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糊涂学”的三重境界(2)
前者是一种积极而充满智慧的处世方式;而后者则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应世方法。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
明哲保身的人可以像范蠡那样用自己的洞察力去应付世事,从而获得成功;而但求无过的人则只能处处受别人的左右,不但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也无法获得事业的成功。
所以,这里说的“见好就收”,只是提醒大家对某些事不要太执著。
一天,南岳和尚来拜访马祖和尚说:“马祖,你最近在做什么?”
“我每天都在坐禅。”
“哦,原来如此。你坐禅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为了成佛呀!”
坐禅是为了观照真正的自我,而悟道成佛,这是一般人对坐禅的认识,马祖也这么认为,因此才去坐禅。
可是,南岳和尚一听到马祖的话,竟然拿来一枚瓦片,默默地磨了起来,觉得不可思议的马祖便开口问:“你究竟想干什么啊!”
南岳平静地回答:“你没有看到我在磨瓦吗?”
“你磨瓦做什么?”
“做镜子。”
“大师,瓦片是没法磨成镜子的。”
“马祖啊,坐禅也是无法成佛的。”
南岳和尚用瓦片不能磨成镜子的道理来告诉马祖,坐禅也不能成佛的原因。这段对话的内容看似浅显,实际上意义非常深远。
如前所述,一般人都认为坐禅是悟道成佛的唯一方法。因此在修行时,非常重视坐禅,主张彻底地去坐。不过,南岳看到马祖天天坐禅的生活,却予以了否定的评价。
为什么呢?
南岳是想告诉马祖,他过分执著于坐禅的形式和手段了。虽然坐禅很有意义,可是如果被坐禅束缚,心的自由就会受到制约、控制,也就无法悟道成佛了。因此,坐禅的方法虽然是禅最重视的,但若过分执著其中,反而需要予以否定了。
如此这般,以禅的立场来看,执著必须全被否定,否则一旦陷入执著,就会什么东西都得不到。
换言之,如果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执著一些东西,就无法真正自由地生活。
所以,人必须放弃无意义的执著心,看淡、看开,更要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这才是“糊涂学”所倡导的智慧人生。
【第二重境界:适时“糊涂”,才有可能冲破樊笼】
人生是多种多样的,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活得累和活得潇洒。面对同一种客观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什么有的人活得极其艰难,而有的人却能活得轻松自在?
其中除了天赋差异外,就是聪明人懂得调整个人与客观环境的关系,能够审时度势、超然处世、顺应自然。说通俗点,就是懂得适时“糊涂”,这样才有可能冲破樊笼。
1.无祸即是福
任何人的一生都会有不顺的时期,此时无论从事干什么,都会有和预期相反的结果。长此以往,人不免产生悲观情绪。然而,人生并不是有这种不顺的时候,当云散日出之时,前途自然光明无限。所以,凡事必须耐心地等待时机的来临,不必惊慌失措。同样,在境遇顺利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成功,可是总有一天,不顺的时刻会悄然来临。因此,即使是在春风得意之时也不要得意忘形,应该谨慎小心地生活。身处顺境而不骄矜;身处逆境而不颓唐,这才是聪明人应采取的生活态度。
同理,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乐极生悲”这句话,适可而止才能掌握真正的快乐。美味佳肴吃多了,就如同吃药一样,只要吃一半就够了;令人愉快的事追求太过,就会成为败身丧德的媒介,把量控制在一半才是恰到好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福也好,祸也罢,尤其是祸,有时就发生在瞬间;至于幸福,自然是人人所渴望、所理想、所追求的,而且幸福常常也会不期而至。当幸福到来的时候,那种震惊绝不亚于灾祸的到来。
一个贫困的青年突然有一天接到国外的姑姑来信,让他前去继承一笔丰厚的遗产。这种幸福就在旦夕之间,不期而至,仿佛白日做梦一般。但是,世上的幸福一般不会从天而降,它是需要日积月累,逐渐创造,辛苦努力才能到来的。幸福绝不是天地鬼神赐予的,灾祸、痛苦也不是个人造成的。祸也好,福也好,一切都是由主客观两方面原因铸成的。
在灾祸面前要能自持、经得起、顶得住。摊上了,就慨然应对,寻死觅活不值得;幸福突然来临,也不必太兴奋,以免乐极生悲。
在幸福与灾祸这对矛盾关系的处理上要实现“难得糊涂”:
首先,要把幸福的标准定在一个合乎客观实际的位置上。
总的期望值可以很高,但实践起来万不可以一步登天。要懂得和学会“积”,积小成大,积少成多,一步步来。一个个小的满足,就能积累为一个大的幸福;眼前的目标实现了,就能逐渐实现长远的永久的幸福。期望值越高,你对现实的状况就会越不满意,内心就必然浮躁,轻者伤身劳神,重者招来横祸。
其次,得到了荣誉不必狂喜狂欢,失去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忧愁哀伤。
这里面有一个哲理,即得失界限不会永远不变。一切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这种情况都是经常发生的,意识到一切都可能因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就能够把功名利禄看淡、看轻、看开些,做到“荣辱毁誉不上心”。
有的人在荣誉面前也许能经得起考验,但他未必能经受得住屈辱和打击。
当年,高查尔思大佐想修筑巴拿马运河,一时之间人们对这个壮举议论纷纷,毁誉不一,有人夸奖他勇敢坚毅,有人骂他异想天开。但是他对于这些毁誉一概置之不理,只管埋头苦干。有人问他对于那些批评有何感想,他回答得十分适当,他说:“目前还是做我的工作要紧,至于那些批评,日后运河自会答复!”
运河如期完成后,一时又是人声鼎沸,但现在却是众口一声地争相夸奖他了。他自己如何呢?他站在第一艘试新船上,从群众的欢呼声中,通过自己亲手完成的水闸吗?他没有那样做!
一位前来参观揭幕典礼的英国外交官写信给朋友说:“高查尔思大佐并没有乘坐第一艘试新船,他只在克里司特北看着船开过。后来,我们又在加东湖和米得尔看见他穿着衬衫站在水闸上,观察开关水闸的机器。船过来时,约翰·贝勒特原想对他高呼万岁,但不等他喊到第二声,高查尔思大佐已经走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高查尔思大佐并不希冀别人对他的欢呼,他已经把全部精神,都关注在了工程上。工程完成,他如愿以偿;反之,他承认失败。因此,他所说的“运河自会答复”既非自夸,更非自卑,是确确实实的话。一个在毁誉面前不受惊扰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强者。
2.“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一种达观
说到明白和“糊涂”,其实有两种,一种是真明白和“真糊涂”,一种是装明白和“装糊涂”。由“糊涂”变聪明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故意“糊涂”一点,其实不是“真糊涂”,而是真智慧,是聪明的最高境界。“糊涂”不是无智,相反,它是人隐藏着的智慧;“糊涂”不是无能,相反,它是人未曾被启动的潜能。
郑板桥曾道:“难得糊涂”。”但“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其实是个明白人。他看破官场腐败、肮脏,辞官回乡,以写诗作画为生,潇洒人生,以怪驰名。他能看破,但就是不说出来或做出来,这是一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智慧。
张作霖是民国时期的大军阀,但他强烈主张抵御日本侵略,这一点深得人心。
有一次,张作霖出席名流集会。席间,有几位日本浪人突然声称,久闻张大帅文武双全,请即席赏幅字画。张作霖明知这是故意刁难,但在大庭广众之中,“盛情”难却,只好满口答应,吩咐笔墨伺侯。他潇洒地踱到桌案前,在满幅宣纸上,大笔一挥写就了一个“虎”字,然后得意地写上落款“张作霖手黑”,钤上朱印,踌躇满志地掷笔而起。
那几个日本浪人面对题字,一时像丈二和尚一样,摸不着头脑,面面相觑。机敏的随侍秘书一眼发现了纰漏,“手墨”怎么成了“手黑”?他连忙贴近张作霖身边低语道:“大帅,您写的“墨”字下面少了个‘土’,‘手墨’变成了‘手黑’。”
张作霖一瞧,不由得一愣,怎么把“墨”字写成“黑”了?但如果当众更正,岂不大丢面子?张作霖眉梢一动,故意“装糊涂”地呵斥秘书道:“我还不晓得这‘墨’字下面有个‘土’?因为这是日本人索要的东西,就是不能带‘土’。这就叫作‘寸土不让’!”语音刚落,满堂喝彩。那几个日本浪人这才领悟到张作霖不好惹,他们越想越没趣,只好悻悻退场。
“糊涂”是一种大智,张作霖在自己写错字的情况下,没有自乱阵脚,而是将错就错,巧妙地暗示大家,他把“墨”写成“黑”,不是因为自己不会写,而是表达对于日本的侵略寸土不让的决心。
这样一来,原本出错的张作霖,不但避免了尴尬,还表现出了他的民族气节。
有很多场合,常常会出现意外事件,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可能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这时不妨“糊涂”一下,或许就能挽回看似无法挽回的局面。
生活中,“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伸屈变化之胸怀,当然,做到“明知故昧”,绝非易事,如果没有高度的涵养,总是斤斤计较,那是断然不行的。
春秋时,楚王大宴群臣,名叫太平宴。文武大小官员、宠姬妃嫔,统统出席,务要尽欢。席间奏乐歌舞,美酒佳肴,饮至黄昏,兴犹未尽。楚王命点烛继续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人敬酒。
忽然吹来一阵怪风,吹熄了所有蜡烛,殿内顿时漆黑一团。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揩油亲泽,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断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座附耳对楚王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赶快叫人点起烛来,看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了。”楚王听了,却忙命人不要点烛,并大声向各人说:“寡人今晚务要与诸位同醉,来,大家都把帽子除下来痛饮。”
于是各官除掉帽子,楚王命令点烛,都不戴帽子了,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
席散回宫后,许姬怪楚王不给她出气,楚王笑说:“此次宴会,目的在狂欢,酒后狂态,乃人之常情,若要追究,岂不大煞风景,岂是宴会原意?”
许姬听后,方领会了楚王“装糊涂”的用意,这就是有名的“绝缨会”。后来楚王伐郑,有一健将独率数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逼郑的首都,使楚王声威大震。这位将军后来承认他就是当年揩许姬油的那个人。
在人生中,人们定会遇到许许多多令自己“难堪”的情境,对此,我们可以借助于“糊涂”“忍让”一下,不过于斤斤计较,暂时“吃点小亏”,作点“退却姿态”。这种“糊涂”,可以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人生,具有“保护自己”的功能。
“装糊涂”在人际相处上很重要。心胸开阔些、大度些,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如果双方意见不一致,争论一阵,见不出高低,便不要再争论了。如果不是原则性的大是大非,何必非争个清楚明白呢?你知道自己的意见正确,对方同样认为自己正确,这样,就应当“装糊涂”,让争论在和平的气氛中结束。
工作中,有些工作分得不是很清楚,谁多做?谁少做?如果大家都想“占便宜”,那肯定有许多事情没有人去做,这样的结果是集体的名誉受到影响,真所谓“占小便宜吃大亏”。但如果大家都不怕吃亏,有什么事情都抢着做了,也许这次你吃亏了,下次他吃亏了,但是,工作完成了,集体荣誉有了,大家感情融洽了,工作氛围好了。相比下来,虽然吃了点小亏,却收获了“福”。
朋友相处,也是这样。如果总想着占别人的“便宜”,也许你会得逞一两次,可是时间久了,谁还会相信你这个朋友?把吃亏当福,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接受一切。这听起来像是弱者的自我安慰,可实际上,这句话渗透着“糊涂处世”的大智慧。
一个人能吃亏,是宽容大度、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象征。都说“吃亏是福”,但吃亏并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需要有容忍雅量。“吃亏是福”并不是简单的阿Q精神,而是福祸相倚、付出与得到的生活辩证法,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
信奉“吃亏是福”,不仅可以使自己的心胸变得宽阔、乐观、积极,而且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能得到更多人的真心帮助。“做人”糊涂一些,得让人处且让人,事事留有余地,这样生活中才能不结仇、不结冤、不吃亏。
3.“糊涂”智慧比聪明更重要
立身处世,最需要聪明和智慧,但聪明与智慧有时候却要依赖于“糊涂”才能得以体现。郑板桥说:“聪明有大小之分,糊涂有真假之分。所谓小聪明大糊涂,是真糊涂假智慧;而大聪明小糊涂,乃假糊涂真智慧。所谓做人难得糊涂,正是大智慧隐藏于难得的糊涂之中。”
“糊涂”智慧可以成就大事业,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而聪明只能带来一时的成功,总有机关算尽的时候。当然,聪明不是错,更不是罪,关键是要用好自己的聪明,把聪明转化为智慧。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人生锦上添花,而不是让它成为美丽的泡沫。
“糊涂”是一种精神,有一道题问:如果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只能带三样东西,你会带什么?许多人回答:一棵柠檬树,一只鸭子,一个“傻瓜”。为什么不带“聪明人”而带“傻瓜”?因为“聪明人”会砍掉柠檬树,吃掉鸭子,甚至最后会害了主人;只有“傻瓜”,才能执著地拼命努力,最后种瓜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