在的北岳殿。于是将岳庙更名为寝宫,寝宫内供奉北岳大帝夫妇像。

我仔细端详这座小巧的寺庙,它巧妙地建造在岩壁缝间,三面被巉岩环抱,一面敞开,有点像缺了一壁的竖井。寝宫依穴为壁,落座“井底”,结构奇特。记得从前读明朝乔宇(1457年—1524年)写的《恒山记》,当他写到寝宫时,用了四个字“颓楹古象”,让人心情顿时糟透了。这四字意思即,梁柱已破败倾倒,只有神像还在。而今这里窗明几净,有道人打扫着庭院。

寝宫旁的飞石窟很有趣味,小小石窟倚崖为壁,隔窗内望,室内仅有能容三四人站立之面积,但它却有一个石破天惊的传说:今河北定县,明朝以前叫真定府。“真定府恒山”在府属曲阳县,即今河北曲阳县西北,又称河北恒山、常山或大茂山,明朝以前,此山为五岳之一的北岳。就是这座巍峨的“老恒山”,传说是从眼前这座小小的飞石窟飞去的,“灵石东飞”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其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夸张,令人遐想。

从寝宫北望,视野越过苍绿的林杪,可以清楚地看到偎依于天峰岭高耸的绝壁,有一片红墙黄瓦或绿瓦的寺院,那便是北岳殿。用石料铺就的仙路很是好走,不多时就到达北岳殿下,要想拜见寺内供奉的北岳真君,首先必须登上103级台阶。这103级台阶就像云梯,每级高四五十厘米,宽仅25厘米,不足放下我的一只脚,因为我的皮鞋长度为30厘米。更为甚者,这台阶倾斜约40度,年轻力壮者中途也需停歇一两次。霞客所说“殿下云级插天”,就是对这103级台阶的形象描述,字字真切。

气喘吁吁的我来不及擦去额头的汗水,便左右寻觅,但终未见霞客所云“穹碑森立”。李跃山见状,笑着对我说:“上个世纪80年代大修北岳殿时,将这里的石碑移至会仙府旁的山岩边了。”

霞客所记:“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我们顺着北岳殿的右侧依台阶而上。看着不太好走的石阶,我对李跃山说:“霞客所讲‘穹碑’,可谓高大的石碑,走这路向上抬可够费劲呀,而且‘森立’,还那么多块。”

李跃山笑着回答:“一会儿你看了就知道了,其实石碑并不大,也没有很多。”“哦?”我产生疑问。

这“会仙府”就是霞客说的“会仙台”,也叫“聚仙台”,同样是依岩就势建造的。

会仙府 恒山十八景之一。《恒山志》载:“会仙府,在元灵宫西,塑列仙像,故名。府极轩敞,岩尤高空。”会仙府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前出檐廊。庙顶凹入的崖壁上刻有“会仙府”三字,字周围涂有红色,远观似一红色牌匾。小小的庙内塑有“福、禄、寿”三仙等27尊神仙像。正像霞客所言“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室内的确装满了仙人塑像。会仙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北岩和西岩遍布摩崖石刻。围绕会仙府还有玉皇阁和御碑亭,玉皇阁为两层木楼,二楼供奉道教尊神玉皇大帝。碑厅内存有清朝康熙皇帝御书“化垂悠久”字碑。

果真,被搬迁的石碑并不像霞客所言之高大,高度为1.5米~2米,有些石碑已破损,还有倒地者。我数了数,有二十四五块的样子。

天色已晚,不便继续上行,于是我们向山下走去,顺路来到霞客当年笔下“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的虎风口。

虎风口 恒山十八景之一。位于恒山大字湾上方,路旁岩石上刻有“虎风口”三字。原有木牌坊一座,旁立“介石”碑,现已不存。《恒山志》载:

“风从东南来,以口为纳,风生西北,以口为出。其势折逆,其鸣咆哮。”

虎风口,每当大风飞扬的时候,风声如虎之啸,故名“虎风口”。

左:如今的寝宫已经看不到霞客记录的“杰坊”了,据李跃山考证,“杰坊”为明朝建,后被毁。

右:被徐霞客称为“穹碑森立”的碑林。

“乱石嶙峋似虎横,陡然长啸应风声。”这是明人杨述程描述虎风口的诗,读来令人神骇目眩。

这里是一个峰回路转的路口,一侧是深谷山涧,另一侧是高入云端的石壁。据说,每当大风飞扬的时候,风声如虎之啸,所以人们管这里叫“虎风口”。今天可谓秋高气爽,是一个无风的日子,我们仔细欣赏着挺立在虎风口的一株苍劲的古松。这株傲然屹立的劲松,可能长年累月经历着狂风的洗礼,其粗壮的树根裸露在地面之上,如果它不紧紧抓住根下的岩石,就有被大风吹跑的可能,这就是著名的“悬根松”。民间传说此松是唐代留下的,如果属实,这真是一棵神树啊。我在许多地方都看到过这种情景,很多松树都是与岩石为伴,它们的根须或将岩石顶到一旁或将坚石拱裂,总之树根与岩石捆绑在一起,好像别无选择。其实,树的旁边就是土地。在盘山我就拍下几张与石为伴的松树照片。我总想,人世间的事有许多原因使之不可选择,而一棵树,完全可以转个身,从旁边的土壤里钻出来,为什么要跟岩石较劲呢?其实,世间万物若如此那般,就不会有“悬根松”、“泰山松”了,也不会有徐霞客,同样不会有“世间真文字、大文字”的《徐霞客游记》了。那么,又怎么会有我重走霞客路的计划呢?

★ 特别推荐

龟背蛇街浑源城

恒山脚下的浑源县,早在战国时就置崞县,历史悠久。由于濒临浑河,地势低洼的县城经常遭遇水患。传说在后唐时,县城又被大水淹没。这天,有一位白胡子老人来到新城址的一处泉水旁,向池内扔进一根柳枝和一块石子。不久,池水中浮出一只铜盆大的龟,龟背上有一条小青蛇。县太爷闻讯赶来,他望着北岳主峰天峰岭和翠屏峰,还有两峰间的金龙峪口,顿时明白了。北岳位于坎方,坎为水,而龟蛇正好合成玄武之象。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这是恒山之神的意志啊!于是,新浑源城建成八角“龟形”,城墙东、南、西、北四个正面建为直形,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角建为斜形,城池呈八角龟背之形。将城内大街小巷一律建成“弓”形的斜街,以示蛇行之状,并在城北建真武庙,真武大帝塑像双足一踏龟一踩蛇。如果您不信,请在晴空万里的夏季,站在恒顶向北俯视,浑源县城在一片绿浪的衬托下,就像一只向恒山游来的神龟。

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县城内已面目全非,虽然破败,但古老的深宅大院依然可见。游人不妨走街串巷,找找感觉。县城内除永安寺、圆觉寺外,还有孔庙、观音殿、关帝庙、北岳行宫等古迹。

古磁窑遗址

位于浑源县城南15公里的青磁窑乡,距青磁窑遗址西北3公里。我国著名学者冯先铭于1977年来浑源考察,他在《山西浑源古窑址调查》一文中指出:“浑源窑窑址遗物丰富,创烧年代较早,延续时间长,品种质量也较好,具有雁北地区特色,为山西重点古窑址之一。”经考证,他认为浑源“早在唐代已烧瓷器,创烧时间比文献所记早一百多年”。

李峪青铜器遗址

1923年2月,李峪村农民高凤章在自家地里挖出几件青铜器,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李峪青铜器。这批青铜器有五六十件。李峪青铜器产于约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公元前476年,是北方晋国青铜艺术的代表,在我国出土的青铜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牺尊”(俗称金牛)等20多件,为春秋晚期青铜器的杰出代表。由于政局动荡,这批国宝大多流失国外,仅有少量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上海海关扣留,现存上海博物馆,“牺尊”被视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遗址位于浑源县城西南7.5公里李峪村东南,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拍案惊奇

霞客恒山探险遇奇

话说霞客游历考察了虎风口、寝宫、飞石窟、恒宗殿、会仙府等恒山胜景后,沿着紫芝峪的东崖向恒顶攀登。从恒宗殿登北岳顶,有东西两条路。霞客选择了东边荆棘丛生难走的路,他在日记中写道:“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桠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坠洪涛,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这段描述,道出登恒顶之艰辛。站在北岳之巅向西可望五台佛山、应县木塔,南见龙泉群峰,北观浑源“龟城”。不知不觉间,太阳西落,待霞客要下山时,脚下竟是陡崖,无路可寻。“俯瞰茫茫,不敢下。”这使他一筹莫展。正当他不知所措之时,奇迹出现了:“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

在恒山,当地人讲述霞客恒顶奇遇时,都说这“飘摇于上”的人是一个仙人,霞客一生中就是因为有仙人指路,他才不畏艰难、化险为夷,完成其伟业。从“飘摇”二字也能看出霞客的一种隐意。恒山的朋友也祝福我“重走霞客路”之行能得到贵人的协助。

★ 背景资料

恒山

北岳恒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天下名山僧占多”,恒山曾为佛家弘法之地,又为道教第五小洞天,著名的道士三茅真君、张果老、管革、李皎均在此修行。霞客在《游恒山日记》中称赞说:“伊阙双峰,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拟也。”可见其秀美的程度。恒山为北国万山之宗主。它西衔管涔山,东连太行山,东西绵延500里,号称108峰,莽莽苍苍,横亘塞上。主峰坐落于浑源县城南约4公里处,海拔2016.8米,被称为“绝塞名山”。

浑源民谚

1.到了浑源州,回家把妻休。

2.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

3.他骑骏马咱骑驴,心里好像刀子剺(音离,作者注)。回头看见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余。

4.孩子打个碗,有人管;大人打个瓮,没人问。

5.穷不离卦摊,富不离药铺。

6.十山九无头,浑水向西流。富贵无三代,清官不到头。

★ 浑源特产恒山黄芪

“世界黄芪在中国,中国黄芪在浑源。”恒山黄芪是一种名贵滋补药材,素以枝条粗长、粉足味浓、质地优良、加工讲究而驰名中外。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视黄芪为“补药之长”。黄芪味甘,性微温,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排脓等功能。黄芪既可配方入剂,还可用于炖肉、煲汤、泡酒等。

下韩砂器

下韩砂器是用天然石矸为主要原料烧制而成的一种日用器皿,亦称砂陶,介于陶与瓷之间,经制胚、调釉、入窑后用无烟煤煅烧而成。下韩砂器已有500年的历史,清代曾作为贡品进入皇宫。主要产品有砂锅、砂罐、砂壶、砂瓢等。此砂器不仅可煮饭烩菜、熬粥焖饭,还可当做饰品摆放于案头,质朴素雅、别具一格。另外浑源的大瓷窑彩陶、铜器也很有特色。

★ 吃在浑源

浑源凉粉

浑源凉粉俗称“粉砣”,素以白、细、软、筋、滑、香而久负盛名。浑源凉粉的特点是,拿在手中“滑溜溜”,用筷子夹时“筋颤颤”,吃起来“凉丝丝”。在街头吃上一碗浑源凉粉,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桌上必备三罐,即醋、葱盐、辣椒油。你要是与卖凉粉的搭上腔,他会告诉你吃凉粉的口诀:“葱花子、油点子、油炝辣椒姜片子。”你还可根据口味加上豆腐干或莲花豆。

浑源莜面

莜麦又称为燕麦、油麦,浑源是塞北莜麦的重要产区。当地吃法有以下几种:拨烂子——将山药蛋洗净去皮,擦成细丝放在盆里,然后撒上莜面搅拌均匀,上笼蒸熟后,将其散开用锅炒,佐以油、葱、蒜等调味,待至微黄即可食用。推窝窝、搓鱼鱼——将莜面和好后,在一块光滑的板上放适量的莜面,用拇指轻轻一推,莜面就变成席筒状。搓鱼鱼是用两手来回搓。吃腻了大鱼大肉、细米白面的城里人,品尝一下莜面食品,有百利无一害。不过,莜面不能吃过饱,以防后胀。当地人常说,莜面吃半饱,喝点汤正好。

★ 行车路线

浑源县城内活动(24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