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患者仅有“三多一少”等临床表现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这些表现通常是患者去医院就诊的原因,因此可作为发现糖尿病的线索。需要说明的是,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没有任何的临床表现,只是在体检时发现血糖高而诊断为糖尿病。诊断糖尿病必须依靠血糖的测定。
第一节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其生物学作用障碍引起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进行性疾病。由于胰岛β细胞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导致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糖类、蛋白质、脂肪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使肝糖原和肌糖原不能合成。临床表现为血糖升高、尿糖阳性及糖耐量降低。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少。随着病程延长,容易并发全身神经、微血管、大血管病变,并可导致心、脑、肾、神经及眼等组织及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随着每年糖尿病患者的大量增加,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目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关于糖尿病诊断和分类标准的规定,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1型糖尿病,过去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此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完全缺乏,必须绝对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若不用胰岛素治疗,就会出现酮症酸中毒,如不及时抢救则会导致死亡。
2型糖尿病,过去又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占所有糖尿病的90%以上。2型糖尿病起病慢,大多数在40岁后发病,老年发病尤其多。此型患者可长期无糖尿病症状,但病情呈隐匿性进展,常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大血管、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因此危害更大。
患者仅有“三多一少”等临床表现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这些表现通常是患者去医院就诊的原因,因此可作为发现糖尿病的线索。需要说明的是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没有任何的临床表现,只是在体检时发现血糖高而诊断为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必须依靠血糖的测定。
糖尿病症状伴有任何时间血浆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浆血糖≥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浆血糖≥11.1mmol/L。
如果无典型糖尿病症状,至少2次空腹血浆血糖≥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浆血糖≥11.1mmol/L才能诊断。
TIPS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原因至今还不太明确。研究发现,以下7种人比较容易患糖尿病,称为“高危人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这些人应该比一般人更注意,每年做1次血糖检查,以求及早发现疾病,争取早治疗。
7种高危人群包括:
①与糖尿病患者有血缘关系者,得病的概率为一般人的3~5倍。②女性有妊娠糖尿病史或生过巨大儿(4000g以上)者。③年龄大的人士,80%的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在45岁以上。④脑力工作负担重及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者。⑤肥胖人士,有85%的患者现在或是过去曾为肥胖者。⑥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和痛风者。⑦出生时为低体重儿。
第二节 糖尿病有哪几种类型
虽然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共同表现,而病理机制各不相同的疾病群,但是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式仍有所差异,我们应该对其分类有所了解(见表一)。最常见的糖尿病是2型糖尿病,尤其好发在东方。据估计,糖尿病患者(除了妊娠糖尿病之外),其中95%为2型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仅占1%~3%,剩下的才是其他病因所导致的糖尿病。
表一:糖尿病的分类(2006年美国糖尿病医学会)
1.型糖尿病
是由于胰脏的β细胞受到破坏,通常导致胰岛素的绝对缺乏。相较于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发病较早(大多于20岁前)、患者的体形较瘦、病情发生快且急,而且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由于胰岛素的绝对缺乏,在一发病时就需要用胰岛素注射治疗,所以1型糖尿病过去又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是最常见的糖尿病。以胰岛素受体减少,胰岛素分泌延迟为特征。虽然其表现可以从以胰岛素阻抗为主,伴随相对的胰岛素不足到以胰岛素分泌障碍为主,伴随胰岛素阻抗。2型糖尿病发病较晚,多数患者发病于40岁以后,80%以上的患者在发病时有体重过重或肥胖的情形。相较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有较强的遗传倾向。由于2型糖尿病的发病初期胰脏沿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许多患者可以靠饮食控制及运动(非药物治疗),或配合口服药物治疗得到良好控制,因此2型糖尿病过去又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但应该注意的是,随着疾病的进展和胰岛素分泌机能的退化,2型糖尿病的患者仍有可能会变成需要胰岛素来治疗的疾病,所以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这个名词来命名2型糖尿病。
3.其他明确病因所导致的糖尿病
是指我们可以为这类糖尿病患者找到确定的其他疾病或先天异常,而糖尿病是继发于这个已有病因的情形。这种糖尿病很少见,占所有糖尿病案例3%以下。举例来说,因为受伤或肿瘤而必须切除胰脏,或是因为慢性胰脏炎症而使胰脏功能衰竭,都会导致这一类型糖尿病的发生。
4.妊娠糖尿病
是指在怀孕前没有糖尿病,而在怀孕时才出现高血糖的现象。其发生率约占正常妊娠的1%~3%。筛查的方法是在怀孕二十四到二十八周之间先做50克耐糖试验,若血糖数值超过标准,则须进一步做100克耐糖试验(见表二)。经医师诊断为妊娠糖尿病的孕妇,必须先向营养师作营养咨询,提供正确的饮食方式,并做适量的运动。若药物方法未能将血糖控制好,因顾虑口服降血糖药物对胎儿可能有不良影响,必须使用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来控制血糖,以预防巨婴症等诸多与妊娠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曾在怀孕期间发生妊娠糖尿病的妇女,未来会有较大的机会发生2型糖尿病。所以建议曾有妊娠糖尿病的妈妈,应在产后六到十二周再接受一次糖尿病的筛查。
表二:妊娠糖尿病的诊断基准(2004年美国糖尿病医学会)
注:100克葡萄糖耐受试验中的四个血糖值,其中有大于或等于二个数值为异常,即可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TIPS血糖升高一定是糖尿病吗
我们通过血糖升高来诊断糖尿病,但血糖高却不一定是糖尿病,这需要排除一些继发因素引起的血糖升高。需要详细询问病史,注意起病经过的特殊性,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配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一般不难鉴别。诊断原发性糖尿病应除外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 内分泌疾病
如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可分别因生长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分泌过多,对抗胰岛素而引起继发性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胰岛α细胞瘤分泌过多的胰高血糖素,动员肝糖原,促进肝糖原异常而使血糖升高。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过多促使肝糖原分解增加,加速全身代谢和消耗能量,肠道对糖类吸收加速引起暂时性高血糖,加重胰岛负担而诱发糖尿病。
※ 急性感染
急性感染应激状态时,胰岛素对抗激素(如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增加,可使糖耐量降低,出现一过性血糖升高。
※ 药物因素
一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阿司匹林、三环类抗抑郁药等也可抑制胰岛素释放或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影响糖耐量引起血糖升高。长期服用大量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类固醇糖尿病。
※ 肝脏疾病
弥漫性肝病患者,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能力减弱,肝糖原贮存减少,进食后1/2~1小时血糖可高于正常,出现糖尿,但空腹血糖偏低,餐后2~3小时血糖正常或低于正常。
第三节 糖尿病的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尚未明了。在不同类型糖尿病之间,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各异,存在着异质性,一直是世界糖尿病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一致认为糖尿病是一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
1.遗传因素
早在60余年前,国际医学界就发现糖尿病患者的亲属中,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较1型糖尿病更为显著。应明确的是通过基因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
2.环境因素
对于具有糖尿病易感性遗传基础的人,环境因素对其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毒感染 与糖尿病发生有关的病毒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及脑炎、心肌炎病毒等。病毒感染可导致胰岛细胞破坏。尚须有遗传易感性的基础及病毒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才可发病。
(2)中心性肥胖 又称腹型肥胖或内脏型肥胖,由于胰岛素靶细胞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或是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细胞内反应的缺陷,体内产生胰岛素抵抗而出现高血糖。多数是由于长期摄入过多高能量、高糖、高脂饮食,体力活动不足,都市化程度高,体内脂肪储存增加所致。
(3)子宫内环境 子宫内营养环境不良可致胎儿体重不足,而低体重儿在成年后肥胖则发生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性大增,进而发生糖尿病。
(4)化学毒物 四氧嘧啶、链脲菌素及作为灭鼠药使用的吡甲硝苯脲等可直接损害胰岛β细胞而发生糖尿病,但大多数患者的病因则并非这些毒物。
(5)“节约基因型”学说 人类在进化、生存斗争中,逐渐形成“节约基因”,使人在食物不足的环境下,节约能量,以适应恶劣环境。当食物充足时,此基因使人肥胖,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成为诱发糖尿病的潜在因素之一。
另外,长期的过度紧张、感染、应激及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类固醇类口服避孕药等均可增加胰岛素需要量,加重胰岛β细胞负荷,也是糖尿病发生的环境因素之一。
第四节 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在发达国家已被列为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这种危害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糖尿病患者如果平时不注意必要的检查和正确的治疗,一旦发生了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或者不可逆转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那就悔之晚矣。有不少糖尿病患者因对糖尿病无知,从而付出沉重的代价。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急性损害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昏迷及乳酸性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可危及生命。在胰岛素应用之前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胰岛素问世后其病死率大大降低,目前仅占糖尿病患者病死率的1%。
(2)慢性损害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增高,可引起全身多系统的代谢障碍,导致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变,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易被忽视,若任其发展,晚期可出现严重的心、脑、肾、眼、神经等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神经病变等。
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与糖尿病患者息息相关。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已引起全世界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1.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是具有致命危险的急症。下面所述的前二者为高血糖急症,发生原因包括糖尿病末被诊断及治疗、突然自行停药,其他如感染或突发的身心压力等外在因子的促发,第三则为低血糖急症,多数与治疗本身有关。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代谢的产物,包含两种有机酸和丙酮。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因身心压力使压力激素分泌增加,血液中葡萄糖因为生产增加且体细胞无法利用,进而使血糖升高。此时脂肪组织会加速释放脂肪酸,而由肝脏代谢成酮体,造成代谢性酸中毒。而高浓度的血糖则会有利尿作用,过多的水分由肾脏流失,造成身体的脱水及电解质不平衡;引起种种不适。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早期通常以多喝及多尿表现,有时会有腹痛,继而会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随着酸中毒的进展,患者会有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糖尿病酮酸血症较常发生在1型糖尿病患者,但2型糖尿病患者亦有可能发生。这是一种危险症状,若未能及早诊断并加以妥善治疗,有可能导致死亡。
(2)高血糖高渗透压综合征:
这是由于血糖过高使得血液渗透压升高,同时并没有伴随酮体升高或酸中毒,大多发生于老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的表现则是脱水、意识障碍和低血压。由于血液过度浓稠加上低血压,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病患常死于致命的脑梗塞或心肌梗死。这也是非常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必须预防及早期发现处置。
(3)低血糖症:
如同血糖过高时会产生不适的症状,血糖过低也会伤害人体。少数潜伏性糖尿病的患者会因为饭后的延迟性高胰岛素血症,而出现低血糖的现象,不过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症都与治疗相关。包括:注射过多的胰岛素,服用过多的降血糖药物,或是药物的剂量正确,但是因为患者摄取的能量不足(吃了药而没有进餐),或是突然而至的剧烈运动(如参加登山活动),使葡萄糖过度消耗。当血糖降至45mg/dL(2.5mmol/L)以下,或是原本血糖很高的人突然血糖降低(有时候是正常人的血糖值,比如说血糖原本300mg/dL(16.7mmol/L),服药后降为80mg/dL(4.45mmol/L),就会产生盗汗、心悸、强烈饥饿感、苍白、无力虚弱、痉挛,甚至意识障碍乃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低血糖症的治疗必须注射升糖激素及葡萄糖溶液,其认知与自我处置请见第二章:糖尿病的饮食疗法与第七章: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调适。
2.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1)糖尿病血管病变
1 大血管病变(心脏血管病变)
心脏血管病变:糖尿病本身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子。男性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机会,较非糖尿病患者增加2倍,女性则增加了4倍。由于糖尿病患者也具有并发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如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所以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血糖之外,也应该监测并控制其他危险因子。
TIPS冠状动脉心脏病(冠心病)
冠状动脉是包围在心脏周围的动脉血管的名字,它的功能是提供心肌收缩所需的氧气与养分。心脏虽然是人体负责输送血液的总管,但是却无法从被它输送的血液中直接获取氧气与养分,必须依靠冠状动脉供应。冠状动脉由主动脉基部分出左、右2个主干,左冠状动脉再分为左前降枝与左回旋枝两个重要分枝,一共3条重要血管从上方包住心脏,好像人头上戴帽子一般,所以有“冠状”之名。
冠状动脉如发生粥状硬化的病变,管腔狭窄使血流供应不足,便会造成心肌缺氧而产生胸闷、胸痛的症状,称为“心绞痛”;如果血流完全阻塞就会造成心肌坏死,称为“心肌梗死”。最重的急性心肌梗死常常会致命,仅次于癌症和脑中风,排名十大死因的第三名。
看似可怕的冠心病,其实是可以预防的。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中,可预防或可治疗的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肥胖、吸烟、缺乏运动及生活紧张等。这些危险因素都可以通过生活形态的改变以及药物治疗来除去,让我们的心脏常保健康,不受冠心病的危害,就看我们能不能知道方法、下定决心了。
2 脑血管病变:
包括暂时性脑缺血及脑中风。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脑血管疾病。
3 周围血管病变:
最严重的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足。由于血管硬化使得四肢周边血液循环不良,伤口不易愈合。感觉神经病变(后述)使足部感觉异常或麻木而易于受伤,加上高血糖使免疫力下降,伤口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因此糖尿病的患者很容易在足部出现小伤口后无法愈合,慢性感染并逐渐恶化,其中有些不幸的患者会需要截肢来挽救生命。据统计,同一年龄层的人口中,糖尿病患者接受截肢的机会是非糖尿病患者的十五倍,这出来的危险性几乎都是糖尿病足造成的。因糖尿病足而截肢的患者,由于心肌梗死或脑中风等其他大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机会也较一般人高很多。
4 小血管病变
糖尿病眼病:最重要的糖尿病眼病是视网膜病变,这是成年人最重要的失明原因。在发病二十年后,几乎所有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60%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会并发视网膜病变。早期的视网膜病变不一定会有临床症状,由于目前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方法只能延缓疾病的进展,并不能逆转病程。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须定期检查眼底并及时治疗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2期:
·非增殖型视网膜病变,由于供应视网膜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或阻塞造成。依严重性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增殖型视网膜病变,小血管阻塞后会诱发新生血管的增生,新生血管会拉扯视网膜造成视网膜剥离、玻璃体出血或青光眼等变化,而极大地伤害我们的视力。
(2)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一种混合代谢因子与血管因子的病理变化,早期的病变以代谢机制为主,主要是山梨醇的堆积,肌糖纤维醇的消耗,导致人体神经的轴变退化及去髓鞘作用;晚期则因为供应神经营养的小血管硬化及阻塞,更进一步加重了神经系统的损伤。
糖尿病神经病变依其侵犯的神经不同可分为:①周围神经病变,可侵犯到感觉或运动神经。最常见的慢性感觉性神经病变,患者会感觉趾类或足底麻木,好像穿了一层脱不掉的厚袜子,或是侵犯到手时,好像戴了脱不掉的手套。亦有可能侵犯单一神经,如腕隧道症候群(正中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有些会通过治疗而改善,有些则会形成不可逆的伤害。②中枢神经病变,比较少见,通常造成的是脑神经麻痹,包括动眼神经(第三对)、滑车神经(第四对)、外展神经(第六对)与面神经(第七对)。③自主神经病变,这是很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约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所有受自主神经调控的人体功能都可能受影响,常见的表现如休息时心跳加快、异常出汗、性功能障碍(阳萎)、排尿功能异常及肠胃功能障碍等。
(3)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的患者约有二到四成会发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同时也是大多数患者的洗肾(透析治疗)原因。据统计因为末期肾衰竭而必须要洗肾的患者中,约有40%是因为糖尿病肾病变造成。糖尿病肾病变的病程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患者的肾功能为正常,第二期的患者,尿中出现微蛋白,此时肾功能并不会受到影响。但当微蛋白尿出现之后,约有80%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20%~4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发展到临床上的白蛋白尿,一旦临床白蛋白尿出现之后,肾功能就会开始慢慢下降。大约二十年之后,75%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20%的2型糖尿病患者便会发展到必须靠洗肾来维持生命的末期肾衰竭。由于糖尿病肾病早期并没有症状,而早期治疗就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接受肾病变的筛查,以减少因为肾功能衰竭而必须洗肾的机会。
小专题1 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方法
糖尿病肾病是造成末期肾衰竭(尿毒症)而必须要依赖透析治疗(洗肾),或肾脏移植的重要原因。1型糖尿病比2型糖尿病更容易发生肾病,但是因为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远较1型糖尿病高,而且常常在病程的较晚期才被诊断出来,所以2型糖尿病造成要洗肾的患者仍较1型糖尿病为多。严格控制血糖在理想的范围内是避免肾病最好的方法。以下是目前所知除了血糖控制是否良好之外,较容易发生糖尿病肾病病变的危险因素。
■遗传倾向:2型糖尿病有较高的遗传倾向是我们所知道的。但是我们比较不同的糖尿病家族,发现如果父母发生糖尿病肾病,则其糖尿病的子女也会有比较高的机会并发肾病。
■性别:男性患者较女性容易发生肾脏病变。1型糖尿病患者,男性发生肾病的机会是女性的1.7倍;2型糖尿病患者男女比例3~5倍之间。
■糖尿病发病年龄:临床观察显示,发病年龄在11~20岁之间的1型糖尿病患者,有最高的机会发生糖尿病肾病。
■吸烟:吸烟会加速糖尿病肾病的恶化,也有研究显示戒烟可以减少30%的患者发生肾脏病变。由于这是可以预防的危险因子,所以戒烟是糖尿病患者爱护自己的第一件工作。
早期的糖尿病肾病变称为超过滤期,肾功能正常,在临床上也是没有症状。而且通过良好的血糖控制,这个时期的病变是可逆的,也就是可以恢复到完全正常的肾脏。但是在微量蛋白尿出现之后,肾功能的破坏就开始持续进行,其中有部分患者就可能发展到末期肾衰竭。所以目前建议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要做一次尿液微蛋白检查。一旦发现有微量白蛋白尿就要更加严格控制血糖及相关危险因素。此外,目前有两种降血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以有效减少蛋白蛋,减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并预防其他相关血管病变。
第五节 如何及早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它的一些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对于糖尿病要提倡以预防为主,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要想能早期发现糖尿病是否存在,应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注意。
1.警惕常见的糖尿病早期信号
虽然轻症糖尿病常无症状,完全依靠化验诊断,但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对糖尿病有一定的认识,认真体会早期自觉症状,定期检查身体,还是能及早发现糖尿病的蛛丝马迹的。如出现以下情况您应该引起注意:
(1)口干 口干是最快且最易发现的自觉症状。
(2)乏力 身体容易疲倦,做事无法像往日那样精力旺盛。
(3)饥饿感 常感饥饿,往往刚进食完不久,就又饿了,特别是午餐前饥饿感明显。
(4)体重发生变化 对于特别肥胖或消瘦者及体重减轻而找不到原因,特别是原来肥胖,近来体重减轻者应警惕糖尿病的发生。
(5)视力障碍 视力迅速下降,甚至眼前出现细丝飘移,或突然失明。在出现这种眼疾时应想到查血糖,以排除糖尿病。
(6)反应性低血糖 午饭前和晚饭前,表现为乏力、多汗、颤抖及饥饿感,进食后方可缓解。
(7)四肢感觉异常 下肢剧烈疼痛;或脚底麻木,虽经刺激,也没有痛觉;或脚犹如穿草鞋般的难过;或夜间小腿抽筋。
(8)阳痿 服用助阳药无效。
(9)顽固性便秘或腹泻。
(10)易感染 如生疖肿,即便是冬季也常发生;反复尿路、胆道及肺部等感染,且不易治愈;下肢肢端紫暗、肿痛、溃烂;妇女外阴瘙痒而非滴虫感染。
(11)牙齿疾病 牙齿可见动摇、稀疏、脱落。
(12)月经异常 女性患者有时月经不规则,或闭经。
(13)不良产科史 反复流产、小产、早产、巨大儿(4.5kg以上)、难产、妊娠中毒症、羊水过多、胎死宫内。
2.应定期检查糖尿病高危人群空腹及餐后血糖
发生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以下7种:年龄>45岁者;一级亲属有糖尿病;肥胖者;高血压者;血脂异常者;有分娩巨大婴儿(体重大于4.5kg)史者;曾经是糖耐量降低或空腹血糖受损者。上述人群应定期检查空腹及餐后血糖。
3.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精神压力大,体力活动减少等,难免内分泌代谢失调,应定期检查身体,及早发现糖尿病。
第六节 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得了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许多患者是完全可以达到或接近正常人的寿命和生活质量的。
1.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应采取正确的治疗
应保持平静的心态,到正规医院专科积极寻求真正有经验的糖尿病医生,求得及时治疗。这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定期检测血糖。作为综合治疗,以上各项措施缺一不可。饮食治疗是各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运动治疗辅助饮食治疗,提高整体健康水平;药物治疗在饮食和运动治疗基础上协助和参与体内代谢过程,力争达到正常人糖代谢水平;糖尿病教育和血糖检测是以上治疗能否正确实施的保障。
2.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体重下降和体型重塑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肥胖本身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环境因素,超重和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2个主要的可逆转的危险因素。对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有效控制体重是治疗的第一步。通过调整并制定合理的饮食结构,控制总能量摄入量,合理分配各种营养素比例,增加运动,改变以往的不良生活方式,强化体力活动在治疗中的积极作用,确定合适的运动量并长期坚持。通常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患并发症的危险。
3.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决心,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
根据目前医疗水平,只能做到有效控制,而达不到根治目的。自己应该增强与糖尿病作长期斗争的决心,稳定情绪,增强自信心,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就可以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第七节 各种营养元素对代谢的影响
1.能量
(1)能量是生命的基础
能量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每天进行的运动、思考,还有身体的代谢、发育,都需要能量的参与。没有了能量,人体就会变成一部没有燃油的汽车、一架没有动力的风车,无法正常的进行运转。
人体需要的能量通常是由食物转化来的。吃下的食物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和体内的能量代谢释放出来,以此满足身体的需要。但是,并不是食物中所含的所有营养物质都能够转化为能量供人体使用。只有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糖类)、脂肪、蛋白质能够产生能量,因此营养学上将这三种营养素称为“产能营养素”。
(2)产能营养素是能量的来源
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虽然都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但它们同时也具有各自特殊的生理功能,长期的单一摄取会造成营养的不平衡。根据研究,通常碳水化合物向人体提供的能量占总摄入能量的55%~65%较为合适,脂肪和蛋白质则分别占20%~30%和11%~14%。
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各类食物之中。根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植物性食物中的谷粮类和根茎类含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主要来源。动物性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脂肪和蛋白质,也是能量的主要来源。大豆和坚果类如花生、核桃等,含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是膳食中能量的辅助来源。
(3)过剩的能量是糖尿病的诱因
能量过剩引起的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肥胖者由于饮食过量,血液中分泌的胰岛素大增,诱导反馈作用的发生,减少位于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使得过量的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而滞留于血液中,造成所谓的胰岛素抗阻(即在血浆中胰岛素水平下降,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减少)及血中胰岛素过多现象。当体内出现胰岛素抗阻及血中胰岛素过多时,血糖升高,因而刺激胰腺产生更多的胰岛素,以促进血糖正常化。但当胰腺不堪长时间负荷而衰竭时,则会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导致糖尿病。
2.蛋白质
(1)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大到每个人的身体,小到每一个细胞,都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对于生命而言,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
蛋白质除了是人体的能源物质外,还具有各种各样重要的作用。老化的细胞需要更新,破损的伤口需要愈合,体内的生理过程需要指挥蛋白质在生命的运行中发挥无比重要的作用。
(2)动物性食物是蛋白质的优质来源
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动物和植物体内,其中蛋白质数量丰富且质量优良的主要是动物性食物。畜肉、禽肉、鱼肉、奶类、蛋类和植物性食物中的豆类是日常膳食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虽然谷粮类的蛋白质价值不如动物性食物和豆类食物,但是由于中国人民每日摄取的谷粮数量较大,因此谷粮类食物也是膳食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虽然动物性蛋白的质量好、利用率高,但是因为同时富含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因此要注意控制,适量食用。为了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应当注意食物的多样化,把动物性蛋白、豆类蛋白、谷粮类蛋白合理地搭配起来食用。这样不但可以较好地节制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取,而且可以使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互相补充,提高利用率。
(3)糖尿病患者需要补充优质的蛋白质
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糖异常作用的增强,蛋白质消耗量也随之增加,所以需要适当地增加蛋白质供给。一般来说,成人可以按照每天平均1.16g/(kg·bw)(bw代表的是体重body weight)的标准摄取。在食物的种类上,应该多选择大豆、兔肉、鱼肉、禽肉、瘦肉等蛋白质质量较高的食物,优质蛋白质至少要占33%。
3.脂肪
(1)脂肪是能量储存的形式
虽然现在一直提倡低脂饮食,但是这不能抹杀脂肪对生理代谢的重要作用。
脂肪中含有大量的能量,因为它是能量储存最主要的形式。脂肪分解之后还能提供作为合成其他脂类的脂肪酸,发挥特殊的生理功能。食用含有脂肪的食物,可以增加饱腹感,延缓饥饿。
脂肪在体内代谢分解的产物,可以促进碳水化合物能量的代谢,使其更有效地释放能量。充足的脂肪还可以保护体内蛋白质,包括食物蛋白质不被当作能源物质而消耗,从而使其有效地发挥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
此外,脂溶性维生素(比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吸收也需要脂肪的帮助。
(2)动物脂肪和植物油是膳食中脂肪的主要来源
饮食中的脂肪主要来源于动物的脂肪组织、肉类和植物的种子。由于动物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相对较少,所以提倡多食用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葵花籽油、橄榄油都是不错的选择。
(3)脂肪用处多,也应合理食用
高脂膳食容易诱发糖尿病,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在骨骼肌中,脂肪酸和葡萄糖的利用存在一定的竞争作用。如果游离脂肪酸的浓度较高,肌肉摄取脂肪酸的能力提高,摄取的葡萄糖就会相应减少。这样就会导致血糖的升高。
此外,高脂膳食必然导致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过量摄取,也容易引起肥胖,从而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等并发症的出现。
因此,在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中要适当调整脂肪的供给量。可以按照脂肪占总能量的20%~30%,或按每天0.7~1.0g/(kg·bw)的标准供给。同时要限制动物脂肪和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的摄入。
4.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
(1)碳水化合物是快速供能的物质
碳水化合物,就是通常所说的糖类。三大产能营养素中,碳水化合物是供能最快的一种。进食之后,碳水化合物会被体内的酶类迅速分解,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在体内,每克碳水化合物可以提供约16.7kJ的能量。当食物中碳水化合物供应充足的时候,人体首先选择它来提供能量,从而节约了蛋白质作为能量的消耗。
除了供能之外,碳水化合物也是组成机体的重要成分,参与许多生命活动。它可以与蛋白质和脂类结合形成糖蛋白和糖脂。前者是某些抗体、酶和激素的组成部分,后者则是细胞膜与神经组织的组成部分。
(2)膳食纤维也是一种碳水化合物
膳食纤维历来被认为是一种不被人体消化、利用,因而毫无用处的物质。但是随着研究发现,膳食纤维虽然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但却是人们膳食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
膳食纤维包括水溶性纤维和不溶性纤维两种。水溶性膳食纤维在肠道中能够吸水膨胀,吸附并延缓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中的吸收,减弱餐后血糖的急剧升高,有助于血糖的控制。不溶性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加快食物通过肠道的速度,减少吸收,具有间接缓解餐后血糖升高的作用。
(3)植物性食物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
在日常膳食中,可供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谷类和根茎类等植物性食物。水果的含糖量通常比较高,也是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来源。
膳食纤维的最好来源不是精制的纤维素产品,而是天然食物,如豆类、谷类、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等。膳食纤维因为它独特的营养作用,正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4)糖尿病患者要控制糖类的摄取
蔗糖、葡萄糖这类的小分子糖摄入后,会引起血糖的剧烈变化,这是在膳食中要限定的部分。在合理控制能量的基础上使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60%,成人轻劳动强度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200g~300g,相当于主食300g~400g。最好选用吸收较慢的多糖类谷物,如青稞玉米、荞麦、燕麦等。
同时,还要在饮食中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医学研究已经证明,膳食纤维可以治疗糖尿病,因为它有降低空腹血糖和改善糖耐量的作用。每天摄取40g膳食纤维,就可以满足身体的需要。整粒的豆、燕麦麸、玉米、大麦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都较丰富。
5.维生素
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代谢过程的变化,很容易造成维生素的缺乏,因此,维生素与糖尿病的关系主要是充足的维生素摄取有利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1)B族维生素可以改善神经症状
糖尿病是一种多并发症的代谢性疾病,会引起多种器官的异常。因为微血管的病变和某些代谢产物的增多,使得糖尿病患者经常出现周围神经的感觉异常,而多摄取一些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PP,能够防止外周神经炎合并症的发生。
膳食中B族维生素的来源很丰富。维生素B1主要存在于谷类、豆类、酵母、坚果中,在动物内脏和瘦肉、蛋类中的含量也很丰富。维生素PP含量较高的食物有全谷、豆类和动物的肝脏。维生素B12主要来自动物性食物,其中动物内脏、肉类、蛋类都是维生素B12的丰富来源。
(2)维生素C有助于改善微血管循环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引起大血管和微小血管的病变。大血管的病变可以引起冠心病、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等疾病,而微小血管的改变则会引起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维生素C又叫抗坏血酸,它可以促进胆固醇的转化,降低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从而起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同时,维生素C对胶原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对维持血管壁的弹性也有帮助。所以,糖尿病患者多摄取些维生素C可以预防血管性并发症的发生。
食物中的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鲜的蔬菜、水果中。水果中枣、橘子、山楂、柠檬、猕猴桃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而蔬菜中绿叶蔬菜、青椒、番茄、大白菜等含量较高。水果中虽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但是由于同时含有较多的糖类,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控制。
6.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占人体体重的比例虽然很少,但是它们在生命活动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
(1)钾、钠、镁可以维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
糖尿病在中医学中被称为“消渴”,主要表现在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少这“三多一少”的症状。由于多尿和多饮,使得体内的离子被大量排泄和稀释,很容易引起电解质平衡的紊乱。
钾、钠、镁是体液中主要的阳离子,它们可以调节体内的水分,起到稳定人体内环境、平衡电解质阴、阳离子的重要作用。这三种离子普遍存在于各种食物中,其中钠主要来自于食盐、咸味的调味料和腌渍食物;钾主要来自于谷物、肉类和蔬菜、水果;镁则主要来自绿叶蔬菜、水果、坚果和谷物。
(2)铬和锌可以影响胰岛素的作用
三价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GTF)的重要组成成分。GTF是促进胰岛素作用的活性物质,能够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葡萄糖的利用,使其转变成脂肪,而且能够降低血清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这些因素都有利于降低血糖,因此含有铬的食物是糖尿病患者的好食物。铬的良好食物来源是肉类及整粒的粮食、豆类和乳类。粮食经过精致加工之后,铬的含量会大大降低,因此提倡糖尿病患者多食用粗粮。
锌是胰岛在合成胰岛素的时候所需要的原料,每分子的胰岛素含有2个锌原子,并且估计胰岛素的活性即与锌有关。因此,含有锌的食物也对糖尿病患者促进胰岛素分泌、控制血糖有帮助。一些贝壳类的海产品,如牡蛎等,就含有丰富的锌,而且吸收率较高。此外,豆类、谷类胚芽、燕麦、花生、全麦制品等食物中锌的含量也较丰富。
除铬和锌之外,镁和锂对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第八节 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
很多人被糖尿病困扰着,寝食难安,实际上,糖尿病可防可治,只要方法得当,病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国际糖尿病联盟推荐的“五驾马车”理论,就可以较好地控制住糖尿病病情。
“五驾马车”综合防治方法为:教育是先导,饮食是基础,运动是手段,药物是根本,监测是保证。
1.了解糖尿病知识,是战胜糖尿病的第一步
糖尿病患者只有真正懂得糖尿病,才能有效地参与治疗。因此,平日应多积累与糖尿病有关的各项知识,越了解糖尿病,就越容易摆脱糖尿病。
2.控制饮食是糖尿病防治的基础
营养专家表示,糖尿病饮食控制必不可少,其中,饮食控制的要点包括:保持每日总能量平衡;营养素摄入平衡;利用血糖生成指数的原理,控制食物血糖生成,做到控制饮食的同时也能享受美食。合理配餐,能够有效控制糖尿病。
3.运动疗法能够起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血糖水平的正常和充沛的体力,强化体质,增强免疫力,促进血糖平衡。
4.糖尿病治疗用药是根本
科学用药,对症下药,能够改善病情,根除病根。
5.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的保证
随时掌握病情,才能第一时间对症下药,对于疾病,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果不进行监测,那么病情很可能就在悄声蔓延,等感官有了变化,往往就已进入了深度病情。
目前研究发现,排除家庭病史、运动或饮食等生活方式的因素,心理因素也与糖尿病的发作有关。有关专家认为:心理压力的增大,会导致内分泌等生理过程的紊乱,降低机体的抵抗能力。因此,在“五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同时,应减少心理压力,有助于降低糖尿病的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