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研究区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创新系统理论的发展

一、线形创新到系统创新

创新系统理论是随着创新理论的发展产生的,最早将“创新”概念引入经济学的是原籍奥地利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他于1912年发表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中提出了创新的经济学概念。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包括以下五种情况:第一,引进新产品,既包括消费者不熟悉的新产品也包括产品的一种新特征。第二,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引用新技术,并不一定需要新的发明,也包括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方式。第三,开辟新市场,进入一个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这个市场也许是从未存在的市场,也许是这种产品没有进入过的已有市场。第四,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第五,实现企业的新组织形式。熊彼特认为创新大部分产生于企业中,创新活动是由特定的人群——企业家所执行的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邹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73-74.。熊彼特又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对创新理论进行了补充。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为后来的创新理论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

20世纪30年代,正是凯恩斯主义盛行的时期,创新理论的发展比较缓慢,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发展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引发了学者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使得创新理论得到了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研究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1951年,索洛提出创新成立的条件是新思想的来源及其后来的实现和发展。1956年,索洛模型首次提出在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率作为一个外生变量,被看作是除储蓄和人口增长之外的经济增长源泉之一。1966年,施穆克勒首次在《发明与经济增长》中使用专利统计分析来测度这一技术进步,开启了创新经济学的定量研究时代。施穆克勒认为不仅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会推动发明活动,市场需求对发明活动也有重要推动作用,因为市场需求会影响发明活动的方向和活跃程度,从而使得创新理论得到拓展Schmookler J. 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M].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以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斯和诺斯为代表的制度创新学派,在1970年发表的《制度变革与美国经济增长:针对制度创新理论的第一步》一文中,提出了制度创新理论。他们认为,制度对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模式是有影响的,制度创新是指组织形式或经营管理方式的革新Lance Davis, Douglass North.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a first step towards a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70,30(1):131-149.。哈耶克从每个人追求自我利益的过程中引发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了制度创新及变迁。个人在追求自我利益时进行自我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人接触,在不断地与其博弈、互动、合作的过程中就会形成共识性的制度。

创新理论逐渐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创新;二是以制度变革为研究对象的制度创新。前者注重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后者更注重制度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两者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分析研究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尽管侧重点不同,但两者都是针对创新这一核心主题。从本质上讲,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它们存在于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网络之中。在这种关系网络中,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以及经济增长提供激励和秩序,技术创新为制度创新提供基础和工具。

随着不断兴起的各种技术创新和科技革命,日益明显且作用突出的普遍创新现象使得经济学家无法继续对技术变迁这类问题保持漠视,理论界重新对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给予了关注,由此促进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系统研究,并由此形成了所谓的“新熊彼特主义”。以曼斯菲尔德、卡曼等人为代表的新熊彼特学派在坚持熊彼特创新理论传统的基础上拓宽了创新的研究内容,如创新的起源、过程、方式,认为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力量,将技术创新视为一个由科学、技术和市场三者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技术创新模型,强调创新政策的重要性。

研究创新的学者们长时间内都把创新视为一个线性的过程,认为创新来源相对单一,创新活动只受几个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因素是技术的推动和市场的拉动。创新源头与创新发生之间仅为简单的线性作用关系。把创新看作是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应用的单方向的发展过程,认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是创新的源泉,向基础科学的投入会直接推动创新的发展。这种观念对很多国家的科技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政府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如美国政府对于基础科研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其在世界上保持了长期的科学技术优势。但是随着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的迅速发展,这些国家的发展模式引起了学者对创新研究的重新思考。实践证明,创新并不是一个单向的发展过程,创新可能发生在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并且在各环节还存在着反馈,例如市场需求可以激发基础研究,产品设计、生产流程、教育培训等都有可能影响创新,与创新相关的机构和人员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创新网络。

总的来说,线性创新理论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是注重基础科学的研究和技术研发,认为科技是创新的先导,科学和技术进步的速度、规模和方向决定着技术创新的速度、规模和方向,创新是以基础科学研究或技术的进展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的直线式创新。第二种与第一种相比,创新链条是反向的,认为市场拉动创新,市场需求决定研究方向,科技发展的动力是市场需求,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目的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在创新过程中,市场需求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从而影响着创新的速度、规模和方向。第三种观点认为创新是科学、技术和市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创新链条是一个回路。影响创新的要素是多样的,创新也有多条路径。第四种观点认为创新是一个周期,创新过程不是一个职能到另一个职能的递进过程,而是同时涉及科技研发、制造、营销等职能的并进过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系统研究方法的兴起给创新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系统科学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视作一个系统,以系统及其机理为对象,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发展,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研究如何优化系统。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因此系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也影响到了创新研究领域。从系统的视角研究创新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创新系统理论成为研究的热点。创新系统理论是将技术创新的过程研究和制度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政策的制定者关注创新的整个过程。在创新系统内,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制度环境下创新相关主体通过创新相关行为要素发生各种联系,创新行为既包括科技创新,也包括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研究重点是创新行为之间的互动协同机制和功能对接方式等。创新系统应着重分析的是创新主体之间的行为。科技创新行为包括从创意、研发、中试、生产到市场推广的全过程。制度创新既包括企业内部的创新也包括政府的政策创新,制度是科技创新的外在重要影响因素,会影响创新的积极性、效率、效果。管理创新主要指资源配置方式的创新,包括组织架构的创新、管理流程的创新、运作方式的创新和管理手段的创新。

创新系统的形成方式目前有两种,一种是自发形成,一种是在政府引导下形成。自发形成的创新系统可以用演化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创新主体最初为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而进行创新,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基于共同目标的追求,某些创新主体之间会发生合作关系,起初这些合作关系是松散的、不稳定的,随着合作的推进和不断加深,合作有可能成为稳定的、长期的联系,创新主体之间就通过合作彼此联结到一起,形成网络结构,进一步形成了创新系统。

目前的创新系统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创新系统进行了研究,有从地理空间角度对创新系统进行研究的,也有从技术特性的角度来研究创新系统的。从地理空间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从技术特性的角度研究创新系统的有技术创新系统理论、部门创新系统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