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1章 又是离别季
濮良起身,神情温和的微微一笑,“小郎君多虑了。”
径直来到门口,负手望青天,看着半天上的一轮弦月,微微夜风吹起他的长衫衣摆飘忽,“在下虽然是商贾,但亦是读书人。”
“不说读书万卷,至少也恪守着读书人该有的礼。”
“然而读书人也不尽相同。”
“何况有的人不过是靠父辈恩荫,他们心中更看重的是利益,所谓的底线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一个拿来笑话的词罢了。”
“在下真的只是在提醒小郎君。”
“好自为之这句话有点贬义,在下说了便又会让小郎君误会,但意思是这个意思。”
“不过在下说的话一直有效,如果小郎君什么时候愿意出让秘方,价格依然随你开口,在下绝不还价,濮家横的大门永远为小郎君敞开。”
侧身对陈大一行礼,“告辞了,小郎君不用送。”
踏月而去。
濮良走后,濮封胥从他房间里出来,站在阶梯下的院子里,扭着腰身锻炼身体,乐呵呵的道:“屌毛,你错过了一夜暴富的机会。”
陈大一耸耸肩,“你们松溪濮家和濮家横濮氏有无关系?”
濮封胥,“有啊。”
陈大一还以为祖上是一脉出来的。
结果濮封胥,“我们都姓濮。”
陈大一:“……”
……
……
门外长巷上,濮良登上马车。
车中一位穿着黑色紧身衣的中年男人盘膝而坐,面前的案几上放着一盏酒。
酒香四益。
中年男人用绢布沾酒,缓缓擦拭着手中的长剑。
头也不抬,“不欢而散?”
濮良径直坐下,“相谈甚欢,只是还没到时候而已,生意嘛,哪有那么多一蹴而就的事情,何况有秀里吴氏支持,陈大一不差钱。”
中年男人缓缓收剑归鞘,“那便轮到在下上场了。”
濮良伸手摁住他的剑鞘,摇头。
中年男人不解,“胡公交待,蒲先生有意见?”
濮良继续发力摁住他的剑鞘,“先前胡公诱使松溪三郎君和浦城章恽对陈大一下手,结局如何,不需要在下复述罢。”
中年男人冷笑,“这一次可没钱氏为他背书了。”
在杭州确实没人对抗得了钱氏。
又道:“胡公的意思,文的不行,便给他一个下马威,他身边不是有濮家的主仆二人么,重伤濮封胥,砍杀奴仆老丁即可。”
在没得到秘方之前,陈大一不会死。
但有时候活着不如死了。
而这样的手段,他会!
濮良咳嗽一声,“在下也姓濮。”
中年男人愣住,“松溪濮家和濮家横濮家,有渊源?”
濮良点头。
中年男人只得作罢,“如何给胡公交待?”
濮良沉默了一会儿,“无妨,现在觊觎秘方的人很多,先看看罢,应该会有人想法掣肘范相公,到时候没了他的庇护,陈大一唯有明哲保身。”
杭州藏龙卧虎。
只要有了共同的利益,这些人联合起来,范相公还真是无可奈何。
手段有很多。
所以没过几天,范仲淹忽然发现了不对劲。
杭州下辖八县:钱塘、仁和、余杭、富阳、於潜、临安、新城、盐官。
原本各县对州衙的事务十分配合,但这几日处理春税事务,八县县衙中竟有将近一半,找理由推诿、延缓春税征缴。
连最富裕的仁和县都找了个勉强的理由迟迟不缴纳税赋。
税赋可是朝廷一等大事。
是国家的根本。
范仲淹原本不敢怠慢,真以为地方民情出现了问题,只是他很快发现,州衙各房各曹也有些不对劲,似乎是下面的官吏联合起来在抵触他。
范仲淹是何须人也,岂会看不出这里面的猫腻。
知道因为陈大一秘方的缘故,有人想赶他离开杭州——这些官场小把戏,在范相公眼里,不过是贻笑大方而已。
甚至觉得有点愤怒。
太小瞧人了罢。
是以范仲淹开始无为而治,你一些县不是不忙着征缴赋税么,我也不来找你,只发公文催问,明确要求各知县附上延迟征缴税赋的理由。
这一招很有效。
那些知县们谁不知道赋税是朝廷不可触及的逆鳞。
平日里找借口敷衍上司也就罢了。
面对朝廷,除非你辖境内真有十年百年难遇的天灾人祸,否则仁任何情况下不得有误,现在范仲淹让他们回公文附录延迟征缴赋税的理由,到时候朝廷追责下来,他们都得滚蛋。
春税的事情很快解决。
至于州衙各房各曹的问题,范仲淹解决起来更是毫无压力。
毕竟当过相公,和吕夷简博弈过的人。
虽然输了。
不过对付地方上这些小场面的官场博弈,洒洒水啦。
但这些人断然不会轻易放弃。
当更大的阴谋还在酝酿时,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意外发生了:汴京一封圣旨和吏部、审官院的公文同时抵达杭州。
擢升范仲淹为户部侍郎。
改知青州。
同时又送来了官家的恩赐,依然还是些长白山的人参鹿茸之类,养身补气补血的名贵药材。
范相公收到圣旨和吏部公文后,大感振奋。
升官事小。
虽然在资政殿学士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户部侍郎的寄禄官……但却没什么实用,只是把俸禄提高了一些而已。
但青州可是大宋针对北方和海上的二线防御核心。
知青州,意味着官家又要重用自己。
但自己赴任青州,政事繁忙,没空教导两位门生,而陈大一和濮封胥留在杭州的话,因为秘方的缘故,定然会引起风波。
没了自己庇护,陈大一如何安然度过?
范仲淹陷入两难之中。
知悉范仲淹将要赴任青州,杭州这边的有心之人终于等到了机会,但他们却按兵不动,深恐打草惊蛇——把陈大一吓跑了。
然而陈大一对自己的处境心知肚明,知道是和恩师分别的时候了。
遂和范仲淹商讨了一番。
范仲淹权衡再三,觉得这不失为一出良计。
等了几日,待新到的杭州知州赴任,交接事宜后,带着两位门生去了苏州吴县,之后范仲淹前往青州,陈大一和濮封胥则留在吴县范氏。
由范氏义庄附设的义学中的教授上门教导学业。
似乎要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