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注说明
《药性提要》作者丹波元简(1755—1810),字廉夫,号桂山,又名栎窗。日本著名汉医学家,在中日皆负有盛名。师事山本北山、井上金峨等,又得其父元德之庭训,对中医经典著作熟读心传,著有《素问识》《素问记闻》《难经疏证》《伤寒论辑义》《金匮玉函要略辑义》《脉学辑要》《观聚方要补》等著作,颇有学术价值,对中医典籍的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药性提要》不分卷,刊于日本文化四年(1807),原刻本共62页,其中正文54页、附录8页。正文用中文写就,附录用日文著撰《金匮要略辑义》《古方丸散方》《上池秘录》《外科上池秘录》《救急选方》《证治通义》《难经疏证》等28部(篇)丹波氏族所编医书提要。庆元堂刻本与逍遥堂宫商阁刻本均采用阳文,字迹清晰,墨色匀称,边栏完整。对折页,版心单鱼尾,布书名及页数。版式风格与晚明所刻之书基本相同,宋体,字行排列整齐。书牌三行字:中间一行是书名,字体大,右行刻“法眼多纪先生鉴定”,左刻藏版或雕梓者,框线上刻“文化丁卯开雕”。两种刻本字迹类似,疑是同一手书或作者手迹摹写上版。
正文载药473种,分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鱼虫、人等8部。其中草部193味、木部81味、果部31味、谷菜部41味、金石水土部56味、禽兽部25味、鳞介鱼虫部38味、人部8味。每药简述性味、毒性、功用、主治、别名等,简明扼要,有提纲挈领之功。
本次校注具体说明如下:
1.本次校注选用日本文化四年丁卯(1807)庆元堂刻本为底本,日本文化四年丁卯(1807)逍遥堂宫商阁刻本(简称“逍本”)为校本,运用对校结合理校的方法对该书进行校勘,通过对比分析、考证推理,指出和纠正底本中各种字、词、句等方面的不同和错误。
2.重点研究同年代两种刻本的源头及区别。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及满州医科大学图书馆藏书印逍遥堂宫商阁刻本,内容排版与庆元堂刻本相仿,但正文记载药物大都用日文标名,并进行了部分药名、药源解释,药名下,标“通名”“和汉通名”;白术,逍本注“一名吃力伽”;旋覆花,逍本注“一名金弗草”;荠苨,逍本注为“沙参一种”;马兜铃,逍本注“一名土青木香”;白芨,逍本注“一名连芨草”;大小蓟,逍本注应为“二种”;三七,逍本注“山漆”;丁香,逍本注“通名,一名鸡舌香”。以上均在文中进行比照出注。
3.原文不作改动。底本与校本文字不同,若据文义疑底本有误,则出校记存疑;底本与校本文字不同,但二者义皆可通,校本有参考价值者,则在校记中说明互异之处,或提出可参或提示何说义胜。
4.药名用字原则上尊重原著,如兔丝子(现作菟丝子)、牛旁子(现作牛蒡子)、山慈姑(现作山慈菇)、漏卢(现作漏芦)、白敛(现作白蔹)、青相子(现作青葙子)、卮子(现作栀子)、山查(现作山楂)等予以保留。
5.出现的难字、生僻字词,均于首见时进行诠注,重复出现者不再加注。文字注音采用汉语拼音加直音注音,加括号注于被注音词后。
6.凡原书中的繁体字,均改为规范简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