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甲申国变后,大明宗室分立政权。黄道周、曹学佺等300多位福建遗民志士,在福州拥立隆武帝。他们希望在隆武帝的带领下全力以赴迎战清军,以恢复大明王朝的统治秩序。福建遗民士人多以事功兼学术创作,在漂泊离散的被弃置感中,在对历代遗民文化心理结构的共同体认中,寻求遗民的身份归属。福建山海结合的地理特征,为遗民士人形成坚毅不屈、勇于开拓进取、敢于冒险犯难的精神品质创造了先天的地域文化环境。即使抗清之势成为强弩之末,他们仍坚持遗民的操守,身体力行,表达坚贞不渝、以身殉节的家国情怀与鲜明的遗民立场,体现出对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传统思想的认同与传承。
传统诗文成为遗民士人见证家国离散、书写海外争战悲剧、铭刻离散心路历程的载体,尤为独特地体现时代剧变中的遗民身份处境及其家国情怀。他们不同向度的离散,跨越了华夏内陆视野,抗清版图从大陆延展向边陲海岛,也迁往海外,为传统文学生产拓展了心灵寄托的版图,为中国传统文学的传播开创了一条特殊的文化地理轨迹。“易代之际之所以成为历史上的特殊时间段落,根源于易代本身既是巨大的变迁,同时也是引发进一步变迁的动力。”[1]在明末清初这一特殊的时代变迁中,福建遗民文人思想心态及文学创作在南明史上,在清代文学史及闽台文化交流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促进闽台两岸民族文化认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
一 研究现状
清代以来,许多学者开始关注明末清初遗民文人的生存境遇与文学创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明遗民文人的创作生活及其生存心态等,逐渐受到学术界关注。目前,与本书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五方面。
(一)文献汇编
清朝以来,各家所编明遗民传、遗民录、遗民诗词、遗民剧作(邵廷寀[2]、黄容[3]、陈伯陶[4]、朝鲜佚名[5]、孙静庵[6]、陈去病[7]、卓尔堪[8]、谢正光、范金民[9]、陈旭东[10])等陆续问世,为本书的开展提供了第一手文献资料。
(二)清初遗民文人文学本体研究
这方面的成果主要集中于对清初遗民诗词、戏曲、小说的研究和探讨。
第一,清初遗民诗词研究。有对清初遗民诗词整体性研究(潘承玉[11]),对遗民诗人、词人群的诗史观念、内心境界、艺术追求、诗词风格差异的研究(洪茂宁[12]、吴可文[13]),也有对具体遗民诗人、词人及遗民诗词作品的个案研究,主要立足于对遗民诗人、词人生平、人格品质、创作理论、创作内容与艺术特色及交游等方面进行论述(陈庆元[14]、李文静[15]、敖运梅[16]、邱亚萍、徐国华[17]、潘浩正[18])。
第二,明末清初遗民戏曲、小说研究。戏曲方面,专家学者多从明遗民剧作创作背景、体制、题材、风格变化等进行研究,审视剧作的成因,客观评价遗民戏曲创作在清代乃至中国戏曲史上的特殊贡献(杜桂萍[19]、张宇、张翼[20]);同时也有学者透过剧作论述遗民作家的正统文化意识、遗民身份认同和价值危机等(赵天为[21]、闫慧[22]、朱夏君[23])。小说方面,主要探讨清初遗民文化所折射出的时代观念意识、社会心理,阐述小说家们共同的遗民思想与对明王朝的文化认同(赵红娟[24]、杨剑兵、郁玉英[25]、蔡亚平、程国赋[26])。
第三,易代之际的书写模式研究(左东岭[27]、张吉[28])。此方面的成果主要以易代之际的时代背景为视角,研究各地遗民之间的层级互动关系及其影响意义。
(三)清初遗民文人学术、政治思想研究
第一,学术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较为丰富。学术界对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三大儒的学术思想进行较为深入的个案研究。何冠彪[29]、陈祖武[30]、梁启超[31]等一批专家学者的论著,以明代遗民思想为研究角度,对推进遗民学术思想研究做出很大贡献。
第二,政治思想研究方面,从总体上对明遗民的党社运动进行考察(谢国桢[32]、何宗美[33]);或在满汉异质文化视野下考察清初遗民变迁互动的基本规律,展示遗民与清初政治、文化的多层内在牵连(孔定芳[34]);或从政治伦理观、夷夏之别等方面研究遗民文化思想之异同(陈义报[35]、蔡杰、卢珊[36]);或从思想传承与接受的角度加以研究(葛亚杰[37])。
(四)清初遗民群体特征研究
第一,特殊群体研究。有对女性遗民群进行研究(乔玉钰[38]、夏爱军[39]、朱雯[40]);有对遗民僧人进行探索(廖肇亨[41]、暴鸿昌[42]、杜春媚[43]、孙宇男[44]);有对遗民社团进行研究(彭志[45]);有以遗民家族生活为研究视角进行研究(郑珊珊[46]、侯晶[47])。
第二,以地域性为研究视角。目前,学术界对扬州、泰州、岭南、江南、闽南等地遗民文人群进行较多研究(孙新华[48]、张兵[49]、李婵娟[50]、周银华[51]);也有学者对滇南遗民文人群加以关注(冯丽荣[52]、周雪根[53])。
第三,从社会建构、互动交游层面对明遗民进行研究。有关于遗民社会建构研究(蒋东玲[54]、朱昌荣[55]);遗民与贰臣之间的互动交游研究(蒋寅[56]、谢正光[57]);遗民群体网络之间的互动交游研究(方勇[58]、潘承玉[59])。
有关遗民群体特征的研究成果主要以单篇论文为主,还缺少系统周全的论述,且对其形成的多元因素论述还不够深入。而福建遗民文人群却仅有零星学者加以关注。福建遗民文人心态及其创作,在明末清初遗民文学史中乃至在当今闽台文化交流发展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方面的成果相当薄弱,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五)清初遗民文人生存处境及其心态研究
第一,对清初遗民文人生存处境的研究。专家学者们对明遗民的贫困化问题、处世方式、意义和价值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何冠彪[60]、赵园[61]、孔定芳[62]);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指出清初遗民文人也有娱乐活动,他们故意享乐生活,以表达对明朝的忠贞之情(谢正光[63])。
第二,对清初遗民文人心态与身份意识的研究。专家学者们均注意到遗民群体的共性特征,并多角度论述遗民文人“失身暮年”的悔恨心态及其对身份认同的焦虑,也有学者以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融合的方法,对遗民的文化意识、心态变迁等加以关注和研究(周明初[64]、罗宗强[65]、李瑄[66]、孔定芳[67]、陈水云、江丹[68])。
目前,学术界从社会政治、文学及学术思想等多角度对明清遗民文人进行研究,但仍有不足之处:第一,研究广度和深度不够,空间还很大。以地域文学的视角对清初福建遗民文人群加以研究的成果很鲜见,对清初由闽赴台的遗民文人群的整体性研究也很少。第二,系统、深层次的学理性研究较少。虽然已有不少论著对晚明士人心态加以研究,但系统、深入地论述明清遗民群体思想心态的论著并不多。第三,研究思路较单一。多数研究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研究视角,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较少。第四,有关遗民文人心态多以静态共时性研究为主,缺乏动态、历时性的研究。有鉴于此,明清福建遗民文人群的心态嬗变及其文学创作,应成为我们研究闽台文化交流史、闽台遗民史、福建遗民文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必须重视的切入点之一。
二 “清初”的时间范畴
“清初”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特殊又极重要的时间段。“清初”往往与“明末”相提并论,是因为这两个时代在政治、思想、文化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又有深刻的延续性。研究清初遗民文人,必须追溯其出生时期的“明末”社会政治风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目前,学术界对“清初”时间范畴的解释不一。甚至同一学者也可能因论题范围的需要而对“清初”的时间界定持有不同的看法。谢国桢先生认为,清初起自1644年清朝入关,结束于1701年,即康熙四十年。[69]他在另一论著《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则持与陈祖武先生相同的观点,认为清初的结束时间应在1722年,即康熙朝终结。孔定芳先生认为“清初”的起迄时间应是1644年即顺治元年,至1683年即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清初四十年。由此,将1644年作为清初的起始时间是较为普遍的观点。而1644—1683年期间,在不少有关遗民论述中,也常与明末、南明、明郑时期等相联系。其中,明末的时间范畴包含南明与明郑时期。根据《增订晚明史籍考》所收录有关明清史论著,多数学者认为明末的时间范畴上起崇祯朝,下迄南明覆灭。
本书所讨论之“清初”,涉及的时间范围较为广泛,因此,拟以1644年(顺治元年)清朝入主中原,到1722年(康熙朝终结)为研究的时间范畴。同时,也根据研究的需要与遗民生命存续时间的具体情况,略作研究范畴的前后延伸。为体现学术研究的包容性,在实际研究中,本书所讨论之“清初”与“明末”“南明”“明郑政权”等时间概念,往往具有重合之处,在此加以解释说明。
三 “遗民”概念阐释
关于遗民概念的认识和阐述,学术界已有颇为深入的研究。从古至今,人们对“遗民”概念的认识与阐释,经历了一个由早期的基础性、表象性、单一化的认识逐步向明清时期深刻性、本质性、专业化方向认识的发展过程。著名的遗民研究专家孙克宽、赵园、谢明阳、谢正光、何冠彪、张兵、严迪昌、方勇、杜桂萍、李瑄等,对遗民概念的内涵进行深入系统的论述,也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范畴的需要,对遗民概念的外延加以延伸论述。
从遗民概念的发展历程上看,目前所见,最早提及“遗民”的文献,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左传》。“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70]这里所说之“遗民”,可理解为王朝覆灭或时代动荡之后遗留下来的人民。可以说,这是春秋时期人们对遗民概念基础性、单一性的认识。
隋唐时期,“遗民”的含义兼具前代遗留下来之人与隐士即逸民的意思。很明显,此时人们对遗民概念的认识具有双重性的特征,不少作家对“遗民”作为隐士的含义多有抒发。如韦应物《答裴处士》:“遗民爱精舍,乘犊入青山。来署高阳里,不遇白衣还。礼贤方化俗,闻风自款关。况子逸群士,栖息蓬蒿间。”[71]耿湋《送崔明府赴青城》: “清冬宾御出,蜀道翠微间。远雾开群壑,初阳照近关。霜潭浮紫菜,雪栈绕青山。”[72]齐己《江寺春残寄幕中知己》(二):“社莲惭与幕莲同,岳寺萧条俭府雄。冷淡独开香火里,殷妍行列绮罗中。秋加玉露何伤白,夜醉金缸不那红。闲忆遗民此心地,一般无染喻真空。”[73]
宋代以来,“遗民”一词被赋予政治色彩的倾向逐渐明显,具有故国之思与不仕新朝的强烈意识。因此,遗民是“在易代之后因坚持故国的忠诚而拒绝与新朝合作者”[74]的释义产生了。这一认识为明清时期遗民概念往纵深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明末清初这一特殊的易代环境,遗民群体的道德倾向与政治思想十分强烈。是否忠于故明王朝,是否出仕新朝,成为衡量、判断一个人是否为明遗民的标准。可以说,对遗民在道德标准上的要求比对“忠义之士”的要求,有过之而无不及。明遗民黄宗羲说:“遗民者,天地之元气也。然士各有分,朝不坐,宴不与,士之分亦止于不仕而已。”[75]在黄宗羲的思想意识中,遗民不仅具有“士”的人格意识,且比“士”还要更高一等。可见,明遗民对自身的要求极为严格,对遗民的理解也较前代更为深刻,更具本质性。谢正光教授《明遗民传记索引·叙例》说:“而遗民者,则处江山易代之际,以忠于先朝而耻仕新朝者也。”[76]“(遗民)必须是生活于新旧王朝交替之际的士人,且在新朝不应科举、不出仕。……最早的遗民当为商周之际的伯夷、叔齐,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较大规模的社会阶层和文人群体而出现,则是在宋金元之际和明清之际。遗民尽管明显地体现出隐士的人格特征,但又绝不游离于社会政治之外,以至于越到后来政治倾向越鲜明。”[77]严迪昌先生指出:“从深层意义言,真遗民大抵以心志人格之自我守持与完善为旨归。”[78]赵园先生指出:“‘遗民’一词的界定,应该包含政治态度、价值立场、生活方式、情感状态、时空知觉等。”[79]对明遗民的定义尤其注重其不仕新朝,表明民族文化立场,表现政治思想意识及其人格品质等因素。
不少专家、学者指出,遗民概念的理解应从思想心态、精神归属、身份认同上进行阐释。“遗民身份的界定,除了大家都认同的不仕新朝之外,还应该有一个核心因素,就是‘遗民意识’。拒不仕新朝,‘遗民意识’这两个条件,考虑不同的人在复杂情况下人生不同阶段的表现,给予个别的判断,或者更符合于遗民群体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使遗民身份的界定,既不悖于其基本的准则,而又更富于弹性。”[80]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遗民概念的理解,已不止于其从外界因素,如朝代更迭、沦陷等导致人们被动性地成为前朝遗留者的含义,而是从遗民群体集体潜意识的文化心理结构以及其内心的坚守自持等意识上进行理解、评判。这说明,遗民概念随着历朝历代遗民本身、遗民研究专家知识水平和思想意识的进步,经历了由表象到本质、由单一到多元、由外在到内在的发展历程。因此,我们在研究遗民文化时,对遗民概念的理解,应根据时代的变迁,遗民本身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文化心态、人生处境、身世经历的差异性,洞察遗民的本质特征和深刻属性,分析其是否具有鲜明的家国情怀、遗民身份意识与价值认同,从中阐述遗民的内在蕴含。
四 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本书以明末清初闽地遗民文人为研究对象,主要以曹学佺、许友、林古度、陈轼、黄晋良、黄道周、李世熊、王命璿、黄景昉、郑成功、郑经、卢若腾、王忠孝等一批活动于闽台之间的遗民志士为研究对象;同时,也涉及鼎革之际留寓他乡的遗民士人的生命轨迹,如陈伯驺、余怀等;由于以徐孚远、沈光文、张煌言等为核心的海外几社与福建遗民文人之间的往来十分密切,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也将此际入闽、入台抗清的江南遗民士人列为研究对象。本书主要以上述遗民群体共时性的多元化心态特征与历时性的心态嬗变为线索,着眼于闽台山海结合的地域文化视角,围绕遗民士人的著述、创作,对清初福建遗民士人在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意识下的遗民气节与家国情怀进行研究论述,探讨易代之际遗民士人离散书写的传播意义。
谢正光在20世纪90年代所编《明遗民传记索引》收录80多位闽籍明遗民。周银华《闽籍寓闽明遗民及其著述研究》,进一步对闽籍寓闽明遗民进行统计,共列有172位。近年来,又有陈旭东广泛搜集相关文献史料,编成《闽台明遗民传录》,编录有史可按之闽台遗民二百余人。今笔者将上述文献资料所涉及遗民名录进行汇总整理,并参考相关史料著述,共搜集整理清初福建遗民385人,情况如下:
闽东遗民25人:王赓、刘思沛、刘中藻(进士)、李跃龙(诸生)、李先春(诸生)、周鼎臣(诸生)、周鸣铎、林东向、林春芳(诸生)、高瑞伯、郭奇(诸生)、郭彦、陈志遴(诸生)、游时祺、黄士举、黄文焕(进士)、黄士举(举人)[81]、邓逖(诸生)、郑国佐(诸生)、蓝倬默、五泉庐逸士(五人)[82]。
闽中遗民102人:曹学佺(进士)、林古度、陈轼(崇祯庚辰进士)、黄晋良(诸生)、高兆、许友(诸生)、林之蕃(进士)、陈伯驺、林天友、林平山、邓绪卿、王孝廉、邵长倩、翁恭人、孙学稼(进士)、徐延寿、陈达(诸生)、陈鸣石(贡士)、陈名宾(廪生)、陈希文、陈希友、林大乾(武举)、高飞声(举人)、林逢经、马思理(进士)、刘沂春(进士)、石魁(诸生)、郑允成(进士、何其伟(举人)、何师亮、林垐(进士)、何玉成(进士)、林汝翥(举人)、翁白、翁冠英(进士)、薛镕(起明经)[83]、石镜(恩贡生)、薛敬孟(贡生)、黄师先、崔相(诸生)、张利民(崇祯庚辰进士)[84]、陈发曾(诸生)、蔡又新(诸生)、陈亨(进士)、陈一元(进士)、陈鸿、陈燕翼(进士)、陈兆藩(贡士)[85]、黄士尊(诸生)、胡上琛(武举)、曾熙丙(举人)、黄谦吉(进士)、徐英、杨维熊、郑瑄(进士)、林迪(贡生)、林铸禹(进士)、林先春(进士)、林迪、吴楷(诸生)、郑羽仪(进士)、周之夔(进士)、曾灿垣、曾祖训、张纶(恩贡生)、方润、毛元吉、王珽、王继褒(诸生)、吴孔锜、李维垣、林英、林雍、林潭、邵璋(庠生)、胡舜发(诸生)、夏春晖(举人)、夏绍芳(诸生)、高士侣(诸生)、张振玉(诸生)、梁春晖(诸生)、梁珪(梁春晖子,恩贡)、陈匡生(诸生)、陈兆鼎、陈廷煁、陈有祐、曾人翰(诸生)、黄见泰(举人)、董养河、董谦吉(董养河子)、鄢正亨(诸生)、鄢正几、鄢正蓟、鄢正重[86]、鄢正衡(诸生)、刘桓、欧琪、齐巽(诸生)、江不空(僧人)、张留(儒士)、项元(诸生)[87]、郑心开(诸生)、谢杲(谢肇淛季子)。
闽南遗民171人:黄道周(进士)、黄骧陛(举人)、黄寅陛(诸生)、程之正(廪生)、黄景昉(进士)、李茂春(举人)、沈佺期、王忠孝、卢若腾(进士)、郭贞一[88]、李瑞和(进士)、林迈佳、王仍辂、王仍缙、江于修、杨履圜、郑峚阳、张若化(举人)、张若仲(进士)、张士楷(张若化子)、黄润中(进士)、黄汝良(进士)、陈国腆(贡士)、李光龙、赖垓(进士)、何家驹(进士)、陈洪谧(进士)、刘子葵、张正声(进士)、郭承汾(进士)、郭符甲(进士)、陈显谟(诸生)、何楷(进士)、何九说、何九云(进士)、何梦骏(举人)、洪淯鳌(贡生)、林欲楫(进士)、林允昌(进士)、蒋德璟(进士)、苏文昌(举人)、刘鳞长(进士)、许吉燝(进士)、王观光(进士)、杨元锡(进士)、吴载鳌(进士)、曾化龙(进士)、周廷鑨(进士)、张维机(进士)、诸葛斌、诸葛昺、庄鳌献(进士)、陈天定(进士)、洪思、方进(诸生)、吴公布、洪承畯(诸生)、陈学孝(太学生)、黄维璟(举人)、黄正昇、黄元勳、徐永泰(武举)、黄鸣俊(进士)、黄鸣乔(进士)、黄起雒(举人)、方舆(诸生)、林佳玑、林嵋(进士)、林铭几(进士)、林衍培(贡生)、林说(乡荐)、余颺(进士)、许璟(进士)、郑郊(诸生)、郑郏(诸生)、郑邵、郑云锦(起明经)、曾世衮(举人)、周婴(特赐进士)、周霑、朱继祚(进士)、黄文照、洪有桢、纪文畴(诸生)、纪许国(诸生)、纪保国、庄潜(纪文畴弟子)、林霍、林志远(进士)、叶翼俊、阮文锡、叶翼云(进士)、叶启蕤(乡荐)、叶迎、叶后诏(诸生)、林炅、林兰友(进士)、王志章、杨瑞凤(武进士)、唐恫惓(诸生)、唐朗恒(诸生)、唐显悦(进士)、涂伯案(举人)、涂仲吉(太学生)、方文耀、方垓、王垣京、甘惟、朱山、黄起有、林尊宾、江上、李树官、阮旻锡、超全[89]、林嵋(进士)、林向折、林明顺(崇祯庚辰进士)、林宗仁(庚辰特用进士)、林承霖(诸生)、林高骏(举人)、林嘉采(林应翔次子,举人)、林转亨(贡生)、孙宾利(举人)、张灏(举人)(庚申渡台)、张瀛(庚申自厦门至台)、张士椭(国亡遁迹台湾)、梁玉蕤(崇祯庚辰进士)、许智、陈有度、陈重器、陈彝器、李廷熙、陈履贞(进士)、陈骏音(黄道周弟子)、黄期铭、黄道(进士)、黄寿徵、黄贤京(举人)[90]、黄钟选(诸生)、杨棋(诸生)、杨天宰(贡生)、杨必祐(诸生)、杨乔岳(诸生)、杨期远(举人)、杨秉机(诸生)、刘祖谦(贡生)、刘尧章(诸生)、刘应璋[91]、蔡鼎(诸生)、蔡谦、蔡国光(进士)[92]、郑垂青(诸生)、诸葛昺、诸葛倬(诸葛昺子,贡生)[93]、诸葛璐(诸葛倬子)、诸葛晃(诸葛倬子)[94]、卢澜[95]、薛铨(诸生)[96]、谢世昌、戴贞会、戴扬烈、严飘香、华师、顾招(诸生)、朱贽(孝廉)[97]、超弘(诸生)、刘若、曾异撰[98]。
闽西北遗民66人:李世熊(诸生)、画网巾先生[99]、王命璿(进士)、王思沂(进士)、朱国汉、黄大鹏(进士)、余思復(诸生)、林浤(举人)、李向旻、李向奎、李大载(诸生)、闵时、张兆凤(武进士)、王加封、吴世安(诸生)、谢国煊、邱义(诸生)、巫如衡(太学生)、谢祥昌、邱梦彩(庠生)、陈之美(进士)、李鲁(举人)、李翱(乡贡)、吴懋中(庠生)、熊兴麟(进士)、丁之贤、王镜、丘义(诸生)、丘嘉彩(举人)、任元忠(诸生)、伊勳(诸生)、伍日望、伍行、江兆兴(诸生)、江兆京(诸生)、艾逢节、艾敏、艾如藻、吴一瀚(贡生)、吴之兰(武举人)、徐谦、高宗礼、连经芳、陈有祚(举人)、陈希瑾(庠生)、黄徵之、温梦良(诸生)、雷元明(诸生)、雷骏鸣、巫日如(诸生)、伍福绥(诸生)、王之麟、王某[100]、雷民望(诸生)、雷羽翀(诸生)、雷羽上(举人)[101]、潘晋台(贡生)、赖良任、赖楫(赖良任子)、赖寄道(赖天祚[102]子)、黄戴玄[103]、谢九晃、谢之迁(诸生)、谢宫锦(诸生)、罗如奎[104]、车丁当。
另有籍贯未详或留寓他乡的遗民21人:余怀[105]、陈允元、胡元琚[106]、胡克己[107]、唐复思[108]、徐起鸿[109]、曹秋岳、纪伯紫[110]、许鸿[111]、萧伦[112]、道盛[113]、宋珏[114]、黄居中[115]、谢天驹[116]、寿安逊庵、毛亶鞠、吴蓼堪、杨鸣玉、赵止安、千呆性安、南源性派。
(二)总体框架
一个核心。以遗民文学研究为核心,各交叉学科为辅助。重点研究福建遗民文人群由明入清后的历时性心态嬗变,研究他们作品特殊的思想性、艺术性与史学、文学价值。
双重遗民群网络结构的共性与个性比较。重点探讨清初福建遗民文人群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从横向的空间场域研究,以闽中、闽南、闽西北、台湾为地域结构划分,探究清初福建遗民群体多元化的心态特征及其群体特殊性的成因。从纵向的时间轴线研究,将清初福建遗民群体置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探讨其与历代遗民群体相比的渐进性与时代性,形成双重遗民群网络结构的研究模式。
串联式问题。该书稿从清初福建遗民文人群的生平家世与交游情况、思想心态、文学创作价值等三大方面展开研究。具体问题包括:清初政治、文化思潮对福建遗民文人有何影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清初福建遗民文人有哪些?清初福建入台遗民有哪些?他们的家世、生平经历及交游情况如何?他们的处世方式及思想心态是否随着时局变化而不同?这些情况如何影响他们的文学创作?他们的思想心态及文学创作对促进闽台文学的融合与发展,对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跨境传播,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统一事业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具体章节如下:
绪论:对清初福建遗民及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现状与有待完善之处进行概括论述。以相关文献资料为支撑,对“清初”的时间范畴进行阐述说明。对当前学术界有关“遗民”概念的解释进行综合论述。简要概括该选题的研究对象,对清初福建各地遗民概况进行统计,并对具有代表性的遗民作家生平思想、创作情况加以论述。与此同时,阐述研究该选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一章,遗民群体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本章以闽中、闽南、闽西北以及入台遗民为地域结构划分,结合福建各地代表性遗民在抗清斗争中的价值取向及其文学创作所体现的遗民身份认同意识,进行综合论述。福建遗民群体的价值取向既具有共同的身份认同意识,又具有多样化的趋势特征。
第二章,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心态特征与嬗变。清初福建遗民文人具有强烈的匡复之志和浓厚的社会民生忧患意识,甚至以身殉国体现坚定的遗民气节。随着社会局势的变化,遗民士人在抗清行为上也出现历时性的心态变迁。
第三章,清初福建遗民群体的特殊性。福建山海结合的地域环境、南强北弱的华夷观以及毗邻江南发达地区具有与江南先贤互动交流的优势性,促成清初福建遗民群体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本章从横向的地域环境与社会思想变迁、地域交流等客观因素对形成清初福建遗民身份认同思想的特殊性进行研究论述。
第四章,与历代遗民相比的渐进性和时代性。相较于历代遗民,清初福建遗民群体在抗清斗争中,文化立场更具坚定性,家国意识更具悲剧性,救亡图存的思想更具意识性。这与历代遗民心理积淀、社会战乱迁徙、隆武政权在福州的支撑作用、时代变迁以及实学风尚等因素密切相关。本章对清初福建遗民思想所体现的渐进性与时代性形成的原因加以深入研究,有利于为进一步挖掘遗民文人群体特征拓宽研究视野。
第五章,遗民代表性著作的思想蕴含与艺术风貌。本章以黄道周、黄景昉和许友等代表性著述为研究对象,论述遗民作家作品中所蕴含的遗民精神境界与坚定的遗民文化立场;同时,对清初福建遗民文人群的著述创作的艺术风貌进行研究阐述,探讨他们在不同时期的创作境界的转变。
第六章,记忆、认同与离散书写的传播意义。遗民个体的离散经验同时也伴随着群体的交流与互动,因此,离散书写、交游书写往往交织在一起。本章从记忆和认同的视角,对清初福建遗民及入台遗民忠贞不渝的家国思想和书写传承进行论述,探讨遗民文人离散书写的跨境传播意义。
五 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政治格局的变化与士人选择的多元、文化价值的重估与思想观念的活跃,以及文学风格的多样与审美形态的趋新,赋予了易代之际以独特的研究价值与学术魅力。”[117]左东岭先生以简练且深刻的语言,概述了易代之际士人的文化思想与文学生产的价值意义。本书以清初福建遗民文人及其文学作品为研究主体,研究他们的群体特征、思想心态,分析他们的文学作品的学术价值、传承意义以及对促进闽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积极意义。
(一)学术价值
第一,挖掘闽台文化同根同源的学术内涵,提高两岸文化认同感。福建曾是抗清斗争的重要阵地。台湾明郑政权时期,一大批福建遗民文人与郑氏赴台参与抗清斗争。福建遗民文人进入台湾,促进了闽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本书可进一步挖掘闽台文化同根同源的学术内涵,提高文化认同感,促进两岸学术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第二,丰富并拓展了闽台遗民文学、文化理论。清初福建遗民文人思想心态因地域性特征和时局变化而复杂多变。本书旨在丰富并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开阔理论视野,拓展闽台遗民文学、文化理论。第三,促进闽台遗民文学的传播。本书所涉及的大部分清初福建遗民文学作品尚未在学术界得到广泛传播。借助本书的研究,意在一定时空上促进清初福建遗民文学的传播。第四,努力促进多学科交叉发展。本书综合运用社会学、文学、历史学、传播学、心理学和比较文学等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可促进学科之间交叉发展。
(二)现实意义
第一,为同行研究者及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本书力求对清初福建遗民文人创作及其心态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提出新观点,形成专著出版,提供研究参考。
第二,进一步弘扬闽台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清初福建遗民文人的作品,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透过这些遗民作品之美,寻找文化基因,加以传承和弘扬。
第三,为当代知识分子保持独立的人格精神,追求高远的人生境界提供借鉴。清初福建遗民文人能在艰难处境下坚守节操,以自身特有的方式表达忠君爱国的遗民心志。这对当代知识分子处世具有借鉴意义。
处于明末清初的遗民文人心态及其所呈现出来的文学风貌,是经过选择、修正的。在明末清初这一十分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对遗民文学所反映的遗民心态、文学风貌的变迁进行研究,是极有价值的。
[1]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文化研究》2016年第4期。
[2](清)邵廷寀:《明遗民所知传》,清康熙间刻思复堂文集本。
[3](清)黄容:《明遗民录》,日本东京东洋文库藏清初钞本。
[4]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聚德堂丛书本1916年。
[5][朝鲜]佚名撰:《皇明遗民传》,北京大学影印本1936年。
[6](清)孙静庵:《明遗民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7]陈去病:《明遗民录》,国粹学报本。
[8](清)卓尔堪选辑:《明遗民诗》,中华书局1961年版。
[9]谢正光、范金民编:《明遗民录汇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11]潘承玉:《清初诗坛:卓尔堪与遗民诗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
[12]洪茂宁:《清初遗民叙事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13]吴可文:《遗民诗与清初福建诗风的嬗变》,《东南学术》2016年第2期。
[14]陈庆元:《曹学佺生平及其著作考述》,《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15]李文静:《清初遗民诗人阎尔梅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8年。
[16]敖运梅:《清初东渡视域下的胜朝书写——浙东遗民张斐的文学审视》,《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年第6期。
[17]邱亚萍、徐国华:《论清初诗人陈允衡的诗歌创作》,《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18]潘浩正:《清初明遗民徐芳佚作辑释》,《图书馆研究》2022年第2期。
[19]杜桂萍:《遗民心态与遗民杂剧创作》,《文学遗产》2006年第3期。
[20]张宇、张翼:《论明遗民心态与文学创作——以李世熊文学创作为例》,《三明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21]赵天为:《〈牡丹亭〉续作探考——〈续牡丹亭〉与〈后牡丹亭〉》,《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22]闫慧:《从元曲到清曲——论清初遗民散曲的艺术开拓》,《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23]朱夏君:《遗民心绪与道德重构——论陈轼与〈续牡丹亭〉》,《中华戏曲》2021年第2辑。
[24]赵红娟:《明遗民董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5]杨剑兵、郁玉英:《论清初遗民小说中的人文思潮》,《明清小说研究》2023年第1期。
[26]蔡亚平、程国赋:《论明清小说命名的文化内涵》,《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27]左东岭:《易代之际子书的文学书写观念》,《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28]张吉:《明清易代之际寿序文研究——以吴伟业的寿序文为例》,《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29]何冠彪:《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研究》,学生书局1991年版。
[30]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2]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1982年版。
[33]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4]孔定芳:《清初遗民社会:满汉异质文化整合视野下的历史考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5]陈义报:《日暮乡关何处是:民初清遗民诗歌中的故乡书写》,《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36]蔡杰、卢珊:《从“君臣之义”到“夷夏之防”:黄道周与吕留良政治伦理观异同》,《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
[37]葛亚杰:《明末清初遗民士人对屈原精神的诠释——以王夫之、钱澄之、屈大均为例》,《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38]乔玉钰:《性别语境下的家国书写——明清之际女遗民创作的精神特质论析》,《文学遗产》2015年第6期。
[39]夏爱军:《由明末才女叶小鸾之死引起的思考》,“明长陵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2009年5月。
[40]朱雯:《明清易代之际的女性诗歌——个人与家国命运的自我书写》,《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41]廖肇亨:《高泉与温泉:从高泉性潡看晚明清初渡日华僧的异文化接触》,《长江学术》2017年第3期。
[42]暴鸿昌:《明季清初遗民逃禅现象论析》,《江汉论坛》1992年第3期。
[43]杜春媚:《从归庄看明遗民多样性的生存选择》,《清史研究》2001年第4期。
[44]孙宇男:《明清之际诗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4年。
[45]彭志:《遗民结社:假我堂诗会及其文学活动》,《天中学刊》2020年第5期。
[46]郑珊珊:《明清福建家族文学研究:以侯官许氏为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47]侯晶:《明末清初莱阳姜氏家族诗歌研究》,学士学位论文,渤海大学,2019年5月。
[48]孙新华:《清初扬州遗民诗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07年。
[49]张兵:《清初泰州遗民诗群的社会结构与创作特征》,《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50]李婵娟:《清初岭南遗民诗群的社会结构与群体心态》,《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51]周银华:《闽籍寓闽明遗民及其著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52]冯丽荣:《清初滇遗民文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0年。
[53]周雪根:《选择的艰难与艰难的选择——论明清之际滇云遗民诗人涌现及其生存方式》,《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54]蒋东玲:《明清之际文人的集群关系变异及其诗界影响》,《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55]朱昌荣:《异曲同工:明遗民与清初社会重建》,《殷都学刊》2020年第4期。
[56]蒋寅:《遗民与贰臣:易代之际士人的生存或文化抉择——以明清之际为中心》,《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9期。
[57]谢正光:《清初贰臣曹溶及其“遗民门客”》,《明清论丛》2002年第3辑。
[58]方勇:《“非庄子当如是解”——明遗民借解〈庄子〉以自摅其意》,《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59]潘承玉:《清初散文中枢:从李世熊看明遗民散文创作网络》,《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60]何冠彪:《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研究》,学生书局1991年版。
[61]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2]孔定芳:《清初明遗民的身份认同与意义寻求》,《历史档案》2006年第2期。
[63]谢正光:《清初诗人与士人交游考》,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4]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65]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6]李瑄:《明遗民群体心态与文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版。
[67]孔定芳:《明清易代与明遗民的心理氛围》,《历史档案》2004年第4期。
[68]陈水云、江丹:《清初遗民诗歌的民族立场》,杜桂萍主编:《明清文学与文献》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69]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70](战国)左丘明:《左传》,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249页。
[71](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一九〇,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0页。
[72](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二六八,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77页。
[73](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八四四,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9549页。
[74]李瑄:《明遗民群体心态与文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16页。
[75](清)黄宗羲:《南雷文约》卷一《谢时符先生墓志铭》,民国扫叶山房《黎洲遗著汇刊》本。
[76]谢正光编:《明遗民传记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77]张兵:《遗民与遗民诗之流变》,《西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
[78]严迪昌:《归“奇”顾“怪”略说》,《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4期。
[79]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9页。
[80]罗宗强:《李瑄〈明遗民群体心态与文学思想研究〉序》,《晚学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8—419页。
[81]黄士举事迹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74—375页。
[82]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二一五《明忠节·古田县·古田樵夫传》载:“有五泉庐逸士者五人,结庐偕隐,问其姓名,笑而不答。邑人余天民诗云:‘城北有五人,明季之逸士。国运当阳九,因独行其是。遁迹五泉庐,终身远城市。诗酒尽余年,至今无姓氏。’”(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45页)
[83]薛镕,字子燮,福清人,尝游越中。甲申国变后,薛镕抱道守节,拒不征辟,以著述创作为生,有《南窗草存》六卷、《南窗草又存》十卷、《存存草》十卷、《草腴》二卷、《筠阳诗集》一卷、《箨书》十卷、《先儒语录钞》十卷、《礼经微解》十卷等。乾隆《福清县志·卷一四·明文苑》记载:“薛镕,字种茂,福清人,以名诸生授经,中丞黄公嘉其教泽,称曰‘盛世经师’。孙士玑、士衡、士中,继登科第。”(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14页)
[84]张利民,字能因,侯官人。崇祯十三年进士,任桐城令。张献忠攻城凡十四昼夜,能因挥涕激众,登陴死守,以总兵黄得功之援而围解。考选授户科给事中。唐王隆武时,为太常寺少卿。闽不守,不甘仕进,乃遁迹自悔,祝发称田中和尚。集名《野衲诗略》,乃其子贞教汇编者,朱竹垞曰:“能因诗多行遁后作,情辞凄戾,惜其未醇耳。”盖身遭亡国之慘变,故为诗多苍凉感喟之语,自是遗臣志士之本色。(参见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十六,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47—248页)
[85]陈兆藩,字卫公,侯官人。崇祯乙卯举与乡,时主试刘理顺、吴甘来,房考夏允彝后皆死节者也。会试两中副榜,唐王时授刑部主事晋员外郎。踰年,唐王败。又迹年,鲁王入闽,改御史。上亟旌诸臣及恢复机宜疏。鲁王败,屏迹不出。病不服药,语少子夔曰:“今而后吾得为完人矣!”含笑卒。(参见李厚基等修,沈瑜庆、陈衍纂《福建新通志》,1922年福州通志局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第141页)
[86]鄢正衡“死国”三兄:“正几、正蓟、正重。……乾隆《永福县志》卷八《明义烈》均有传。”(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69页)
[87]齐巽、江不空、张留、项元等人事迹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74页。
[88]崇祯庚辰进士,丙戌后,归隐厦门,寻渡台湾卒。(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75页)
[89]阮旻锡,字畴生。父伯宗,字一峰,世袭千户裔,世居海上。……甲申国变,旻锡方弱冠,慨然谢举子业。……出览名山大川,北抵京华,讬处十数载。后乃逃于释氏,名超全,以教授生徒自给,实郑所南、谢皋羽之流。著有《夕阳寮诗集》《诗论》行世。林佶谓其诗冲微澹远,一以正始为宗。(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18页)
[90]黄贤京与同年沈佺期相契好结姻。甲申明社为墟,隐处海滨,终身不仕。(民国《南安县志·卷三六·明隐逸》,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36页)
[91]“(刘应璋)及王没(唐王朱聿键),遂隐于兴泰里之仙岩仑下。乙未海寇发,应璋奉母入城。城陷,应璋慨然自刃。其母与女见应璋死,亦死焉。……族人莆田尧章为之立传。尧章字陶九,甲申后隐于百原溪底,自号百原居士。同邑郑邵字勉仲,亦隐于九鲤湖,太史方以智扁其居曰:‘庸斋’。……后有康泰,字淑彬,读书不仕,著《四书笺疏》、《隐山学语》、《历代统论》、诗古文诸集,盖世有隐德云。”(乾隆己巳《仙游县志》卷二七《人物志·明隐逸》,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74页)
[92]蔡国光,同安金门人,同中崇祯甲戌进士,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83、242页。
[93]诸葛倬,隆武朝亡,移居两岛,依郑成功。永历帝进光禄寺卿,后卒于台湾。(民国《同安县志》卷二七《思明州人物录》,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11页)
[94]“二子璐、晃,从父羁栖,俱能诗。”(《留庵文集》,民国《金门县志》卷二〇《明流寓》,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06页)
[95]卢澜,渡海依卢若腾,居七载卒。(《留庵文集》,民国《金门县志》卷二〇《明流寓》,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06页)
[96]薛铨,原籍莆田,居侯官。民国《福建通志·明高士传》 《福建通志·明艺术传》两收其传,民国《闽侯县志》卷九二《明隐逸》亦收录,均同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14页)
[97]华师,严姓,别号秋此,莆田儒家子。学问渊博……与遗民朱贽、顾招作方外交。
[98]《明史》卷二八八《曹学佺传》载:“曾异撰,字弗人,晋江人,家侯官。”(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77页)
[99]李世熊《寒支初集》卷九《画网巾先生传》载:“画网巾先生,名位、乡里皆不可稽。初同二仆潜迹邵武光泽山寺中,作苦观变,衣冠俨然。”(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62页)另有《皇明遗民传》卷七、文德翼《求是堂文集》卷一二、戴名世《南山集》卷八、道光《光泽县志》卷二八《明寓贤录》等,载有《画网巾先生传》。
[100]雷元明,字左青,宁化诸生。明亡,元明偕弟骏鸣同弃诸生,与李世熊同志,交相得也。……时同邑巫日如、伍福绥、王之麟、王某,俱终隐不出。(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二二三《明隐逸·汀州府》,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52—353页)
[101]雷羽上与李世熊同隐于泉上之阳迟山。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55页。李世熊有《雷孝廉墓表》录于《寒支初集》卷八。
[102]赖天祚为四川行都司宁番卫,卒于官。(康熙《宁化县志》卷四《明逸行》,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12页)
[103]黄戴玄,附《赖寄道传》后,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12页。
[104]“罗如奎,字奎之。明邑庠生。值沧桑,不试。与将乐余思復字不远,同以高尚见志。时有咏画网巾赴义者,如奎与思復歌诗和之,其志节可想见云。”(康熙《沙县志》卷一〇《人物志·明隐逸》,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25页)
[105]余怀(1616—1696),莆田籍,布衣终生,童年时便由故乡移居金陵且未曾返乡,曾自署“江宁余怀”“白下余怀”“旧京余怀”,他在身份认同方面是福建诗人中较为特殊的,今人辑有《余怀全集》。
[106]陈允元、胡元琚,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88页。
[107]胡克己,万历庚申进士,自登州漂至朝鲜之凤山郡,因流落北关。(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98页)
[108]唐复思,不知其出处,或言闽人。(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99页)
[109]徐起鸿,夏绍芳之门人。(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07页)
[110]黄晋良入清,毁车束马,匿迹弢光,独肆力于诗文字,同时名流如曹秋岳、纪伯紫皆为知己。(民国《闽侯县志》卷九二《清隐逸·退菴金石书画跋》,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20页)
[111]许鸿,子子羽,福建人。明末宦滇,后遭鼎革之乱,卜居太和古生。能诗,兴至则携一觞于水边柳下,吟咏自适。先是遇兵,被贼断其右掌,遂以左腕书。能作怀素大草,人因称为左腕云。(《云南通志·大理县志·明季滇南遗民录》卷下,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71页。关于许鸿生平事迹,另见著录于雍正《云南通志》卷二三《明留寓》,乾隆《大理府志》卷二四《国朝留寓》,民国《大理县志稿》卷二二《明寓贤》。福建省府县志均未收录许鸿传,待查访)
[112]萧伦,字彝叙,福建人,贾于芜湖。(嘉庆《芜湖县志》卷一五《人物志·明留寓》,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04页。又有《小腆纪年》卷一一引魏禧《江天一传》曰:“有闽人萧伦者,贾客也。”)
[113]道盛,字觉浪,闽人。住金陵天界寺,与明盂、弘储并以忠孝名天下。(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27页。另有康熙丙午《建宁府志》卷四九《明释家》、董天工《武夷山志》卷一八《释子》载有相关传记史料。刘余谟《传洞上正宗三十三世摄山栖霞觉浪大禅师塔铭并序》,载《天界觉浪盛禅师语录》卷一二)
[114]宋珏,亦作瑴,字比玉,莆田人。为诸生,负笈入太学,后侨寓武林、姑苏、金陵,以诗歌书画名于时。
[115]康熙《福建通志》卷四六《人物》载:“黄居中,字海鹤,晋江人。举万历乙酉乡试。博通坟典,得未见书,必手自校录。授上海教谕,率以经术著称。累迁南国子监,侨居金陵,因家焉。著述积数十卷,所藏书甚富,学者称海鹤先生。”(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81页)
[116]谢天驹,参见陈旭东编纂《闽台明遗民传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68页。
[117]左东岭:《易代之际研究的学术价值与难点所在——兼及张晖之〈帝国的流亡〉》,《中国文化研究》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