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隐述作集(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人类的文明交往价值

(一)文而化之与文而明之

人类文明交往的自觉轨道方向是人的文明化,在人文精神光辉照耀下曲折而坚韧地前行。此种文明化当今是以现代化发展形态进行的。现代化的实质就是人的文明化过程的新阶段。

人类的本质是文明。人类与其他生物、动物的区别主要也在于文明。人类与猿类揖别后,由蒙昧、野蛮而进化为文明,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类本质。但人类很难摆脱动物性,这如同摆脱旧思想、旧精神枷锁一样困难。然而,人类又必须摆脱而逐步获得自觉、获得解放。正因为如此,人类交往的价值追求在于文明交往过程中的人文精神本质。

人应该是有个性、有精神、有思想和风骨的德才兼备的文明化之人。这就是人之为人的类本质,就是真善美这个人类交往良性发展道路上的基点和底线。这个基点和底线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尽管每个人的需求千差万别,风格各异,只要具备这个前提,就会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从人类文明交往的发展过程来看,爱自然、为人类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人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每个个体都是人类共同体中的一员,交往的文明化这个发展主线,把个人与一切人联系在一起。我想,这是马克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应有之义吧!

被人们称为“当代工笔画第一人”的王叔晖先生去世时,对他的“评价挽联”是:

将普及者提高,将提高者普及,善始善终真同道也。

为红花之绿叶,为绿叶之红花,洁来洁去岂常人乎?

人之为人在人的文明素质、文明人格交往过程中的培养和炼铸,草树之红花与绿叶互相帮衬、同生共长,一如人间文明程度提升之“天地之大德曰生”而生生不息。善与真美为统一体之大道,人要洁来洁去乃文明之交往。这副挽联赞扬的不仅是王叔晖个人,更是他那文明风格的人和文明化品德,是人的文明价值。我客居北京松榆斋,每年秋冬,面对松柏、竹、冬青、黄杨这些常青树的绿叶,均良久伫立,凝视良久。据医者言,眼睛最喜绿色,它可养目。我久视之,确有受益,至今八十有八,尚可写蝇头小楷。现在,我体味凝视绿叶,变为向绿叶致敬,向绿叶“行注目礼”。我礼赞绿叶,是因为它寒冬不凋谢,总是那么坚韧地等待着蓄芳来年的红花。有句老话说得好:人世间、自然界永远不缺乏真善美,只是缺乏发现它们的眼睛。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是头脑的门户,它通头脑,凝结为人文精神,明察着万事万物的变动。人类在与自然、社会和自我身心的交往实践中,用人文精神“文而化之”“文而明之”去发现其规律性,进而创造自己的文化文明史。

(二)自然与自由的元价值

哲学上有萨特之问:人如何在“处境”和他人的“注视”中伸张自由?还有海德格尔的人如何面对作为一般人生存状态中的“烦”与“死”?

宗教上有佛陀如何以“幻”,还修于幻?

东方哲学中也有是非日常之外的“去问题”说:你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取消问题。但是此种虚无态度可能是出于无奈,其实是无益之举,因为人是一个永远取消不了的问题。

儒家的人学是实际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问:“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之为人必须思考人的生存、生命、生活、生产的价值问题,否则人活着还有何意义?

人是具体的人,是有感性、有感觉、有理性、有思想的人,是生活于同自然与社会交往活动中现实的人。在这个活动中,人的自我身心交往的自觉性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实际的。

感觉、感性,是人的生存和生命的自然本质力量的生动证据和证明。感觉、感性是理性的先导,是实践的过程。感觉、感性的丰富多样性,是人作为人的特点。人从根源上讲,是具有感觉丰富多样性的人。

这样说,并不是低估理性的作用,只是强调感性的本初性质。正是这种人的主体感性活动性质,对人的实践和对人的理性形成起了基础性的作用。本初性质对人与自然和人本身的自由也具有价值意义。人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目见、耳听、鼻嗅、舌感、身触,俯仰天空和大地无不与自然相关联。人生活在社会中,所视、所闻、所体味、所身受,食衣住行的个体群体活动,无不与自由相伴随。人与自然的交往,是生态文明交往,人与人的交往,是社会文明交往。人是精微的自然,自然是放大的人,人与自然互为自然育人,人化自然。人如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受益良多,从自然中会得到灵感。至于说到自由,那既是自由与必然的哲学概念,又是人与社会的价值观念。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名诗是: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爱自然,为人类,道法自然,人道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史、人类史是唯一大科学的历史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体”。自然、自由,这是人的文明价值所在,是人生两大本原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