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章 餐桌方寸,暗流微澜
陆扬端着半盆清水回到门口时,恰好听到了楼道里传来的、略显沉重的脚步声,以及钥匙插入邻居家门锁的“咔哒”声。他动作一顿,知道是隔壁王叔回来了。而紧接着,另一串更加熟悉、带着某种规律性疲惫感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停在了自家门口。
又是钥匙转动锁芯的声音,比刚才他开门时似乎更响亮,带着金属摩擦的钝响。门被推开,一个身影带着一身户外的微凉和淡淡的机油味,出现在门口。
是父亲,陆卫国。
四十岁出头的男人,穿着一身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工装,袖口和裤脚沾着些许油污,那是江城机床厂留下的印记。他的头发不长,略显杂乱,额头上刻着几道深深的抬头纹,那是常年思考和劳累的证明。脸颊瘦削,肤色因为长期在车间工作而显得有些暗沉,眼神里透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疲惫,但腰板却依然挺得笔直,那是属于那个年代工人的某种骄傲和坚持。
“回来了?”赵淑兰的声音从厨房传来,带着迎接丈夫的熟稔。
“嗯。”陆卫国应了一声,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他习惯性地先是扫了一眼屋子,目光在看到站在门边端着脸盆的陆扬时,微微停顿了一下,但并没有显露出太多的情绪,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这种疏离而平淡的父子关系,在前世几乎贯穿了陆扬的整个青春期,甚至延续到成年。此刻再次经历,陆扬的心头掠过一丝复杂难言的滋味。他知道父亲是爱他的,只是那份爱,沉重、内敛,从不轻易宣之于口,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近乎严苛的期望和沉默的压力体现出来。
“爸。”陆扬开口叫了一声,声音比面对母亲时要更加低沉和规矩一些。他没有多余的话,只是微微侧身,让开了门口的位置,方便父亲进来换鞋。
陆卫国脱下沾满灰尘的解放鞋,换上了一双塑料拖鞋,然后径直走向水槽边,拧开水龙头,用冰凉的自来水冲洗着双手和脸颊,水花四溅,发出哗啦啦的声响。他洗得很仔细,仿佛要洗去一整天的疲惫和油污。
赵淑兰端着最后一盘菜——那盘喷香的排骨炖土豆——从厨房走了出来,看到丈夫正在洗漱,便扬声道:“先别洗了,饭菜都好了,赶紧趁热吃!扬扬,把脸盆放下,帮你爸把毛巾递过去。”
“哦,好。”陆扬放下脸盆,走到挂在墙上的毛巾架前,取下了那条印着“赠给最可爱的人”字样的旧毛巾,递给了父亲。
陆卫国接过毛巾,擦了擦脸和手,动作间带着一种程式化的利落。他没有看陆扬,只是含糊地“唔”了一声,算是回应。
很快,一家三口围坐在了那张铺着牡丹花塑料桌布的方桌旁。
桌子不大,三个人坐下,便显得满满当当。菜也很简单,一盘清爽的拍黄瓜,一盘酸辣土豆丝,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排骨炖土豆,还有一小碟咸菜。主食是白米饭和两个白面馒头。这在八十年代的普通工人家庭,已经算得上是相当不错的晚餐了。
饭菜的香气氤氲在狭小的空间里,混合着父母身上熟悉的气息,营造出一种久违的家庭氛围。陆扬拿起筷子,却没有立刻动,而是看着坐在对面的父母。
父亲陆卫国坐在主位,眉头微锁,似乎还在想着厂里的事情,默默地扒拉着碗里的米饭,偶尔夹一块土豆或者排骨,咀嚼的动作缓慢而有力。母亲赵淑兰则坐在他的左手边,不停地给父子俩夹着菜,嘴里还絮絮叨叨地说着些什么。
“老陆,今天车间是不是又加班了?看你累的。”赵淑兰给丈夫夹了一块最大的排骨。
“嗯,赶一批活儿,下个月要交货。”陆卫国头也不抬地应着,声音有些含糊。
“那你也注意身体,别太拼了,上个月你那咳嗽刚好利索……”赵淑兰担忧地说道。
“知道了,啰嗦。”陆卫国打断了妻子的话,语气里带着一丝不耐烦,但眼神却不易察觉地柔和了一瞬。
“我这不是关心你嘛……”赵淑兰小声嘀咕了一句,转而看向儿子,“扬扬,多吃点排骨,补补脑子,高二了,学习要跟上。”她说着,也给陆扬夹了一块排骨。
“谢谢妈。”陆扬应道,目光却不由自主地再次落到父母的鬓角。父亲的鬓角,同样夹杂着不少银丝,甚至比母亲的还要明显一些。昏黄的灯光下,那几缕白色显得格外刺眼。
前世的他,何曾如此近距离地、仔细地观察过父母的衰老?他只记得他们的唠叨、争吵,只记得他们对自己学习成绩的失望,却从未真正体会过他们肩上沉甸甸的生活重担,以及那份深沉却不善表达的爱。
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和愧疚再次涌上心头,几乎要将他淹没。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将目光从父母的白发上移开,落回到眼前的饭菜上。
“启智,分析当前氛围,评估‘轻微正向偏离’策略实施窗口。”他在意识里快速下达指令。
【氛围评估:中性偏沉闷。父母互动模式符合长期习惯,主要围绕日常琐事与工作压力。对您的关注度目前处于中等水平,存在策略实施窗口。建议:以非语言动作为主,辅以少量积极、简洁的语言反馈,避免引发过度关注或质疑。】
陆扬心中了然。他默默地拿起筷子,夹起一块自己碗里的、母亲刚刚夹给他的排骨,然后,在父母略显诧异的目光注视下,将那块排骨分别夹到了父亲和母亲的碗里。
“爸,妈,你们也吃。”他的声音不高,语气却很平静,带着一种不同以往的认真。
餐桌上的气氛瞬间凝滞了。
赵淑兰拿着筷子的手停在了半空中,惊讶地看着儿子,又看了看碗里那块带着儿子口水印记(虽然只是象征性的)的排骨,一时间竟不知道该说什么。
陆卫国咀嚼的动作也慢了下来,他抬起头,那双总是带着疲惫和审视的眼睛,第一次真正地、带着几分探究地看向自己的儿子。这小子,今天是怎么了?先是回家晚了,然后是主动跟妈搭话,现在居然还知道给大人夹菜了?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你…你这孩子,今天怎么……”赵淑兰最先反应过来,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惊讶、欣慰和一丝不解的复杂表情,“你自己吃,我们碗里有。”
“就是,小孩子家家的,顾好你自己就行了。”陆卫国也开口了,声音依旧低沉,但语气里似乎少了几分平日的严厉,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困惑?
“没事,你们辛苦一天了,多吃点。”陆扬没有过多解释,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然后便低下头,开始默默地吃饭。他知道,行动比语言更有力量。这个简单的夹菜动作,已经传递了他想要表达的、不同以往的态度。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餐桌上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父母似乎都在暗中观察着陆扬,而陆扬则尽量表现得自然,安静地吃饭,偶尔在父母问话时,简单而清晰地回答。
“扬扬,今天在学校怎么样?老师没说什么吧?”赵淑兰忍不住又问起学校的事情,这几乎是每天晚餐的例行话题。
前世的陆扬,通常会含糊地应付两句,或者干脆装作没听见。但今天,他抬起头,看着母亲,平静地回答:“挺好的,妈。老师讲的……我今天听得还比较认真。”他没有说自己物理课上的“壮举”,也没有吹嘘什么,只是陈述了一个相对积极的事实。
“哦?是吗?”赵淑兰眼睛一亮,追问道,“那听懂了吗?之前的物理不是一直跟不上吗?”
“嗯,今天感觉好一些了。”陆扬点点头,“以后我会努力听的。”他补充了一句,语气诚恳。
“那就好,那就好!”赵淑兰脸上的笑容明显真切了许多,“学习这事,就得靠自己上心!你爸和我辛辛苦苦,不就是盼着你……”
“行了,吃饭的时候别老说教。”陆卫国打断了妻子的话,但目光却在儿子脸上停留了片刻,似乎在评估他话语的真实性。他拿起桌上的一个小酒盅,给自己倒了点劣质的高度白酒,抿了一口,辛辣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让他紧锁的眉头稍微舒展了一些。
“我这不是看儿子知道上进了,替他高兴嘛。”赵淑兰辩解道,但也没再继续说下去。
陆卫国放下酒盅,看向陆扬,忽然开口问道:“你妈说你放学去新华书店了?”
陆扬心里“咯噔”一下,没想到父亲会突然问这个。他抬起头,迎上父亲锐利的目光,点了点头:“嗯,路过,就进去看了看。”
“看什么书了?”陆卫国追问,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压力。
陆扬迅速在脑海中搜索着合适的答案。他不能说谎,因为谎言很容易被拆穿,尤其是在父亲面前。但他也不能说实话(在街上闲逛观察),那会显得更可疑。
“就…随便翻了翻,”他斟酌着词句,尽量让自己的回答听起来真实可信,“看到有几本关于无线电和半导体的杂志,还有一些高考复习资料,就大概看了看目录。”这个回答结合了他前世的零星记忆和“启智”提供的背景知识,听起来比较符合一个对“新事物”有点好奇、同时也开始关注高考的高中生的行为。
陆卫国盯着他看了几秒钟,没有再继续追问,只是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鼻音:“嗯。”
陆扬暗暗松了口气。他知道,这一关算是勉强过去了。父亲虽然话不多,但观察力极强,想要在他面前蒙混过关并不容易。
一顿饭,就在这种略显沉闷、却又暗流涌动的氛围中慢慢进行着。父母之间偶尔的拌嘴,邻居家隐约传来的电视声,碗筷碰撞的清脆声响,以及陆扬自己心脏那沉稳有力的跳动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幅八十年代末普通家庭的晚餐图景。
陆扬吃得并不多,但细嚼慢咽。他仔细品味着那些简单饭菜的味道,土豆的软糯,排骨的醇厚,黄瓜的清爽,甚至那廉价白酒的辛辣气味,都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和…温暖。
这就是他失去又复得的、充满烟火气的家。
他观察着父亲吃饭时习惯性皱起的眉头,母亲时不时投向他的关切目光,还有他们之间那种无需言语的默契。他能感受到这个小家庭内部的压力和张力,也能感受到那层坚冰之下,涌动着的、从未消失的亲情暖流。
饭吃完了。赵淑兰手脚麻利地开始收拾碗筷。陆扬没有像往常那样立刻回到自己的书桌前,而是站起身,主动伸手去接母亲手中的碗碟。
“妈,我来吧。”
“哎,不用你,”赵淑兰下意识地拒绝,但看到儿子坚持伸过来的手,顿了一下,随即笑了,“行,那你把桌子擦一下吧,我去刷碗。”
“好。”陆扬点点头,拿起桌上的抹布,仔细地擦拭着那张油腻腻的牡丹花塑料桌布。
陆卫国已经吃完饭,点燃了一支劣质香烟,靠在椅子上,默默地看着儿子擦桌子。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有些复杂,似乎在重新认识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儿子。他没有说话,只是在烟雾弥漫中,轻轻地、几不可闻地叹了口气。
陆扬擦完桌子,又帮着母亲把碗筷送到了厨房门口。赵淑兰在狭小的厨房里忙碌着,水声哗哗作响。
“行了扬扬,你去学习吧,这里不用你了。”赵淑兰扭头对儿子说,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
“嗯。”陆扬应了一声,转身走向自己的“领地”——那张靠窗的书桌。
他拉开椅子坐下,窗外,夜色已经降临。筒子楼里,各家各户的灯光次第亮起,映照出人间百态。他能听到隔壁王叔家电视机传来的新闻联播片头曲,还有楼下孩子们的追逐打闹声。
这一切,都如此真实。
他轻轻抚摸着书桌上那些陈旧的课本,感受着纸张粗糙的质感。内心深处,那股因为回到家、见到父母而涌起的暖流,并未消散,反而沉淀下来,化作了一种更加坚定、更加沉重的力量。
他知道,改变已经开始。从物理课上的挺身而出,到回家路上对时代的观察,再到刚才餐桌上的那个夹菜动作,每一个微小的“偏离”,都在悄然改变着历史的轨迹,也在重塑着他与这个家庭的关系。
“润物无声”,这不仅仅是启智提供的策略,更是他未来行事的准则。他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要在每一个细节处,做出正确的选择,弥补过去的遗憾,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温暖。
前路漫漫,挑战重重。但他不再是前世那个迷茫、怯懦的少年。他拥有未来的视野,拥有“启智”的辅助,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了重新来过的机会,以及一颗无比坚定、要去改变一切的心。
餐桌虽小,不过方寸之地,却已是他撬动命运的第一个支点。而这看似平静的晚餐下涌动的暗流,终将汇聚成改变未来的惊涛骇浪。
陆扬深吸一口气,打开了面前的数学课本。灯光下,他的眼神,前所未有的明亮而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