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倾听叙事文本中的声音
傅修延
叙述声音实际上是一种譬喻性的说法,小说之类的叙事文本中当然不可能有真正的声音发出,不过文本中的某些表述确实会让人觉得是某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在发言,仔细考究起来还能发现这个声音存在的蛛丝马迹。在叙事学的发展过程中,叙述声音一直是许多理论家关注的焦点,但这一概念尚未获得一致认可,迄今为止也未看到对其作全面阐释的著作。选择叙述声音作为研究对象是需要勇气的,作为一种难以名状的无形存在,这一复杂微妙的对象在不同读者心中激发起不同的反应,因而需要对其作多个角度的观察,由此得到的结论方能为多数人所认可。本书在阅读消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辨识和分析各家意见,从听觉文化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结论,书中的论述较为细致、系统和完整,涉及与叙述声音有关的各个方面,体现了较强的理论构建意识和学术创新能力,应该说达到了作者为自己设定的学术目标。
我之所以支持本书作者进行这项研究,是因为叙述声音属于叙事学领域的前沿话题,这个话题下面藏有值得深入探究和细加分析的一系列“真”问题。初涉叙事学的人往往会对结构、人称等容易觉察到的对象产生兴趣,而浸润较深者则会认识到不易觉察的话语层面还有大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叙述声音这个话题提醒我们,对于小说中的叙述不能按字面意思照单全收,除了消化作者给出的信息之外,还要仔细聆听叙述声音是否有异。这其实算不上什么复杂操作,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人交流,也要判断对方是否话外有音,是不是一边说话一边挤眉弄眼。
《红楼梦》第三回贾宝玉出场,叙述者通过引述后人的《西江月》,对这个人物作了如此评论:“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无能”与“不肖”显系戏词,叙述者引述此言时脸上肯定堆着狡黠的笑容,此前王夫人对林黛玉说自己的儿子是“混世魔王”,也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气话和反话。贾宝玉未上场之前,叙述者通过自己说和他人说,在其身上贴了许多负面标签,其意图显然是先让读者通过世俗、正统的角度去看故事主人公,然后释放出无数事件信息证明不能固守这一观察人物的角度,此种欲擒故纵的话语操作导致了一个复杂人物的生成。
对叙事作品的阅读有浅有深,所谓浅读针对的是容易把握的故事情节等,深读则指向叙述声音等需要细加揣摩的因素。杜甫的《哀江头》中,叙述者“少陵野老”是用急促的哭声在叙述,这哭泣比所叙述的国破家亡事件更令人感伤,“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中凝聚了多少沉痛。杜甫的另一首诗《江村》中,打动读者的则是“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后面的闲适之情,我们完全可以想到叙述者此时悠然自得的神态。也就是说,对一部叙事作品,你可以琢磨其中的故事,也可以玩味叙述的声音,两者都属叙事消费的对象。
再往深里举例。一般认为《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代表司马迁的声音,但真实生活中的司马迁需要通过“作为隐含作者的司马迁”才能进入“太史公”这一角色,进入角色之后司马迁是以“太史公”的身份发言,这声音已不可避免地带有职业史官的某种“官腔”(此处无贬义)。就此意义而言,“太史公曰”并不完全等同于“司马迁说”,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而察觉到这种差异正是阅读带来的妙趣之一。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尾处,作为人物叙述者的尼克来到海滩,回忆盖茨比当初遥望黛西家门前那盏绿灯的情境,忽然间叙述声音变得不像是尼克本人在说话:“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的未来。它从前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那没关系——明天我们跑得更快一些,把胳臂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被推入过去。”这里明显是隐含作者一把夺过了人物叙述者的“话筒”,因此才有了这番被后世批评家啧啧称道的“变徵之声”。
列举以上例子,是想说明要真正理解作品,就得认真倾听文本中的叙述声音。叙事学是一门研究讲述故事的学问,有些人只把注意力放在故事上,殊不知如何讲述也是叙事学关注的对象,如果只注意故事而不重视讲述,很可能与作者的意图失之交臂。罗伯-格里耶的小说《橡皮》中那块三次出现的橡皮,其作用便是让读者“擦”去前面的讲述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罗伯-格里耶以此显示自己讲述的内容有许多不能当真,小说追求的是那种一切都无法确定的话语效果。许多西方作家喜欢运用不可靠叙述,而判断叙述是否可靠的一条途径就是仔细揣摩叙述声音。在叙事艺术变得越来越摇曳多姿和扑朔迷离的当下,如果不知道何谓叙述声音以及如何辨析这种声音,要想完全读懂一部新潮作品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相信阅读过本书的人,一定会对自己熟悉的叙事作品产生出新的感觉和理解。
本书作者名如其人,“碧珍”这个名字最初让我想到小家碧玉,经过硕博阶段的打磨和后来在团队中的熏陶,当年的小家碧玉已经焕发出一种大家闺秀型的学者风采。教育是能够改变人的,年轻人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总让我感叹教育的神奇。碧珍本科和硕士期间多次获得奖学金资助,学位论文答辩屡获好评,博士学位论文还被评为2018年江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留校任教以后,碧珍仍积极参加叙事学团队的各种活动,拿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一批省级教学科研课题,几年前又担任了教育学院的副院长。许多人都对我称道她读博以来的各种进步,我觉得成长与个人禀赋关系密切,碧珍的一大长处是能够沉静地倾听,这些年来她不仅倾听叙述声音,还认真捕捉自己身边一切对己有用的信息,这样才给我们带来这种“女大十八变”般的惊喜。人类学家相信智人之所以成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是因为其能通过讲故事来抱团取暖战胜敌人,我个人的认识是人类既会讲故事也会听故事,从倾听中汲取教益也是我们这个物种成功演化的重要原因。
碧珍的另一长处是能够将自己的研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我很喜欢她在《当代传播》中发表的《“再部落化”与微信叙事》一文,她从叙事学角度谈到微信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指出这种新的沟通形式为大众话语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场域。“再部落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群体感从来都是精神生活的刚需,正是因为单门独户的现代住宅分隔了千家万户,才有种种虚拟性的社交平台把人重新“部落化”。发微信从表面上看是某人将某个信息发到网上,更大的作用却是此人在朋友圈中宣示了自己的存在,说到底这一举动还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乃至认可。但现在微信群又呈现出新的分化组合态势,一些人一言不合便退群或另组新群,拉黑别人更是家常便饭,为此我建议碧珍再写一文,作为《“再部落化”与微信叙事》续篇,碧珍听后立即报来《论“再部落化”之后的“去部落化”》这个标题,并为这篇新文拟出详细提纲。碧珍的快速反应令我感到兴奋,是啊,一个人如果能从现实生活中不断发现人所未见的学术问题,并能用自己的所学做出符合学理的解释,那么其学术道路将是十分广阔的。
学术著作的出版是一个人学术生涯中的重要事件,我祝贺碧珍收获了自己这份沉甸甸的劳动果实,也希望她继续沉静地倾听自己周边的声音——不管它们是来自文本还是生活。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