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自然环境与习语的形成
日月星河、风雨雷电、春夏秋冬等自然现象为世界所共有,是各民族语言中所共有的基本词汇,然而其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也被赋予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人文含义。兼之人类或沿河而居,或依山而立,山川河流、陆地海洋等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特定的生态文化,并反映在语言中,形成各具特色的习语。
2.1.1 地理环境与习语
西班牙是一个半岛,周围几乎完全被海涛所包围。它东及东南临地中海,南端隔着直布罗陀海峡与摩洛哥相望,西南是加的斯湾,西部一角濒临大西洋,北为比斯开湾,只有东北部的比利牛斯山使它与欧洲相连。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西班牙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绵长的海岸线、发达的沿海旅游业、渔业以及海洋运输业无不说明海洋在其文化中的重要性,而15世纪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的资助下远航并发现美洲更使西班牙一度成为海上强国。也因此,在西班牙语中积累了不少与海洋、船只、船长、水手等相关的习语。比如西班牙语中常用鱼来比喻人,pez gordo是“大人物,重要人物”;como el pez en el agua是“如鱼得水”;据说鱼的脑容量很小,因此形容一个人不聪明,对什么事情一窍不通,就说他estar pez;形容某人上当了就说他picar el pez。沙丁鱼是西班牙渔民们常吃的一种鱼,据说在过去的西班牙农庄里,常常会发给雇工几条沙丁鱼当晚餐,雇工们用炭火烤鱼,每个人都把火炭往自己那几条沙丁鱼跟前拨,这样拨来拨去,往往就把炭火拨灭了。因此,庄主就取消了以沙丁鱼为晚餐的习惯,却留下了这个习语arrimar el ascua a su sardina,用来表示“为自己打算,乘机牟利”的意思。西班牙航海业发达,“无敌舰队”更是曾经荣耀一时,因此,西班牙语中有很多来源于航海的习语,比如popa是船的尾部,如果有风从尾部吹过来则帆船就能很快地航行,所以就用viento en popa表示“顺利”;proa表示船的头部,de popa a proa就表示“从头至尾,全部”,enmendar la proa表示“修正航向”,ganar la proa a otro buque表示“超过某船”,hacer la misma proa que otro buque表示“两条船同方向航行”。帆船在航行中一般应该顺风而行,逆风而行是很危险的,因此用contra viento y marea表示“不顾风险,不顾一切”。garete表示“漂流”,如果放任船自己漂流就很容易迷路,因此用irse al garete表示“迷路;失败”的意思。古时航海多用帆船,当船在海上遭遇暴风雨时,因风力太大,为了避免危险,船员们就会把船帆都收起来,只剩下光秃秃的桅杆,因此a palo seco就被用来表达“光秃秃毫无装饰”的含义,后来又被引申出“饿肚子”等含义。a todo trapo在航海中指升起所有的船帆,全速前进,后来就被用来指全力以赴地做某件事。
2.1.2 自然现象与习语
日月风云、雷电雨露、春夏秋冬等自然现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构成了各民族语言中所共有的基本词汇,它们的一些基本特征也成为人类所共有的常识,成为各民族习语的构成元素。然而因地域和观察角度的不同,它们在各民族语言里也被赋予了不同的人文含义。比如同样是用已经习惯了的自然现象来比喻“充耳不闻”,西班牙人说“como quien oye lluvia(如同耳边雨声)”,汉语却说“如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风有从北方来的,有从南方来的,还有从其他方向来的。不同的地域常刮的风不一样,风所预兆的天气也各不相同。然而,风看不见摸不着,却给人一种速度很快的感觉,因此在西班牙语和汉语中都用风来形容速度快,汉语有“一阵风似的”,西班牙语有como el viento;如果能把风甩在后面,那速度就更快了,因此就有了dejar atrás los vientos的表达;刮风时逆风而行是很艰难的,于是contra viento y marea被用来表示“不管困难有多大,不顾一切”的意思,顺风而行当然很容易,却容易给人意志不坚定之感,于是irse con el viento que corre就被用来形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viento fresco在气象学上表示“强风(六级风)”,于是让一个人(irse/largarse)con el viento fresco就是很粗暴地让某人“滚蛋”,echar(a alguien)con viento fresco就是把某人“赶走,撵走”;有的风预示着糟糕的天气,于是西班牙人用correr malos vientos来暗示“情况不好,形势不妙”,跟汉语的“风向不好”是一个意思;风向无常,因此西班牙人用moverse(alguien)a todos vientos来比喻一个人“反复无常”或者“立场不坚定,人云亦云”,同汉语的“(墙头草)随风倒”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西班牙语的llevarse el viento是用容易“随风飞走”来形容“容易消逝的东西,不牢靠的东西”,而不是汉语中“随风而去”的含义;同样,汉语的“四面透风”是用来形容家贫,而西班牙语的a los cuatro vientos则是用来形容消息传递得快,被“到处传播,大肆宣扬”;汉语“喝风”或者“喝西北风”是表示穷得什么吃的都没有,而西班牙语的a tomar vientos则表示计划“落空,失败”,或者让人“滚开”的意思,beber los vientos por(algo o alguien)则表示“非常渴望(某物)”或“爱上(某人)”的意思。
雨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不同季节的雨对农作物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西班牙中部卡斯蒂利亚地区位于高原地带,气候干旱少雨,尤其是春天,雨水对于一年的收成尤其重要,Agua de(por)mayo, pan para todo el año(五月的雨,一年的粮),因此就用como el agua de mayo来比喻某个东西“犹如五月的雨一般及时、重要”,同汉语的“春雨贵如油”和“及时雨”含义类似。下雨也并不总是好事,比如汉语里的“屋漏偏逢连夜雨”,西班牙语里的“llover sobre mojado”,虽然比喻的本体并不完全一样,却都表示“祸不单行”的意思。雨有各种各样,有持续时间很短的雷雨,也有连绵不断下很长时间的雨,所以西班牙人用haber llovido mucho来表示“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雨有的时候很突然,没有任何预兆,前一刻还阳光明媚,后一刻已经雨从天降,所以用como llovido(del cielo)来表示某件事“突如其来”或某个物体“从天而降”。
云是天气的指南针,天上挂什么云,就会有什么天气。风、雨、云密切相关,风轻则云淡,风起则云涌,云翻则雨覆,云收则雨散,万里无云显示的是天空晴朗,乌云密布则往往预示着大雨倾盆。汉语中喜欢用风、雨、云形成的种种自然现象形容社会局势,比如“风云变幻、风起云涌、风云突变、翻云覆雨、风云际会、天有不测风云”等等;因为云往往会带来阴天和雨天,所以把云和“愁绪”联系起来,比如“愁云惨淡、拨云见日、云开雾散、云悲海思”等;云随意飘在天上,给人一种悠闲的感觉,所以又把云同“闲散”联系起来,比如“闲云野鹤”;云高高在上,所以用来形容“高大的志向”,比如“风云之志、步月登云、壮志凌云”等。西班牙语中的云则没有如此丰富的含义。在西班牙语中,云在习语中主要有两种比喻含义,一是表示“心不在焉”,比如estar en las nubes, vivir en las nubes;二是比喻“高”。当喻义“高”时,所构成的习语或是用来形容价格,比如estar por las nubes, ponerse/levantarse por las nubes, subir a/hasta las nubes;或是用来形容怒气高涨,比如levantarse(alguien)a las nubes, ponerse por las nubes;或是表示品格高尚,比如remontarse(alguien)a las nubes。
月亮在汉语中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历来文人墨客咏唱的对象。关于月亮的习语非常多,比如“花好月圆、春花秋月、月白风清、镜花水月”等。在西班牙语中关于月亮的习语数量却并不多,estar en la luna喻指“心不在焉”,dejar a la luna de Valencia用“把某人扔到月光下”比喻“使某人失望”,pedir la luna用“要求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来比喻“非分之想”,ladrar a la luna用“对着月亮狂吠”比喻“无损于人的咒骂或发怒”,暗指“白费劲”。
汉语中风花雪月这些自然现象还被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情爱之事,因此和“云雨”“风月”相关的习语往往有两重含义——字面上的自然现象和隐喻的男女之事,“云雨”侧重于隐指男女具体的性行为,而“风月”则泛指男女之间的风流韵事。比如“云散雨收、翻云覆雨、朝云暮雨、拨云撩雨”等。而西班牙语中的云雨、风月则没有这种文化含义。
2.1.3 动物与习语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万物之灵”,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动物是与人类长期共存的伙伴。无论是西语还是汉语中都存在大量关于动物的习语,Juana G.Campos与Ana Barella编撰的《西班牙语谚语 词典》收录了3497条谚语,其中近10%与动物词汇有关,应该说动物的象征意义在西语习语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有时两个民族对同一种动物的看法相同或相近,从而赋予这种动物相同的文化联想意义,而有时由于社会文化和观察视角的不同,这些动物在不同社会中所扮演的功能和角色以及人们对动物的社会观念和情感有所差异,从而使不同的动物具有了不同的文化联想意义。了解西汉文化赋予动物的象征意义的异同对于跨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使我们在理解对方话语时避免因对相关词汇产生不当的联想而造成交际失误,也可以提醒我们在交际中注意相关词语的运用,避免使用会使对方产生偏离我们的交际意图的联想的词汇。
1.文化象征意义相同或相似
动物具有地域性特征,各民族所处地域不同,接触的动物也各有不同。但是也有很多动物为人类所常见,是很多民族都有的,比如家畜里的马牛羊、鸡鸭鹅、猫狗等。也有的动物没有被驯养,但是因为生活的地域很广,但也成为很多民族共有的基本词汇,比如虎、狼、狐狸、豹子等,所以尽管其所指的具体的品种可能有所不同。各民族对这些动物的特性(比如动物自身的外形、生活习性、动作等)认识相同,加之人类思维所具有的共性,因此,中西两种语言中不乏相同动物具有相同或相似象征意义的例子。例如比喻人“灰溜溜地离开”,西、汉两种语言都用动物夹着尾巴这一形象来隐喻,西班牙语ir/salir con el rabo entre piernas,汉语说“夹着尾巴逃跑了”;鹦鹉会学人说话,于是汉语中就有成语“鹦鹉学舌”,西班牙语中也有hablar como un loro;鸡的皮肤疙疙瘩瘩的,于是西班牙语中有piel de gallina,汉语中有“鸡皮疙瘩”;蛇没有脚,是靠肌肉收缩爬行的,因此路线不是直的,于是西班牙语里就用hacer culebra来表示“蜿蜒而行”,汉语里也有成语“斗折蛇行”;狐狸是一种狡猾、诡计多端的动物,在汉西两种语言中都含有“诡诈,狡猾”的内涵,汉语中有“狐朋狗友”“狐假虎威”“露出狐狸尾巴”等,西语中说(alguien)ser astuto como un zorro,意为某人狡猾如狐;驴(burro, asno)在两种语言中都有“愚蠢,固执”之义,汉语中骂人蠢常说“蠢驴”,还有“驴脾气”等习惯用语,西语中则有hacer el burro表示“干蠢事,说蠢话”;汉语中形容女性彪悍说“河东狮吼”,西班牙语中leona也指彪悍的女人;公鸡具有清晨打鸣的特性,西、汉两种语言中都用公鸡打鸣表示“早起”的意思,西班牙语里有习语levantarse con los gallos(鸡啼即起,比喻起得很早),汉语里有“闻鸡起舞”。因为公鸡总是高高地昂着头走路,看起来很骄傲、盛气凌人的样子,所以公鸡在西、汉两种语言里都具有“骄傲”的意思。汉语里面常用“像只骄傲的小公鸡”形容人骄傲,西班牙语中也用engreído como gallo de cortijo比喻一个人“神气活现”的样子。说一个人tener uno mucho gallo 就是说他“傲气十足,不可一世”,还用alzar/levantar el gallo形容待人接物中“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样子,而bajar el gallo则表示“口气软下来,不再盛气凌人”。
2.文化象征意义错位
对于同一种动物,有时因观察和突出的角度不同,不同的民族文化会突出动物不同的特点,或者产生不同的理解,从而引起不同的形象联想,或者同一象征含义用不同的动物形象来表达。在汉、西两种语言中,中国文化中某些动物的象征与西班牙文化中的动物喻义具有显著的 区别。
谈及词汇的文化差异时,“龙”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文化寓意的差别常被提起。龙虽然同时存在于东西方神话传说中,但东方龙和西方龙不仅外形迥异,而且象征意义也完全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在封建帝制中,自秦始皇被称为“祖龙”,汉初汉高祖刘邦时“龙”正式作为皇帝的代称出现后,历代帝王都认为“龙为君像”,龙的形象也成为帝王象征,一些带“龙”字的词汇成为皇帝和皇权的专指词汇。如“真龙天子”“龙颜”“龙子龙孙”等。同时,龙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民族的子孙被誉为“龙的传人”。龙是中国十二生肖中的一个,甚至蛇年出生的人都不称蛇而称小龙,很多人以龙为名,中国建筑、家具、艺术等各方面经常可见龙的形象,等等。在语言中也有大量与龙相关的习语,且多为褒义和赞美之辞,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马精神、乘龙快婿、“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等,无不显示出龙所代表的吉祥意义。在西班牙文化中,龙却被认为是邪恶和暴力的象征。西班牙语皇家语言学院词典(DLE)对龙的解释为:Animal fabuloso al que se atribuye forma de serpiente muy corpulenta, con pies y alas, y de extraña fiereza y voracidad.(意为“凶残贪婪的怪物,狰狞的怪兽,其形似巨大的蛇,身上有鳞和翅膀的”。)西班牙信奉天主教,《圣经》中与上帝为敌被称为“巨龙”的恶魔撒旦广为人知。在西方神话传说中,经常有圣徒和英雄与恶龙搏斗的故事,寓意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由此可见,在汉西两种语言中,龙所指象征意义存在极大的差异。
老鼠喜欢在黑暗中偷偷摸摸地搜集东西,于是汉语里就有很多习语用老鼠这个特性做比喻,强调老鼠“偷偷摸摸”“鬼鬼祟祟”“胆小”等喻义,比如“贼眉鼠眼、贼头鼠脑、鼠窃狗偷、抱头鼠窜、胆小如鼠”等。西班牙语里面ratón de biblioteca或ratón de archivo强调的是老鼠喜欢啃东西这一特性,más pobre que las ratas(una rata)则是用老鼠喜欢偷别人的东西,自己却一无所有来比喻“一贫如洗”。
汉、西两种语言中狗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都表示家养的、有四条腿、可帮人看家护院的一种动物。狗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其忠诚,面对主人的呼唤,狗总是摇着尾巴表现得很热情,甚至给人一种谄媚的感觉。中西文化中都根据狗的这一特点用狗来比喻谄媚奉承的人,汉语中有“哈巴狗”,西语中有perro de aguas。狗面对主人热情,对陌生人却会汪汪大叫,表现得很凶恶,挨打的时候却又会夹起尾巴,低下头下巴触地,口里还发出呜呜的声音似在求饶。因此,中西文化中狗的形象总难好起来,常和卑劣、下贱、胆怯、祈求、毫无骨气、凶恶的形象及坏人、坏事联系在一起,含有强烈的贬义。比如汉语里的“狗汉奸、走狗、狗腿子、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血喷头、狗苟蝇营、狗彘不若、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在西班牙语中,perro有“坏人,卑鄙的人”的喻义,tratar a uno como a un perro(辱骂,虐待),echar los perros a alguien(逼迫,驱赶),dar perro muerto(欺骗,耍弄)则表现出了狗毫无尊严、任由欺凌的样子,a cara de perro(毫不留情地,严厉地),el perro del hortelano, que ni come la berza ni la deja comer(菜园子里的狗,自己不吃菜也不让别人吃;蛮不讲理的人;占着茅坑不拉屎)则强调了狗凶狠霸道的一面。
由于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差异,不同的动物词汇会在汉西文化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即汉语与西班牙语中用不同的动物来表达相似或相同的寓意。汉语中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用来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对应的西语习语就是meterse en la boca de lobo(深入 狼穴)来表示基本相同的意义;汉语中的歇后语“挂羊头卖狗肉”用来形容以次充好,有名无实,西语中用vender gato por liebre(把猫肉当野兔肉出售)来表达相同的含义;汉语中用“像疯狗一样”形容人丧失理智,西语中相应的表达为como una cabra;同样表示“倔强”,汉语中用“犟得像头牛”作喻,西语中相应的表达为como un mulo或como un mula;同样表示人吃苦耐劳,汉语用“老黄牛”或“俯首甘为孺子牛”,西班牙语则说trabajar como un burro,或说一个人像burro de carga;汉语中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西语中则用猫Gato escaldado del agua fría huye.(被开水烫过的猫,见到冷水也会逃。)或者羊来替代Cabra coja no tenga siesta(破了脚的山羊哪有午睡时光)。汉语说“一山不容二虎”,西班牙语说no cantar bien dos gallos en un gallinero(两只公鸡不能在同一个窝里打鸣)。
3.文化象征意义缺省
一种情况是有些动物词汇在西语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汉语中却不存在对应的象征意义。如西语的toro,除了与中文中的公牛“强壮有力”的意义还有关联之外,基本不会引起中国人的其他本土文化联想。但toro因西班牙“斗牛”文化成为频率颇高的习语用词,比如pelean los toros, y mal para las ramas(斗牛打架,树枝遭殃。类似于汉语中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ver los toros desde la barrera(隔岸观火),toro corrido(老手,有经验的人),echarle el toro a uno(严厉指责)等。同样的情况还有cigüeña(白鹳),西班牙人将白鹳视为快乐的使者,好天气的预兆。这种鸟喜欢在教堂钟楼上筑巢,因为对它们来说这是个很安全的地方。由于人们对鸟巢的喜欢及对家庭的眷顾,便把白鹳视为妊娠的象征,所以在西班牙esperar la cigüeña指“身怀六甲”。
另一种情况是某些动物在汉语中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西班牙语中却没有相应的象征意义。比如仙鹤(grulla),又名丹顶鹤,是生活在亚洲东部的一种鸟类,现存的丹顶鹤主要分布在中国。由于其优美的行走与飞行动作,再加上优雅的体型而使其受到汉民族的钟爱。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中被誉为“仙鹤”,成为高雅的象征,在诗词和中国画中,常被文学家、艺术家作为主题而称颂。早在《诗经·小雅·鹤鸣》中就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美妙诗句,“煮鹤焚琴”更是被认为亵渎高雅的行为。鹤之所以被中国文化视为珍禽灵鸟,还在于其长寿。汉代《淮南子·说林》就有了“鹤寿千年”的说法,《相鹤经》也称其“寿不可量”,因此,它和乌龟一起成为长寿的象征。“龟年鹤寿、龟鹤延年、龟鹤齐龄”等被用来形容长寿。但是鹤在西班牙并不为人所熟知,所以它在西语文化中没有特殊的文化含义,只有指称作用。
鸳鸯(pato mandarín)在汉文化中象征着美满的爱情,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西语将鸳鸯译为pato mandarín,实际是一种动物种类的译名,mandarín一词表明鸳鸯是中国或东方特有的物种。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鸳鸯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永恒爱情的象征,是一夫一妻、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表率。唐朝李白有“七十紫鸳鸯,双双戏亭幽”,杜甫有“合婚尚知时,鸳鸯不独宿”等有关鸳鸯生活的生动描写。在汉语中有关鸳鸯的特点还体现在其极强的构词能力,现代汉语中,有许多表达成双含义的词汇都用鸳鸯来构成。如:鸳鸯火锅、鸳鸯浴、鸳鸯枕等,在习语中鸳鸯作为爱情的象征也时有体现,比如鸳鸯戏水、棒打鸳鸯、乱点鸳鸯谱、只羡鸳鸯不羡仙等。在西班牙语里,pato mandarín没有任何文化含义。
2.1.4 植物与习语
和动物一样,植物也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植物对人类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很多植物是人类食物的来源;另一方面,植物点缀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愉悦的心情,尤其是花卉,千姿百态的形态和缤纷的色彩受到了世界各族人民的喜爱。人们用植物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情,从而使很多植物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植物都具有区域性,同时因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同,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民族亦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比如世界各国中有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国花,而它们之所以被当作国花,不仅仅是因为自然因素,更涉及诸如宗教习俗、历史文化、民族审美心理等各方面原因。
中华民族特别喜欢把花草树木的自然习性同人的某些精神品质联系起来,以花喻美女,以竹喻君子,并在语言中形成诸多成语。这种联想意义一方面固然是从植物的本性出发,比如冬梅傲雪、不畏凌寒,但另一方面历史传说和文人创作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种联想意义的传播。汉语中梅兰竹菊“四君子”、柳树、桃花、杏花、莲花、青松等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这些文化内涵在西班牙语中都是不存在的。
1.文化象征意义相同
在中西文化不断交融的过程中,包括西班牙语在内的西方语言中一些花木的喻义为汉语所接受和认同。橄榄枝(rama de olivo)是油橄榄的树枝,圣经故事中曾用它作为大地复苏的标志,后来西方国家把它用作和平象征。《圣经·创世记》记述:“此事发生在2月17日。这一天,巨大的深渊之源全部冲决,天窗大开,大雨40天40夜浇注到大地上。”诺亚和他的妻子乘坐方舟,在大洪水中漂流了40天以后,搁浅在高山上。为了探知大洪水是否退去,诺亚连续放了三次鸽子,等第三次鸽子衔回橄榄枝后,说明洪水已经退去。现代汉语中也有“伸出橄榄枝”的说法,代表寻求和平与和解。
在西方众多的节日里,青年男女在2月14日情人节最浪漫的礼物要数玫瑰花。如今中国年轻人也模仿西方人过情人节,并向恋人或爱人赠送玫瑰花,所以玫瑰在汉语中也成了爱情的象征,但这完全是文化渗透和交流带来的结果。
2.文化象征意义错位
由于观察的角度和侧重点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一样,东西方国家对同样的植物联想到的特性和所引起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从而引起对花木的文化象征意义的错位。这种情况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的象征意义不同。比如松树是中国和西班牙都很常见的一种树木。松树枝干挺直,在西汉两种语言中都被用来形容男子修长挺拔的身姿,汉语中常说年轻人“像小松树一样挺拔”,西班牙语里用ser(alguien)(como)un pino de oro来形容一个人“仪表堂堂,英姿飒爽”的样子。但是在汉语中,除了关注松树挺拔的树形之外,还用松树在冬天还不畏严寒、依然枝叶葱葱的自然特性来比喻人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高洁品质,无论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还是陈毅将军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都表达出中国人对松树的欣赏与喜爱。但是,松树在西班牙却并没有类似的文化象征意义。
苹果的表皮红彤彤的,给人一种健康润泽的感觉,因此在中西两国都具有“健康”的文化联想意义,不同的是中国人用苹果红色的外表形容一个人健康的脸色:“小姑娘的脸红扑扑的像个大苹果”,而西班牙人则用苹果形容人身体健康(estar)sano como una manzana(像苹果一样健康)。另外,“苹”在汉语里谐音“平”,因此苹果又被当作是“平安果”,寓意“平平安安”,节日时常常被当作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表达祝福对方平平安安的寓意,而苹果在西班牙语文化中并没有这一含义。
梨子汁水饱满,甘甜解燥,是一种在中西两国都很受人欢迎的水果。但是在汉语中,因为“梨”谐音“离”,“分梨”谐音“分离”,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喜聚不喜散”,因此中国人不喜欢和别人尤其是亲朋好友分梨子吃,有些老人家尤其忌讳分梨。但是在西班牙语里,“分梨partir peras con(alguien)”却是一种表达友好的方式,partir peras con(alguien)在口语中被用来表达对某人“亲切相待”的意思,而当一个人不愿意同另一个人“分梨”的时候,则表示他想和对方断交,即no partir peras con alguien(不和某人分梨)表达的是“分道扬镳”的意思。
第二类是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植物来表达同一种象征意义。比如同样表示某件事情很棘手,中国人说这是“烫手的山芋”,西班牙人却用土豆作喻,说patata caliente(烫手的土豆)。以古希腊文明为起源的包括西班牙在内的欧美国家,喜欢用月桂枝编成花环,最初戴在奥林匹克等体育运动获胜的勇士头上,后来桂冠就逐渐成为荣誉和成功的象征。西语中的习语如“ganar uno sus laureles”表示赢得荣誉,而“dormirse uno en sus laureles”则比喻躺在过去的荣誉中睡大觉。而在中国文化中,这一象征意义被用名称相近但其实分属不同科的植物“桂树”来表达,如“蟾宫折桂”被用来比喻科举考试中的状元。
3.文化象征意义缺省
花木的文化象征意义缺省是指在一种文化中某种花木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没有任何文化象征含义。如在中国松、竹、梅、兰、荷花、菊花和牡丹等的象征意义最为丰富。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象征顽强和高洁。梅、兰、竹、菊因高洁的品质而被称为“四君子”。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清廉正直、超尘脱俗。花中魁首牡丹国色天香,是富贵荣华的象征。中国人对这些花木有着一种特别微妙的褒扬和情感气氛,而西班牙人对此却难以领略。西班牙人所重视的是granada(石榴花)、rosa(玫瑰)、lirio(百合)、tulipán(郁金香)、violeta(紫罗兰)、roble(栎树)、palma(棕榈)、olivo(橄榄树)等。在西班牙语中,这些花木具有特定的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文化色彩最浓。比如栎树(roble)象征勇敢顽强,也比喻“强壮的人”。palma象征着胜利与光荣,比如ganar la palma, llevar en palmas a uno(非常敬重),llevarse la palma(居首位,受赞赏)。由于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制约,栎树和棕榈等西班牙人珍爱的花木在中国分布不广泛,所以汉文化没有赋予他们特别的文化含义。
芦笋是西班牙人餐桌上很常见的一种蔬菜,常常被用来煎着吃,因此西班牙人就用mandar/enviar a freir espárragos(让某人去煎芦笋)表达“赶走某人”的意思,对某个人说“你快去煎芦笋吧!”就是“你快滚吧!”的意思。另外,芦笋又细又长,如果空旷的野地里只长了一棵芦笋就给人一种孤零零的感觉,所以西班牙语里就用solo como el espárrago en el yermo(像荒野里的芦笋一样孤单)来形容一个人举目无亲、孤苦伶仃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