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平台入村实现治理落地
为克服困扰巴东农村干部和群众的三大难题,“农民办事不出村”应运而生。小技术带来山区农村大变革,关键在于信息技术能够真正在偏远的山区农村发挥其巨大的作用。技术平台进村,给村里带来了直接的变化,表现在:一是做实村便民服务室的功能,并成为村民与村干部交流的新平台新渠道;二是整合和优化了村委会的职能,将村级公共服务整合并融合进服务系统,提高服务效率;三是引入了商务服务,极大方便了山区农民的日常生活,深受农户的欢迎,也给合作企业打开了市场,实现了三方共赢。
(二)网络连通,便民服务室得以充实
巴东县把“农民办事不出村”便民服务系统延伸到最基层,延伸到村里,为村委会提供了标准的办公地点,使农村干部服务群众有了新的阵地。
一是新建标准的服务室。巴东县在推行“农民办事不出村”项目过程中,借项目推进的契机整合了村委会和便民服务室的建设。全县491个村,原有部分村庄未能建起标准的便民服务室,村委会的办公条件也较差。县委县政府借“农民办事不出村”项目的推进,加大对基础设施的一次性投入,先后投入了1600万元专门针对改善农村便民服务室,首批新建了120个标准的村便民服务室。便民服务室按照统一的标准修建,配置了办公电脑,扫描打印机和摄像等业务需要的设备,同时充分考虑到群众的需求,明确将行政审批的事项做细致的分类并张贴出来,方便群众了解业务办理。另外,在有条件的村庄,便民服务室还承担了农村文化站的功能,其音响设备和网络设备为开展农村娱乐生活提供了较大的便利,村民渐渐开始把便民服务室当作村里的活动聚居地。
二是开拓服务群众的新阵地。农村便民服务室的修建和完善,开拓了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新阵地。首先,使得以往受够了山路崎岖、路途劳顿的村干部能够安心和轻松地工作,坐在便民服务室里为群众办事,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同时,村民平时在办理相关业务时,不用再把时间花在寻求村干部上,只需到村便民服务室,找到业务专员,业务专员就能够与群众协调业务办理的相关事情,能够做村民和村干部之间的信息传递员,为群众省事不少。此外,便民服务室成为村民和村干部交流的主要场所,改变了以往随时随地随意办公的方式,使基层干部接受了这种标准化的办公模式,有助于提升基层治理的绩效,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正如茶店子镇洞坪村业务受理员高燕称:“现在村里人都爱到便民服务室来坐坐,有事没事过来看看,这里热闹起来了,办事情也方便。”
三是便民服务室保障了服务民众的质量。“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便民服务系统经历了长时间的运行和调试,不断地优化和完善。2013年2月,在前期的设计和规划成型后,电子政务专家汪玉凯教授及其团队在巴东县野三关镇现场进行操作办公,检验系统的可操作性。汪玉凯教授团队亲自在现场办公,农民向工作团队提出要求办理的业务,工作人员按照工作标准受理业务并审核材料,并将材料上传到审批的部门,实际操作整个业务办理的流程。试行效果良好。“该项目标志着巴东县在武陵山区率先实现农民办事不出村,具有重要示范效应,适合在全国中西部地区农村推广。”5月13日,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代表鉴定专家组宣布,该“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项目已达到结项标准。现场操作3个月后,即2013年5月,第一批“农民办事不出村”系统在全县120个村正式运行。当年,巴东县已经完成了125个村的“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项目建设。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说,将按照“试点先行、全面推开、三年为期、整体覆盖”的思路强力推进,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县491个村全覆盖。
(二)整合资源,凸显平台服务功能
“农民办事不出村”便民服务系统进入巴东山区农村,给在基层工作的村干部带来了最直接的影响。这是对村干部原有工作方式的直接改变,县委县政府借用系统平台,整合了原有的村两委班子,改变了过去的村干部队伍班子缺乏团结力。整合优化后的村两委班子分工明确,职责明晰,提高了村委会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一是村干部定期坐班制度。“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便民服务系统,充分针对农民的需求特点而设定工作制度。农民在办理各项业务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与村委会进行商讨和协商,以及需要村委会干部盖章签字。同时,“农民办事不出村”虽将行政审批的受理权下放至村便民服务室,但在实际的业务办理中,村干部必须按照权责标准处理相关业务,涉及到盖章和签字的业务,必须由村委会同意和批准。但由于村委会干部往往属于兼职工作,工作时间和地点较为随意,甚至多数情况下通过打电话就做了某些决定,容易产生不必要的纠纷。所以,在推行“农民办事不出村”项目时,项目领导考虑设定村干部周一、周四定期值班的规章制度。需要村委会授权的业务,必须由村委会相关负责人在周四现场审核材料,现场签字盖章,责任到人,集中办事,为业务的办理提高效率。
二是平台有效承接了村委会的服务功能。巴东县借“农民办事不出村”项目,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将行政审批的受理权下放至村便民服务室,共计21大类86项审批项目。“农民办事不出村”项目将农村所涉及的公共服务,包括行政审批上的服务和商务服务等业务集中起来,而且委托给村便民服务室,使得村委会不再为村内的公共服务、行政审批业务所累,能够突出村委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带头作用,有效减小了村委会的工作负担。所以,平台有效承接了以往村委会的公共服务供给职能,对于保证公共服务质量,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溪丘湾乡石碾村党支部书记邓光林称:“我们只需周一、周四来办事,效率提高了,可以专心做其他事情,为群众办事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烦心了。”
(三)扩展市场,商业服务得以入驻
巴东县在推行“农民办事不出村”项目之前,充分考虑到了山区农村、农民的需求,尤其注重山区农民对于日常外出办事的艰难。平台将商务服务与行政审批服务融合进“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系统,通过联合邮政储蓄、商业银行、电信部门、农资部门在村内设置便民服务点的形式,实现了养老保险领取、电费代缴、话费充缴、农资购置等多项便民服务,真正实现了“补贴村里领、农资村里订、费用村里交”。
首先,引入电信和电网等商务服务进村。如何引入电信企业,将网络拓展至山区农村,巴东县委县政府充分动员了相关电信公司加入“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系统,向电信公司阐明该项目的优势和未来前景,并承诺专项经营农村网络业务,并通过财政补贴来鼓励电信公司将基础网络扩展至农村。同时,电网企业借助平台的优势开展业务,企业只需将代缴收费的业务委托给村业务员,业务员通过代收电费,并通过系统及时反馈信息和完结核对账目。这种方式缩短了以往派片区专员到农户家上门收缴电费的时间,极大方便了电网公司的业务开展,也给山区群众提供了便利。
其次,成为落实惠农政策的端口。通过增加低保款、养老金代取业务。商务服务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即是方便农户取低保、养老金等款项。在项目推行之前,住在山区农村的农户取养老金和低保十分不便,往往取55元的低保花费一半甚至是超过55元的路费,使得农民感叹国家政策是好的,但在实际中还是存在问题。便民服务系统融入了代缴和取款项目,极大方便了村民取款,村民只需在村里的信息系统上查明相关款项的余额,然后转账给村业务员,村业务员即可将预留的现金交给村民。不仅节约了村民外出取钱的时间和开销,同时也减小了农村老人外出取钱上当受骗的可能性。这种不出村既能安全方便的取款,深受村民的喜爱和称赞,村民直夸“这件事办得太好了”。
最后,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邮件寄送服务。巴东县是劳动力输出大县,很多年轻人常年外出打工,甚至有很多全家外出在打工地点定居。由于相关的业务办理受到户籍条件的限制,使得外出农民工回乡办理相关业务审批手续十分烦琐。不仅耽误了务工,还花费了大笔开销,却不能及时解决事情。而“农民办事不出村”便民系统不仅开通了远程业务办理系统,还承担了相关文档的寄送和收件功能。远在千里之外的农民工需要办理业务,只需按照要求将相关证件和表格在网上填写好,然后发送给村业务员,业务员按照步骤传输至审批部门,然后在3个工作日内即可拿到纸质的审批档案。村业务员将纸质档案通过快递寄发给外出打工的农户,即可完成以往难以想象的业务办理工作。这种业务办理方式对于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来说,具有实效作用,极大方便了外出务工人员的业务办理,为其解忧。正如有的村民所言:“现在这个‘农民办事不出村’,也可以说是‘农民办事不回村’。”
总之,巴东在基层农村的实践,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农民受益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新模式,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常态化,农村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成型。巴东信息化平台的搭建,整合了行政审批服务、商务服务,同时为村级便民服务提供了阵地,通过一年多的运行和调试,效果显著。这样一套操作简单、流程清晰、省事省力的服务系统,借助平台能够有效发挥其作用,具有长久有效可持续的特点。所以,巴东探索出这样一条提供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具有借鉴和推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