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肖照
上海老话称照片为“肖照”。肖照,其实这个词语十分贴切,而且很文艺,很雅。
上海大约是全中国最注重拍肖照的一个城市。
19世纪50年代,中国还在咸丰年间,上海已开设出全国首家照相馆“公泰”,经营者罗元是个广东人,曾为清道台吴健彰的会计司。那时拍照片收费昂贵,直到20世纪20年代,一张全身小照片要收大洋一两块,当时一担米不过卖三块大洋。故而现今拿得出20年代照片的上海人家,多为旧时望族、富有人家之后。
照片刚在上海问世时还不兴拍风景或静物,多为人的肖像。照片是人的肖像的克隆,故而上海话称为肖照实在十分贴切。
直至清末,上海地区的照相业已十分发达,故而后人公认,中国的照相业是从上海开始的。1905年出版的《绘图游历上海杂记》也曾记载:“照相之法,出自西人,传于上海……”
查考上海近代史,我们可以发现,但凡中华第一的西方现代文明,永远是在上海萌芽破土,也唯有上海的水土才适合这些西方新玩意的生长。
不过上海的市井百姓,在摄影术刚刚传入时,将其视为摄人精血的邪门歪道。传说早年的上海人唯有在每年年关上城隍庙烧香时,才去照相馆让镁光灯对自己闪一闪,然后照片也不拿就走人,为的是将一年的晦气摄去,喜洋洋地迎接新年。难怪相传上海首家照相馆就开在老城隍庙,似是有理可据的。
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照相业已逐渐兴隆,去照相馆留个影,一般中上等上海人家都视之为十分隆重的事,不再有迷信的顾忌。
为招揽生意,上海的照相馆竞相为名伶名妓照相,再将其出售,有点如今日的明星闪卡,以迎合小市民娱乐观赏的心态,所以上海早期的照相馆大都集中在三马路(今汉口路)、四马路(今福州路)上。
1884年《点石斋画报》第三期,刊登一幅题为“我见犹怜”的图,画中两个太太,一位坐着,一位站着,中间隔着一张西洋式圆桌,桌上放着一盆花卉,背后是画着堂吉诃德式风车的西洋风景屏风。由此可推测,在19世纪80年代,上海人拍肖照已相对普及,连深闺中的淑女贵妇也会出来拍肖照,可见上海文明开放之先。
直到20世纪30年代,拍肖照在上海人生活中,仍属一件大事,绝不像现今这样,照相机里永远装着胶卷,随意揿几张无所谓。
上海人第一张郑重其事的照片,当为满月照,然后是百日照、周岁照、入学报名照、大学毕业照、结婚照、与第一个孩子的合影照……从前上海人,四十岁一过,好像戏已唱完,连拍照片的兴头也疏懒了。于是,只有逢四十、五十、六十等大生日,才想到拍张肖照留影。反正年纪一大,拍单个肖照越来越少,横看竖看都看不入眼,越看越触气(讨厌)——心一横,不拍了!而合家欢,倒很喜欢拍,子子女女一大堆,自己当中一坐,手里再抱一个,心里自然很有几分喜气,很有种成就感。
上海旧时照相馆,合家欢照都是其主打项目之一。当时家庭照相机不普及,拍合家欢就非得去照相馆不可,如此全家兴师动众打扮好拥向照相馆,也可算是家庭一桩盛事,特别对小家小户人家。但凡拍合家欢,必也有个主题:为纪念某个特别日子,或者某个长者大寿,某个有出息的小辈毕业或结婚……上海人家想到要拍张合家欢,必是相对家道顺利,财旺丁兴,否则,是没有那份心思拍合家欢的。
上海老人家都喜欢拍合家欢,镁光灯一闪,那份祥和兴隆的气氛,就给永远固定下来。闲时看看这幅合家欢,会切切实实感到拥有的安慰和幸福。难怪电影《家》中,高老太爷病危之时,导演特地处理这样一个镜头:高老太爷要觉新摘下墙上那张合家欢,老泪纵横地抚摸着它,因为那是已逝去的高家流金岁月的象征!
上海老式人家的合家欢肖照十分有意思,特别是那些四代同堂的照片:坐当中的男家长们必是瓜皮小帽、长袍马褂,还有绣花裙袄的女家长;风华正茂的中年一代西装革履,女眷则是旗袍、绣花鞋;花样年华的第三代梳着飞机头,穿花花绿绿的夏威夷衬衫和时尚的布拉吉、高跟皮鞋;第四代给搂在长袍马褂怀中,是一身城中最新款的童装……因为拍合家欢,各人都将自己心目中最中意的时尚装束穿出来,于是,等于汇合了各个时期的衣着时尚和审美,老照片的价值就此体现出来。所以讲,几代同堂的合家欢,同时也是一份真实的城市人文历史档案。
老上海人拍照片有许多忌讳。首先,据说拍四世同堂的合家欢时,必得缺个把人,或者因为“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的警诫,也或者是上海人一种策略性的自圆其说:旧时因交通不便,而三代四代大家庭往往人口庞杂,各分东西,要一人不缺赶这合家欢镜框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为消弭这种心理遗憾,就有了这不成文的说法。
肖照的问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上海人的生活。其中一大革新是以肖照代替原本制作耗时耗力的先人肖像。
肖照未在上海人生活中流传开来之前,上海人的先人遗像都是请绘画工匠画的、千人一面的象征式肖像,称为“真”。
真的画工很细致、很讲究,上面的先人都给画得很气派、很雍容,男女都穿着朝服,挂着朝珠,男的戴着翎毛、官帽——反正人都不在,死了,不会有人去外查内调他们的先人是否真的做过官,做的是几品官!
中国人讲究家世,真的画匠们在这里极力满足客户的需要,大方地给真中先人封上各种爵位的官阶。于是每逢过年、冬至、清明等大节,两张甚或更多的真就唰唰给挂了出来,接受后代的祭拜。
肖照进入上海人生活中,先人的肖照代替了昂贵的真,科学便捷且形象化,先人音容历历在目,远要胜过那空洞的、凭空想象的真。
先人们或长袍马褂,或西装革履,更有全身戎装,佩着勋章,有的肖照面上还有名人的题词,这下,官阶、社会地位可是货真价实、不容置疑的。可惜这样的先人遗照大多在“文革”中被销毁了,实在可惜!能够保留下来的,在今天真可谓十分珍贵。因为当时的此景此情此人,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现、不可追回的,只有肖照才能将其记录下来。
文明的进程总要付出代价。肖照的普及大大冲击了手工肖像绘画工艺,特别是画真的工艺,大约早已后继无人。传说在20世纪30年代,已有外国人在上海高价收购各种真,上海人讲究实惠,纷纷冒着“大逆不道”之名,将老祖宗像卖出去,换取时髦的西洋玩意,如落地无线电、留声机、电冰箱之类……当然也有那等传统守节的上海人家仍旧保留着老祖宗的肖像,想来也逃不过“文革”的厄运。相信现今上海人家中还保留有真的可谓微乎其微。据言苏富比拍卖行对真的卖价,叫得很高。在香港,一对清代的真,一度可换高档区域一套中型住宅!
今天在上海旧区许多老上海人家中,朝南正面墙上仍必有一两张眉目表情严肃的放大的黑白肖照,逝去的先人仍日日夜夜与小辈生活在一起,督促着后人要荣祖振庭……上海人再海派再洋派,老祖宗前总归不敢失礼,时日久了,墙壁上留下深深的镜框的印痕,那一度灿烂喧闹过的生命,就浓缩在那两帧泛黄的黑白方寸之间,默默提点着后人,我们是从哪里来,我们曾经为这个城市做过些什么……上海人没有故土家园可以缅怀,因为上海本身是个移民城市,我们的根,原来就系在石库门弄堂里这两张黑白先人遗像的方寸之间!
现今新生代年轻人早已不耐烦这些表情呆滞的黑白照片,他们也根本叫不出那些肖照中的人的名字,他们之间积淀了太多的时光的尘埃,一如那高悬着的两张镜框面上蒙的那层灰尘。
老房子要拆了,那全新的现代化的装修与这黑白泛黄的照片如此不相称。正好现有人专门做这收购,收购这些泛黄的、印有凹凸的照相馆名字(这些照相馆十有八九现今也不存在了)的照片。据说早几年已有东洋人、西洋人开始收集老上海人肖照,包括那现今新生代人眼中老土又不堪入目的黑白先人遗像,所以上海滩开始有了收购老照片的生意——当然限于1949年前民国时代的,越老土越好,瓜皮小帽拖长辫子的更佳!
上海有句名谚:“人老珠黄不值钱。”唯独那给摄入镜头的肖像,其价值原来也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升值。被摄入的人的肉体早已化为灰烬直上青天,但他们留下的肖像,成为一个时代的神韵,就像那一颗颗散落各处的珍珠——然后有一天,给一个有心人耐心地一颗颗捡起串起来,称之为历史留影。遗憾的是这方面西洋人、东洋人似永远比我们早一个节拍!
当然,现今的黑白先人遗像能否如百多年前的真一样可升达一层楼的价位谁也不可知,但其真正的价值还在,他们是今天上海人的根的所在!
对根的意识的珍惜和重视,好像东洋人、西洋人都要比中国人强烈,包括已远渡重洋的华人后裔。他们的客厅壁炉架上、银器橱内,很艺术化地摆放着自己先人的肖照,那鹅蛋形的、长方形的、圆形的沉甸甸的喷银相架,错落有致地排列出一股浑厚的、我们称之为历史的气息。
“这是我的曾外祖父,他来自西班牙马德里,1892年来到纽约,这是他在移民局照的……”
“这是我的曾祖父的外婆,她是俄国女伯爵……”
“这是我的太祖父,第一代美国华人,当年从台山卖猪仔到加拿大修铁路;这是我的祖父,第二代华人,‘二战’时参加过冲绳岛战役,这是他在冲绳登陆胜利后照的……”
我们常常笑话美国人只有两百年历史,英国人保守,但走进他们国民的客厅,我们会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感。今天,在我们装修现代的三房二厅里,我们能向外国人介绍什么?除了最新式的宜家家具、一两件旧货店里淘来的真伪暧昧的瓷器!关于你的家族,你对自己根的认识,有些什么可以值得自豪的,可以推介给外国朋友?我们的城市要与国际接轨,我们的人文生活也要与国际同步,然而我们在对自己的根的重视和觉悟上,这个空白似已成一个很难弥合的遗憾!
中国古语“瞻前顾后”,我们需要向前看,但也不能一味否认和丢弃过去。上海人家的先人留下的肖照,是构造城市历史与未来桥梁的一块块重要砖石。
他们也许不是名垂青史的城市精英或英雄,但正如今年上海艺博会上那位外国人以“黄土地”之题展出的那二十万只黄土小泥人:单个看,只是一个个茫然空洞、制造粗糙的仿人形泥巴团,但当二十万只浩浩荡荡的小泥人集中在一起,密密麻麻地组成一片扎扎实实的广漠的土黄,虽无血肉,却富有神采,那二十多万对看似空洞茫然的双目内霎时炯炯地焕发着生命的华彩,在沉默之中汇成激浪,从五千年中华文明长河的上游奔腾而来,那样令人震撼、发人深思!
只有上了一点年纪,才懂得从美艳的明星照前回过头来欣赏黑白泛黄的老肖照,每一张照片经过时间的提炼和万劫的洗礼,照片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小人物,如大马路上一个黄包车夫甚至四马路的风尘女子,他们凄苦的人生、尘埃般不被人注意的生命,却在不经意的镁光灯一闪中,在光影中得到了永生!
笔者手头陆续收集有近千张老上海人的肖照,都是来自海外亲友五十多年甚至七十年前随身带出去的照相本。闲时,我很喜欢与他们进行超时空的对话。他们用隔世的目光从肖照中冷静地打量着我,因为已卸妆下台了,那消失的、永不会重演的戏文从此音尘两绝,但是,我还是能从他们肖照中,找到几抹未揩净的油彩……
肖照之外已历经几遍桑田沧海,唯影中人,仍以一抹超然的微笑看待人世间花开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