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 部
黄芪,甘温,固表止汗,补中益元气,排脓内托。
甘草,甘平,补脾胃不足,协和诸药,解百药毒,通行十二经,缓急。
人参,生甘苦微凉,熟甘温,大补元气,生津液,添精神,通血脉。
沙参,甘苦微寒,补阴泻肺火。肺热者,用之代人参。
丹参,苦平,补心生血去瘀,功兼四物。
玄参,苦咸微寒,补肾泻火,利咽喉,治斑。
白术[1],苦甘,燥湿补脾,利小便,止泄泻。
苍术,甘温辛烈,燥胃发汗,除湿散郁,逐痰水。
萎蕤,甘平,润心肺,去风湿。
狗脊,苦甘,坚肾益血,除风虚,强机关。
黄精,甘平,润心肺,填精髓。
石斛,甘淡,入脾而除虚热,入肾而涩元气。
远志,苦辛,补心肾,强志益智,治善忘惊悸迷惑。
石菖蒲,辛苦,通窍补心,明耳目,发音声,开胃止痛。
牛膝,苦酸平,益肝肾,强筋骨,治腰足痛,引诸药下行,散恶血[2]。
菊花,甘苦,制火除热,养目血,去翳膜[3],治头目眩晕。
五味子,性温,五味备,敛肺滋肾,生津宁嗽,涩精住泻。
天门冬,甘苦大寒,滋肾润燥,止渴消痰。
麦门冬,甘微苦寒,清心润肺,除烦止嗽。
款冬花,辛温,消痰泻热,止嗽要药。
紫菀,辛温,润肺下气,专治血痰咳吐。
旋覆花[4],苦辛,下气行水,消痰结。
百部根[5],甘苦微温,治肺热咳嗽,杀虫。
桔梗,苦辛平,入肺泄热,清利头目咽喉、胸膈滞气,载药上浮。
荠苨[6],寒甘,利肺解毒。
马兜铃[7],苦辛,清肺热,下气,治痰嗽喘促。
白前[8],辛甘微寒,泻肺降气下痰。
白芨[9],苦辛,性涩而收,入肺止吐血。
半夏,辛温,性燥有毒,燥湿痰,利水饮,下逆气,止呕吐。
天南星[10],辛苦,性燥胜湿,祛风痰,破结散血。
贝母,微寒苦辛,解肺郁,清虚痰,散结除热。
栝蒌仁,甘寒润下,除胸中郁热,治痰嗽,生津消肿。
天花粉,即栝楼根,酸甘微苦,降火润燥,滑痰解渴。
夏枯草,辛苦微寒,解内热,散结消瘿[11]。
海藻,咸寒,软坚痰,消瘿瘤,治痰饮,利水肿之湿热。
海带,下水消瘿,功同海藻。
昆布,功同海藻,性雄。
独活,辛苦微温,理伏风,去湿。
羌活,辛苦性温,理游风,胜湿。
防风,辛甘微温,发表去风胜湿,散头目滞气。
藁本,辛温,去风寒湿,头痛连脑必用之。
葛根,辛甘,性平,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开腠发汗。
升麻,甘辛微苦,表散风邪,升发火郁,解毒。
白芷,辛散,发表祛风,散湿,治阳明头痛、牙痛鼻渊。
细辛,辛温,散风邪,行水气,治少阴头痛。
柴胡,苦平微寒,发散少阳表邪,退热升阳。
前胡,辛甘,解表下气,治风痰。
麻黄,辛温微苦,发汗解肌,去寒邪,入肺治咳喘,止汗用根节。
荆芥,辛苦温,散风湿,清头目,通利血脉,治吐衄血运。
连翘,微寒苦,散诸经血凝气聚,泻湿热,消肿排脓。
紫苏,辛香温散,发汗利气和血,子润肺下气,定喘止嗽。
薄荷,辛凉,消散风热,清利头目,治咽喉口齿诸病。
木贼,温微甘苦,发汗散火,退目翳。
浮萍,辛散,发汗利湿,止瘙痒。
苍耳子,甘苦,发汗,散风湿,上通脑项。
天麻,辛温,疏痰气,治诸风眩掉[12]。
秦艽,苦辛,去风湿,养血柔筋。
豨莶,苦辛,治肝肾风气。
威灵仙,辛咸,行气祛风,宣疏五脏。
钩藤钩,甘微苦寒,除心热,平肝气,去风定惊。
茵芋,辛苦微温,有小毒,治风湿。
当归,甘辛温,补血润燥,散内寒。
芎,辛温,补血润燥,行气,治风湿在头。
芍药,苦酸微寒,和血脉,收阴气,缓中止痛。
生地黄,甘苦大寒,泻火,平诸血逆。
干地黄,甘苦而寒,滋阴凉血生血。
熟地黄,甘而微温,滋肾水,补真阴。
何首乌,苦甘,添精益髓,养血祛风。
牡丹皮,辛苦微寒,和血破积血。
续断,苦辛温,通血脉,理筋骨,补肝肾。
骨碎补,苦温,治肾虚耳鸣,久泻及折伤。
益母草,辛微苦寒,行瘀生新血,解毒。
泽兰,苦甘辛香,和血散郁,消水,走血分。
兰草,同上,利水道,辟恶,除陈气,走气分。
白薇,苦咸寒,利阴气,下水气。
艾叶,苦辛温,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
延胡索,辛苦温,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治内外诸痛。
红花,辛苦,甘温,破瘀血活血。
茜草,酸咸,行血止血,消瘀通经。
紫草,甘咸气寒,泻血热滑肠。
紫葳,甘酸寒,泻血热,破血去瘀。
大小蓟[13],甘温,凉血,治吐衄。
三七[14],甘苦微温,散血定痛,治吐衄。
地榆,苦酸微寒,入下焦除血热,治肠风。
蒲黄,甘平,行血消瘀止血。
郁金,辛苦气寒,凉心热,散肝郁,下气破血。
姜黄,苦辛,下气破血,除风。
莪荗,辛苦气温,破血行气,消痃癖[15],破气中之血。
三棱,苦平,行气,破血,散坚积,破血中之气。
茅根,甘寒,泻火止血止哕。
芦根,甘寒,降火止呕,治消渴,解鱼毒。
蔷薇根,苦涩冷,泻湿热,口疮之良药。
大黄,大苦大寒,荡涤肠胃,下燥结,除瘀热,推陈致新。
黄芩,苦寒,泻中焦实火,除湿热。
黄连,大苦大寒,入心泻火,镇肝凉血,燥湿。
胡黄连,苦寒,去心热,益肝胆,治疳热。
苦参,苦,燥湿泻火,祛风杀虫。
知母,辛苦寒滑,泻肺胃热,润肾燥,滋阴。
龙胆,大苦大寒,泻肝胆火,除下焦湿热。
青黛,咸寒,泻肝散郁火,治发斑丹毒。
大青,微苦寒,解心胃热毒。
牵牛,辛热有毒,通下焦郁遏,逐水利大小便。
防己,辛苦寒,利水,泻下焦血分湿热。
葶苈,辛苦大寒,大下气,行膀胱水,肺中水气急者,非此不能除。
甘遂,苦寒有毒,泻经隧水湿,达水气所结处,以攻决为用。
大戟,苦寒有毒,泻脏腑水湿,利大小便。
商陆,苦寒有毒,疏五脏,泻水。与大戟、甘遂同功。
芫花,苦温有毒,去水饮痰癖。
泽漆,辛苦微寒,无毒,利大小肠,治大胀。
常山,辛苦寒有毒,吐痰截疟[16]行水。
蜀漆,功同常山,能散火邪。
藜芦,辛寒至苦有毒,入口即吐,治风痫。
木通,甘淡轻虚,导湿热,通小便,利关节。
泽泻,甘淡微咸,入膀胱,利小便,除湿热。
车前子,甘寒,行水泻热凉血。
灯草,甘淡寒,利水清热,通气止血。
瞿麦,苦寒,利小肠,逐膀胱邪热,治淋。
扁蓄,苦平,利小便,治黄疸热淋。
地肤子,甘苦寒,利小便补阴。
石韦,苦甘微寒,通淋补劳。
海金沙,甘寒淡,渗除小肠膀胱血分湿热,通淋。
茵陈,苦寒,通利湿热,为治黄疸之君药。
香薷,辛温,散皮肤之蒸热,为清暑之主药,又利小便。
青蒿,苦寒,泻热补劳。
附子,辛甘有毒,大热,回阳,补命门火,逐里之寒湿。
乌头,功同附子而稍缓,性轻疏,逐风。
草乌头,辛苦大热,胜湿开顽痰。至毒,不可轻投。
天雄,功同附子,补下焦阳虚,祛风寒湿。
白附子,辛甘有毒,祛风痰,去头面游风。
破故纸,辛苦大温,暖丹田,壮元阳,缩小便。
肉苁蓉,甘酸咸温,补肾命门,益髓滑肠。
巴戟天,甘辛微温,补肾祛风。
胡芦巴,苦温,壮元阳,治疝瘕冷气。
仙茅,辛热有小毒,益阳道,补虚劳。
淫羊藿,辛香甘温,补命门,益精气。
蛇床子,辛苦温,补肾散寒,祛风湿。
兔丝子,甘辛和平,强阴益精,治精寒淋沥。
覆盆子,甘酸微温,补肝肾,明目,缩小便。
蒺藜子,苦温,补肝肾,益精明目。
使君子,甘温,补脾杀虫消积,为小儿要药。
益智子,辛热,补心肾,涩精固气,开郁结,使气宣通,进食摄涎。
砂仁,辛温香窜,和胃醒脾,快气通滞,祛痰消食安胎。
白豆蔻,辛热温,暖脾胃化食,宽膨行气。
肉豆蔻,辛温气香,理脾暖胃消食,涩大肠。
草果,一名草豆蔻,辛热香散,暖胃健脾,破气燥湿,除痰截疟。
香附,性平气香,味辛微苦,主一切气,开郁。
木香,辛苦温,行三焦气,治一切气痛。
藿香,辛甘微温,和中开胃止呕,去恶气,进饮食。
茴香,辛热,补命门,开胃下食,治寒疝。
甘松香,甘温芳香,理诸气,解脾郁。
山柰,辛温,暖中辟恶。
良姜,辛热,暖胃散寒,治胃脘冷痛。
荜茇,辛热,除胃冷,下气消食。
金银花,甘寒,散热解毒,治痈疽诸疮。
蒲公英,甘平,化热毒,消肿核,治乳痈,通淋。
紫花地丁,辛苦寒,治痈疽疔肿,解毒。
鹤虱,苦辛,有小毒,杀虫。
山豆根,苦寒,泻热解毒,治喉疮。
牛旁子,辛平,解热润肺,散疮疡之毒,利咽膈。
山慈姑,甘温辛有小毒,清热散结解毒。
漏卢,咸苦寒,泻热解毒,下乳排脓。
贯众,苦微寒有毒,解邪热之毒。
射干,苦寒有毒,泻火解毒,散血消痰,治咽痛,为要药。
续随子,辛温有毒,行水破血解毒,下恶滞物。
马兰子,甘平,治寒疝,解毒。
蓖麻子,辛甘有毒,通窍拔毒,出有形滞物。
白头翁,苦寒,凉血治热痢。
王瓜,苦寒,泻热利水行血。
王不留行,甘苦平,通血脉,利便下乳。
冬葵子,甘寒淡滑,润燥利窍,通二便。
白鲜皮,苦寒,除湿热,通关节,为诸黄风痹[17]之要药。
萆薢,甘苦性平,祛风湿,固下焦。
土茯苓,甘淡平,除湿热,健脾胃,利小便,治杨梅疮毒[18]。
白敛,苦辛甘寒,除热散结气,治疮肿。
谷精草,辛温,明目退翳。
草决明,苦微寒,泻肝明目。
决明子,甘苦咸平,除风热,明目。
卷柏,生用辛平,破血通经,炙用辛温,止血。
茹,辛寒有小毒,破血,蚀恶肉,排脓血。
菴子,苦辛微寒,行水散血。
天仙藤,苦温,疏气活血消肿。
琐阳,甘温,补阴益精,兴阳润燥养筋。
烟草,辛温有毒,行气辟寒。
预知子,苦寒,补劳泻热。
旱莲草,甘咸,补肾止血,黑发乌髭。
刘寄奴草,苦温,破血通经,止金疮血。
马鞭草,味苦微寒,破血通经杀虫。
青相子,味苦微寒,祛风热,明目,治青盲障翳。
蓼实,辛温,温中明目。
马勃,辛平,清肺解热散血,治喉痹。
木鳖子,苦温微甘有小毒,利大肠,消肿追毒。
[1]白术:逍本注:一名吃力伽。
[2]恶(è饿)血:指瘀血,坏血,因病损而郁积的血。属病理产物,又能进一步导致其他病变。《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有所堕坠,恶血留内。”
[3]翳(yì亿)膜:是指眼内所生遮蔽视线之目障。
[4]旋覆花:逍本注:又名金弗草。
[5]百部根:逍本注:通名。意即日本名和汉名相同。下同。
[6]荠苨:逍本注:沙参一种。
[7]马兜铃:逍本注:一名土青木香。
[8]白前:逍本注:一名石蓝。
[9]白芨:逍本注:一名连芨草。
[10]天南星:逍本注:通名。
[11]瘿:发生于颈前区结喉两侧漫肿或结块性病变的总称。
[12]眩掉:证名,即掉眩,指头摇、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
[13]大小蓟:逍本注:二种。
[14]三七:逍本注:山漆,甘苦微温,散血定痛,治吐衄。
[15]痃癖(xuánpǐ玄僻):病名。脐腹偏侧或胁肋部时有筋脉攻撑急痛的病症。
[16]截疟:治疟疾方法之一。在疟疾发作前的适当时间,使用内服药或针刺等方法,以制止疟疾的发作。
[17]风痹:指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的肢节疼痛或麻木的病症。
[18]杨梅疮毒:即梅毒,因疮的外形似杨梅,故名。本病包括梅毒的各种皮肤病变。
[19]芭蕉根:逍本此下注有“和汉通名”四字,意即日本名和汉名相同。
[20]泻热:逍本此下有“汉人说主治甚粗,凡医之误治亦不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