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肿瘤心理临床实践指南2024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六、缩写词统一、常用名词定义

(一)缩写词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二)常用名词定义

1.CALM

是一种新的个体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半结构化设置为进展期恶性肿瘤患者提供简短的个体心理干预,其主要目的是帮助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管理疾病并寻找生命的意义。

2.SHARE模型

是一种沟通模型,包括五部分内容:supportive environment(支持的环境);how to deliver the bad news(如何传递坏消息);additional information(提供附加信息);reassurance and Emotional support(提供保证及情绪支持)。

3.SPIKE模型

是一种沟通模型,包括六个主要部分:setting(设置沟通环境);perception(评估患者认知);information(信息需求);knowledge(给予知识和信息);empathy(共情);summary(总结)。

4.癌症相关性疲乏(CRF)

是一种痛苦而持续的主观感受,为肿瘤本身或抗肿瘤治疗所致的躯体、情感和/或认知上的疲乏或耗竭感,与近期的活动量不符,并影响患者的日常功能。

5.癌性厌食-恶病质综合征(CACS)

厌食和恶病质常同时出现,临床上也统称为癌症厌食恶病质综合征。CACS具有病因病理机制复杂、发病率高、危害大的特点,以肿瘤患者食物摄入减少、异常高代谢导致的负氮平衡及负能量平衡为病理生理特征。

6.安宁疗护(hospice care)

如果患者预期生存期在6个月以内,缓和医疗(见缓和医疗定义)又称“安宁疗护”。

7.表达性写作干预(EWI)

是让参与者将与自己有关的最深的创伤想法和感受写下来,尤其是那些之前从未对别人谈起的想法和感受。

8.病耻感(stigma)

即一种负性经历的标记,其中包括羞耻感、被指责、在家庭中充当替罪羊、被孤立、被社会排斥、被人刻板化或被歧视等内容。

9.潮热(hot flashes)

也称“血管舒缩性潮红”,是面部和上半身反复出现的发热感觉,随后可能出现寒战。

10.多学科团队(MDT)

是以患者为中心,在综合各学科意见的基础上,为患者制订最佳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模式。

11.恶病质(cachexia)

是指进行性发展的骨骼肌量减少(伴有或不伴脂肪量减少),常规营养支持治疗无法完全逆转,最终导致各器官进行性功能障碍的一种多因素作用的综合征。

12.复杂性哀伤(complicated grief)

出现在重要他人死亡后的一系列以分离性悲痛为主且社会功能受损的居丧反应。

13.共同决策(SDM)

是指医护人员要善于识别并满足患者的需要,尊重其选择偏好,患者也要勇于清晰表达愿望,医患双方共同寻求治疗共识。

14.姑息性镇静(PS)

被认为是缓解患者顽固性症状的最后治疗手段。姑息性镇静不同于安乐死和辅助自杀,其目的为缓解患者的痛苦,而不是结束生命。

15.呼吸困难(dyspnea)

主观感受到呼吸不畅,常表现为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缺氧、胸闷及呼吸费力。

16.缓和医疗(palliative care)

又称“姑息治疗”,一种以患者/家庭/照护者为中心的健康照护,重点是对引起患者痛苦的症状给予最佳管理,同时根据患者/家庭/照护者的需求、价值观、信仰、文化背景融入心理社会照护和灵性照护。

17 患者报告结局(PROs)

直接来自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功能状态以及治疗感受的报告,不包括医护人员及其他任何人员的解释。

18.教育性干预(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是指通过健康教育提供信息来进行干预的方法,教育内容包括疾病及治疗相关信息、行为训练、应对策略及沟通技巧以及可以利用的资源等。

19.接纳-承诺疗法是(ACT)

是一种基于现代行为心理学的心理干预方法,应用正念、接纳、承诺和行为改变来创造心理弹性,能够接纳自己的认知,活在当下,选择适宜的价值观并付诸行动。

20.经济毒性(financial toxicity)

指在治疗恶性肿瘤过程中所花费的高昂费用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甚至破产,主要包括患者客观的经济负担和主观的贫困感受。

21.癌症复发恐惧(FCR)

是指害怕、担心或关注恶性肿瘤可能在身体的同一部位或另一部位复发或进展。

22.临终喉鸣(death rattle)

生命末期患者常因无力清除咽喉和上气道积聚的分泌物,导致临终喉鸣。

23.认知分析治疗(CAT)

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心理治疗模型,主要关注关系的发展与心理痛苦。

24.认知行为治疗(CBT)

是通过帮助来访者识别他们自己的歪曲信念和负性自动思维,并用他们自己或他人的实际行为来挑战这些歪曲信念和负性自动思维,以改善情绪并减少抑郁症状的心理治疗方法。

25.身体意象或体象(body image)

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指的是对自身身体、外表和功能的感知和评估。

26.失眠(insomnia)

是指尽管患者有足够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但仍难以开始或维持睡眠,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感到不满足,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27.疼痛(pain)

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的包括了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成分的痛苦体验。

28.痛苦(distress)

是一种心理(认知、行为、情感),社会、灵性、和/或身体方面的多因素不愉快体验,可能会影响患者有效应对癌症、躯体症状和临床治疗的能力。痛苦是一个连续过程,从最常见的脆弱、悲伤和恐惧,到可能引起障碍的抑郁、焦虑、惊恐、社会隔离感、存在及灵性危机。

29.叙事疗法(narrative therapy)

是在叙事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叙事疗法关注来访者带到治疗过程中的故事、观点和词汇以及这些故事、词汇和观点对患者本人及周围人的影响。

30.延迟性哀伤 /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是指长期强烈渴望再次见到逝去的亲人,或者只专注于逝去的亲人以至于对周遭世界视若无睹,伴随持续超过半年的严重的情绪困扰(如自责、否认、愤怒、难以接受死亡、感觉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和显著的功能受损。

31.厌食(anorexia)

是指因食欲下降或消失,导致进食量下降和体重降低。

32.意义中心团体(MCGP)

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性团体,通过让患者学习Frankl关于意义的概念,并将意义来源转化为自己应对晚期肿瘤时的一种资源,其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灵性幸福和意义感,并减少焦虑和对死亡的渴求。

33.预立照护计划(ACP)

是支持任何年龄或健康阶段的成年人,分享个人价值观、生活目标和未来医疗照护偏好的过程。

34.谵妄(delirium)

是一种短暂的、通常可以恢复的、以认知功能损害和意识水平下降为特征的脑器质性综合征,通常急性发作,多在晚间加重,持续时间为数小时到数日不等。

35.战胜恐惧疗法(conquer fear)

是一种基于常识模型,接纳承诺疗法和自我调节执行功能模型的一种短程个体心理治疗。治疗目的不是完全消除对于复发的担心,而是帮助高恐惧复发转移的患者减少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关注,为未来制定目标,为他们的生活赋予目的、意义和方向。

36.正念(mindfulness)

是指自我调整注意力到即刻的体验中,更好地觉察当下的精神活动,并对当下的体验保持好奇心并怀有开放和接纳的态度。

37.支持性心理干预(supportive psychotherapy)

是一种间断的或持续进行的治疗性干预,旨在帮助患者处理痛苦情绪,强化自身已存在的优势,促进对疾病的适应性应对。

38.志气缺失综合征(demoralization syndrome)

是一种负性心理状态,包括持久的不能胜任感、无助、无望、无意义感和低自尊,核心症状是主观无法胜任,即患者有被困感和无助感,主要表现是无意义感。

39.自我概念(self concept)

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包括现实自我、社会自我和理想自我。

40.尊严疗法(dignity therapy)

是对生存期已很短暂的患者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和心理社会痛苦施予的帮助,其独特性在于鼓励患者追忆生命中重要的、难忘的事件,并以此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