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精神障碍病人康复训练护理
一、精神障碍病人各治疗期的康复措施
(一)急性治疗期的康复措施
各类精神障碍病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从急性到慢性的疾病发展过程中也是病人功能障碍发展的过程,因此,改善功能障碍的措施尽可能从急性期即精神障碍诊断的确定开始,康复工作开始越早,预防残疾发生的机会就越大。 病人确诊后,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对病人进行技能训练,鼓励病人参加集体活动,教会病人应对症状的技巧,提高和恢复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巩固治疗期的康复措施
病人病情缓解后,即进入了巩固治疗期,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进行独立生活技能训练,如在护士指导下整理床铺、整理自己的储物柜等,提高病人的自我照顾能力,为以后回归社会做准备。
(三)维持治疗期的康复措施
巩固治疗结束后进入维持治疗期,这时候病人的病情趋于稳定,处于缓解状态,治疗的重点是预防复发、恢复社会功能。 如训练病人学习、就业行为、社会交往及业余活动安排等的训练,主要是培养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精神障碍病人康复训练护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病人家属指导和帮助,避免病人产生依赖,尽可能地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要对病人的一切代替包办。
二、精神障碍病人的康复步骤
(一)精神康复的评估
康复训练护理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及需要,因此首先要进行评估。 了解病人既往的经历、疾病情况、目前的社会功能水平、支持系统及病人对疾病和未来的态度和期望。
1.行为评估
康复前对病人的行为进行评估,因为康复的目的之一是纠正病人的不良行为,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 要评估与行为发生有密切关系的环境条件、个人情况、知识水平以及年龄、性别等因素,根据行为出现的时间、地点、频度、不同文化背景等来判断病人行为是否正常。 临床上常用一些症状评定量表进行评估,如BPRS、SANS、SAPS 等。
2.社会功能评估
是制订病人康复计划的依据,是康复过程的基本环节。 常用量表如用于评定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独立生活技能调查表,专门为评定精神疾病的康复效果而设计的,代表着精神障碍病人的总体功能水平的康复状态量表。
3.躯体障碍和人际关系评估
康复评估时要注意评估病人是否合并躯体疾病。 因为病人的精神状态、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也会受到躯体疾病的影响。 同时,还要评估病人的人际关系情况,包括家庭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
(二)制订康复计划
康复计划要根据病人家庭、社会对病人要求以及病人实际存在的能力来确定,并要与病人达成共识。 计划中的目标要明确,并有利于实际操作,如一位长期住院的精神疾病病人,起床后不会叠被,那么这位病人的康复目标是学会叠被。
(三)确定康复进程
首先根据病人的功能损害情况,制订出符合实际情况并具有可行性的康复干预措施,使病人获得最佳的改善机会。 康复措施不宜过多,以不超过4 ~5 项较为合适。 定出实现康复目标的时间表及具体康复步骤后,并按计划执行。 执行的过程中对康复疗效进行观察。 对观察结果进行小结,确认康复计划的合理性;如有不足,要重新修订完善,从而保证整个康复训练的有效性。 结束后进行下一轮的康复进程。
三、精神康复的基本内容
(一)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
目的是训练精神障碍病人逐步适应生活环境的技能,使精神障碍病人掌握基本的维持日常生活与活动的行为技能,其次是娱乐与社交活动等能力。
1.日常生活与活动技能训练
此类训练主要针对病期较长的慢性衰退型精神障碍病人。
(1)一般情况下,此类病人往往表现情感淡漠、行为退缩、活动减少、生活疏懒;严重者完全不能自理生活,甚至躯体状况及身体运动机能也处于衰弱状态。 因此,训练重点是个人卫生与生活自理能力,如洗漱、穿衣、饮食、排便等活动。
(2)训练以手把手督促的形式,且坚持每日数次,结合适当的奖励刺激。 通过2~3 周的训练,多数病人会有明显效果。 但必须持之以恒,一旦失去督促或定期刺激,这种改变会很快消退。
(3)为有效矫正精神障碍病人的缺陷并传授新的技能,临床上常用代币强化法来训练,即当病人的行为符合要求时发给筹码,病人可用所得的筹码换取物品或做想做的事,如打电话、外出活动、周末回家、到病房外散步或换取日用品等;但若病人的行为违反或不符合训练要求时,则收回筹码。 这种反复的奖惩刺激,可促使精神障碍病人学习和建立适当的行为模式,对改善病人继发性精神残疾起到促进作用。
2.文体娱乐活动训练
主要是培养精神障碍病人参与群体活动,扩大交往接触面,达到提高生活情趣、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娱乐活动训练不但可以丰富病人的住院生活,还可减少住院带来的约束感,孤独感和思家情绪。
(1)训练项目包括一般游乐与观赏活动,如音乐疗法;含有学习与竞技的参与性活动,如歌咏、舞蹈、体操、绘画、乐器演奏、球类比赛及其他体育竞赛等。
(2)组织文体娱乐活动时,要根据病人病情、病种有所区别,如行为退缩、孤独的病人可安排参加集体游戏,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加强病人间的合作精神和整体观念,改善社交能力;躁动不安、有妄想幻觉的病人组织收听轻音乐或看喜剧电影等。
(3)鼓励病人根据兴趣爱好去参与各种活动,可改善认知功能,增强集体观念及竞争意识,锻炼意志和毅力,结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鼓励,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
3.社会交往技能训练
精神障碍病人的社交能力通常因长期住院与社会环境隔绝而削弱,慢性病人甚至可严重到丧失社交能力的程度。 加强社会交往技能训练的目的在于帮助病人阻止其社交能力的下降或提高部分病员的社交能力。 训练从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开始,直至如何正确地积极寻求帮助及掌握不同场合的社交礼节等技能。
(二)药物治疗的自我管理
在精神科,药物的维持治疗是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措施,但是因为受精神症状等因素的影响,病人的药物依从性差。 因此,对病人进行药物治疗的自我管理技能训练,帮助病人逐渐独立地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来治疗自己的疾病,并将治疗维持下去,是减少疾病复发,促进病人康复的有力措施之一。
1.加强健康宣教,使病人了解药物对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意义,自觉接受药物治疗。
2.引导病人学习有关精神药物的知识,知道服用药物对疾病的作用,理解精神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的特点,学会识别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并能作简单自我处理。
3.教会正确管理药物的方法,学会评估药物对自己所起的作用,并记录药物的副作用。
(三)学习行为的技能训练
即教育疗法,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病人善于处理和应对各种实际问题的技能。 慢性病人的学习行为训练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临床上应用较普遍的各类教育性活动,如精神卫生常识、疾病知识讲座、科普知识教育、时事教育、历史知识教育等。 通过系统教育,提高病人的常识水平、培养学习新鲜事物的兴趣与习惯。 但针对慢性精神障碍病人教育的教学形式与内容应有所组织和选择,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 小时,可将上大课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学习内容应强调健康与趣味的结合且通俗易懂。 另一种是定期为病人开办培训班,培训班所集中的病人应有所选择并分别归类,如对于智力受损的病人,可传授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初级数学与绘画练习及一般劳作等。 培训时应有足够的耐心和技巧,培养病人参加培训的兴趣,教学速度不能过快,目标不可定得太高。
(四)职业技能康复训练
是以恢复或提高病人职业技能,达到重返社会,恢复工作为目的的一种康复训练方法。
1.简单作业训练
为目前国内精神病院普遍进行的较简单的工疗。 作业工序简单、技术要求低,形式较单一,品种内容适合大多数精神障碍病人。 常见训练包括粘贴信封、分拣物品、折叠纸盒、抄写文书、整理文件等。 此类训练常作为病人就业行为训练前的准备阶段安排,一般可大面积、经常性地开展。
2.工艺制作训练
又称“工艺疗法”,指训练病人进行手工的艺术性操作。 如各种编织、工艺美术品制作等。 此类训练通常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及技术性。 训练应配备有相当工艺水平的专业人员进行耐心细致的带教。 由于工艺制作训练可激发精神障碍病人的创造力、增加才智、培养兴趣及稳定情绪,因此常有病人自觉参加,对其心理社会康复甚为有利。
3.职业性劳动训练
为病人回归社会做好就业前准备,目前国内精神病院尚较少开展此类训练。 尽管理论上,此类训练内容应尽可能与回归社区后将从事的职业技能类同;但实际操作中,很难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按具体条件选择相对接近的工种或所谓的“替代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