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区人口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小结

第一,纵观东北三省和全国人口出生率的变化,东北三省的人口出生率始终都是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东北各省的人口出生率变化特征相似度较高,对比三省的人口出生率,黑龙江整体最高、辽宁省整体最低。2011年,东北三省人口出生率分别为全国第1、第2、第4低;2012~2014年,东北三省人口出生率均为全国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前3名;2015年,东北三省人口出生率则分别排在第2位、第3位和第4位。总而言之,近年来东北地区整体上的人口出生率在全国各地区人口出生率中始终处于最低的水平。

第二,200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最高的地区是贵州省,东北各省的总和生育率均不及贵州省总和生育率的1/2,在我国31个地区从低到高的排名中分列第3位、第5位、第8位。201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最高的地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各省的总和生育率依然不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总和生育率的1/2,在我国31个地区总和生育率升序排序中分列第2位、第4位、第5位。参照国际划分标准,东北三省的总和生育率长期以来均低于1,属于极低生育率,而且东北三省的低生育率水平在全国各省中属于最低的位次,仅比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的总和生育率水平略高。连续多年的极低生育率,加之东北经济增速放缓、人口对外净流出,区域内已经呈现连续几年的人口负增长状态。

第三,中国东北地区是低生育率国家中生育率最低的极低生育率地区,这种极低生育率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影响力较大的原因主要包括:东北地区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和“共和国长子”,区域内国有经济所占比例过重,工业化早、程度高,计划经济比重大,计划生育推行力度大;城市化发展通过多方面直接或者间接对生育率起到抑制作用,东北地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对区域内的生育率起到了很大的抑制作用;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生育成本不仅包括经济成本,还包括时间成本、社交成本甚至是政治成本等,随着生育成本节节攀升,经济不发达的东北地区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受到了抑制;东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聚居区,各种文化的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区域内以多元性、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为特征的移民文化,区域内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力低,有效降低了生育意愿;育龄夫妇的受教育水平,尤其是育龄妇女受教育水平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显著,东北地区育龄夫妇受教育水平较高也降低了生育意愿;东北地区由于人口迁移流动比较活跃,无论是对外迁出还是对内迁入,人口迁移流动本身均对这部分人口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产生了客观的抑制作用。

第四,东北地区极低生育率的影响重要而深远,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最主要和明显的影响包括: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区域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地区内低生育水平的最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低自然增长率,近年来东北三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全国最低的,且在2016年全部降为负数;东北地区超低生育率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人口结构迅速老化,即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则越来越小;区域内低出生率导致的少年儿童人口减少,必然导致学校数量的减少,部分学龄儿童不得不加大就学半径,从而又降低了区域内学龄儿童入学率;随着生育率水平的下降,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结构的变化带来了代际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导致家庭抗风险能力降低、家庭养老能力降低;伴随着区域内生育率迅速而持续的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持续偏高已经成为严重的人口安全问题,而进一步导致的婚姻挤压现象则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主要后果之一。


[1] 查瑞传.必须正确理解和运用总和生育率指标[J].人口与经济,1983(5).

[2] 定义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的统计指标解释。

[3] 数据来源为各地区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 高文力,梁颖.试论时期总和生育率、终身生育率与政策生育率的关系[J].人口学刊,2012(1).

[5] 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率与被忽略的人口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0(6).

[6] 张青.总和生育率的测算及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6(4).

[7] 杨菊华,陈卫.中国离极低生育率还有多远?[J].人口研究,2008(3).

[8] 刘传辉,何兴邦.体制内身份、生育选择和全面二孩政策优化——来自中国的证据[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9] 吴志能,冯家斌.基于主观生育率决定模型看城市化对生育率的影响[J].时代经贸,2007(10).

[10] 尹文耀,于秀媛.论城市化与边际妇女总和生育率[J].人口学刊,1990(4).

[11] 景跃军.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

[12] 李辉.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的特殊性分析[J].人口学刊,2008(2).

[13] 邴正.振兴东北与振兴东北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2004(5).

[14] 范立君.近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860-1931)[D].浙江大学,2005.

[15] 王军,王广州.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估计[J].中国人口科学,2013(4).

[16] 郭志刚.流动人口对当前生育水平的影响[J].人口研究,2010(1).

[17] 廖静如.城市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3(6).

[18] 郭志刚.流动人口对当前生育水平的影响[J].人口研究,2010(1).

[19] 廖静如.城市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3(6).

[20] 陈友华,徐燕南.持续超低生育率的社会经济后果——以苏州为例[J].学海,2005(6).

[21] 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相关人口研究问题[J].学海,2010(1).

[22] 李建新.低生育率的社会学后果研究[J].社会科学,2001(2).

[23] 郭志刚,邓国胜.婚姻市场理论研究——兼论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婚姻市场[J].中国人口科学,1995(3).

[24] 潘金洪.出生性别比失调对中国未来男性婚姻挤压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7(2).

[25] 李雨潼.基于出生队列的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特征分析[J].人口学刊,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