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为什么?——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时间轴和重大战略意义》:时间轴
(一)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时间点:2023年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东北期间提出的具有深刻理论内涵和强大现实意义的全新理念,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经济运行发展的远见卓识和深远洞察力,标志着对生产力本质认识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发展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理论体现。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生产力概念范畴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旨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期的新形势下对现有生产力的评价和推动,更是针对未来发展的科学布局与长远指引。
2023年9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
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
这一核心论述中连续五次提到“新”,尤其强调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范式的差异性与全新性,并将论述的核心支撑点落到“新动能”这一点上,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的在于增强经济运行发展的新动能,体现出这一科学论述的前瞻性、预见性和未来导向性,凸显这一论述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划的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统筹兼顾。
2023年9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
从这一论述中不难看出,其中特别强调了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这两大部类产业发展所必要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二者之间存在时间维度和逻辑关系上的递进性,当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过时间的发展与培育后,将会形成未来的支柱性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倚仗的核心支撑。并且特别强调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作用,跨部门跨区域统筹协调来整合现阶段的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2023年12月11—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特别强调:
一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3]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自东北考察之行之后又一次在重要会议上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彰显了中央经济工作方向的坚定性和一贯性。在此次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质就是要以科技创新这一抓手来加快推动产业创新、变革和发展。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颠覆性发展技术和前沿技术这两类核心技术,并围绕二者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2024年1月3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
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4]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放在当前经济工作的核心地位,其重要性和现实性尤为突出。如果从新质生产力这一理念入手,可以清晰地梳理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进程中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逐层演进的逻辑主线,而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则能够准确剖析当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痛点和突破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相关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东北期间所提出的,但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并不仅仅局限在一地一域,而是具有超越区域限制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在东北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理念,正是由于新时代以来东北振兴这一区域战略的核心主线在于科技引领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两大领域,这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问题导向性。
(二)新质生产力背后的时间轴
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出的全新理念,新质生产力这一理论概念的发展本不是无根之木,而是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和清晰的发展脉络。事实上,需要看到的是,新质生产力不仅具有完备的科学严谨性和鲜明的实践性,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深邃战略思维与科学思想方法,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出独特思想魅力和巨大实践伟力,为新时代高质量做好经济工作这一主线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指导。
在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就用第九章来专门论述了“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与需要开展的必要工作。而在这一章的第二节又提到需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这一章里提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提到的“未来产业”,则包括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从《“十四五”规划纲要》来看,构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内容与路线已构建出了大致蓝图,有着严密的内涵范畴和现实的演进路线,具有高度凝练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5]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来看,也不难发现,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并非无源之水,事实上,其正是贯穿当前党的经济工作主线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生产力是什么?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础却也最核心的存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现阶段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更是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向前的经济主线和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新质生产力,不仅点明了未来经济工作的重心和立足点,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的进一步深入诠释。
综上所述,从《“十四五”规划纲要》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再到当前新质生产力这一理念的明确提出,都是紧密围绕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而“创新”则是其中最为紧要的核心要义。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是对原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理论的高度凝练和总结,更是对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的全面分析和系统总结,也是在未来经济工作中认清关键变量的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