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西亚:巴比伦尼亚
九、西方文明的进化图景
在东半球的西北部,欧洲、西南亚和非洲北部就构成了四分之一个地球表面,正是这四分之一部分孕育出了人类的高级文明。
现在,我们要更广泛地探索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并在地理位置上锁定我们所继承的文化的发源地。它位于乌拉尔山西边广博的亚洲大陆上。我们可以在地图上一眼看到乌拉尔山脉,它是亚洲的西部边界之一,靠近并平行于格林威治东第60条子午线。这条子午线一直向南延伸至印度洋,而人类文明就发源于这条子午线以西与北纬20度以北之间的区域。这两条线通过形成东部边界和南部边界围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地带,在东半球的西北部,整个欧洲、西南亚和北部非洲就构成了四分之一个地球表面。而这四分之一部分孕育出了人类的高级文明。
这片区域西起大西洋,东至亚洲高地,南北是平地,中央是高原带。在高原带以南,位于东部盆地上的地中海恰好将位于北非的南部平地的中间地区与高原带分开。我们在考察古埃及时就了解到,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宽阔的地中海水域阻挡了冰川时期由高地下滑的冰川对南部平地中段的危害。然而,位于地中海以东的南部平地上的亚洲地区却与高原邻接,亚述和巴比伦尼亚就位于这片区域。这里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因而在历史上享有重要地位,但它毗邻北部冰雪皑皑的高原地带,冰川高地对这片区域上的史前文明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自冰川时期以来,西北半球的气候逐渐稳定,各地开始形成独特的对比鲜明的气候特征。非洲(撒哈拉地区)南部平地上的大部分地区常年少雨;地中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地中海气候”;北部的高原带与平地夏季温暖,冬季寒冷,全年潮湿多雨。于是,这里的气候从南到北越来越湿润,形成了各式各样特征鲜明的气候。
从石器时代开始,在西北半球活跃的一直以白人为主,也正是这些白人的努力推动了文明的进程。在文明的不断发展下,白人的体格特征也在随之变化。蒙古人和黑人是两支差别明显的种族,他们居住在与西半球毗邻的地区。蒙古人居住在西北半球的东部,偏僻的亚洲高原上。他们的头发像金属丝一样又硬又直,头圆肤黄,脸上几乎没有毛须。后来,他们走出了亚洲高地,开始四处游居。但是直到西北半球的文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之后,他们才到达那里,并且在到达那里很长时间之后,他们自己的文明才取得了可观的进展。在西北半球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将非洲黑人和白人分隔开来。撒哈拉沙漠占据了一大片南部的平地,在它的阻隔下,同时又因为北部的白种人无法适应热带的气候,于是黑人的世界逐渐封闭起来,与世隔绝。于是,黑人的早期文明因为缺乏外来的刺激而长期停滞不前。
白种人由多个不同的支系组成,他们共同统治着西北半球。北部平地上居住着金发长脸的北欧日耳曼民族;中部高原地带盘踞着圆脸的阿尔卑斯人和亚美尼亚人;南部平地上还有黑发长脸的地中海民族。有着棕褐色肤色的埃及人也属于地中海民族,他们与闪米特人以及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的大多数民族是同宗。由于语言不同,他们长期被称为“雅利安人”,但这与种族并无关联。从石器时代一直繁衍至今的欧洲人也是白人的一种。我们刚才所说的三支白种人,在冰川的威胁下,迁徙到了没有冰川的地方。他们定居在西北半球,成了现代欧洲人的祖先。
我们已经发现,亚洲文明起源于西部,准确地说,是西南部的顶端与地中海地区的最东端。许多人认为中国文明发源的时间可以和西亚以及埃及文明相提并论的认识是错误的,中国本土的编年史和对上古时期的划分是缺乏根据的。公元前1200年以前,金属粒和金属屑根本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因此,中国文明开化的时间至少要比埃及晚三千余年。在文字方面,中国也没有发现公元前15世纪以前的汉语言文字,这意味着汉字的出现至少比埃及文字晚2500年。任何一位有责任感的中国历史学家都不会赞同华夏文明早于西亚和埃及文明这种说法。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从古至今,中国的文明都是辉煌灿烂的。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中国对于西北半球而言是遥远的,因此中国文明与西方的主流文明无法进行直接的接触与交流。印度也是如此,印度文明的出现与发展比中国文明更晚。但在另一方面,无论是中国文明还是印度文明,都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公元前1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给东方文明和希腊文明创造了接触的机会。最终,东方的艺术传入了西方。
东经60度穿过了亚洲的最西端。这里四面环海,北部是里海和黑海,西部是地中海和红海,东南部是波斯湾和印度洋。在冰川期的尾声,这片地区的水域面积比现在要大上许多。与现在相比,那时的波斯湾向北多延伸出约550英里,水域涵盖了后来的整个巴比伦和部分亚述地区。波斯湾的北岸沿着高原带的南端形成了一块高地,与埃及的低平地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初,严寒的冰川期阻碍了这里史前文明的发展,后来,冰川随高原带南部的斜坡推移,直至南部平地,这与埃及明显不同,因为埃及有地中海作为屏障,可阻挡冰川的侵袭。冰川期结束后,冰雪融化带来的洪流又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多灾难。我们现在称为美索不达米亚的地区在洪水的冲击下四分五裂,支离破碎。在冰川的影响下,美索不达米亚人在石器时代人类的后冰川期发展过程中并没有重要的地位。那时,巴比伦平原还没有出现。后来,高原带上的冰雪融水挟裹着土壤向下涌,不断地扩展了波斯湾北岸的边缘陆地。后冰川水流从高地上带来的土壤不断在波斯湾的北部淤积,形成了一个冲积平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巴比伦尼亚。埃及人从未受到过冰川的侵袭,而西亚陆地的形成却完全依靠冰川的消融,因此,西亚文明的发展比埃及文明晚许多。
尽管相比埃及文明,西亚文明的发展要晚很多,但巴比伦平原上的西亚文明同样也是在各个大陆间彼此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苏伊士地峡是连接非洲和欧洲大陆的桥梁,它的两侧就形成了埃及巴比伦文化的核心。在这个文化中心,农业和畜牧业是基础,地球上最早的文明就是在这里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是文明中心,当时的其他地区还处在野蛮愚昧的石器时代。新大陆的情况与这里相似。在整个地球上,这两个地区在没有外物的帮助下自主地从石器时代过渡到了拥有农业、金属及文字的开化时代,它们分别是旧大陆和新大陆。在旧大陆上,埃及—巴比伦的文化中心位于连接着非洲和亚欧大陆的苏伊士地峡两侧,同样,新大陆文明的发源地也位于连接南北美洲的桥梁两端。几个干练的美洲史学家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考察与研究,他们认定,在西半球各个大陆的连接处曾经出现过一个文化中心,两边的大陆文化在这里交融并逐渐向南北扩散。即使在新大陆被发现后,殖民时代开始时,这个文化融合的过程还在继续。在对新大陆文化中心进行研究时,我们当然要接受文化融合的观点。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文化融合在旧大陆的文化中心地区已经持续了上千年。但是在古希腊和罗马的传统以及人们的习惯性思维的影响下,这个事实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在教育和思想上,尤其是在大众对文明进化的观念中,文化融合论的学说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