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0世纪小说中的旅行叙事与文化隐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序

旅行书写视域中的20世纪美国小说研究

刘树森

《美国20世纪小说中的旅行叙事与文化隐喻研究》是田俊武教授撰写完成的又一部新作,选取了一个新的视点探讨20世纪的美国小说,在研究理论与方法等方面都具有显见的创新性。这部专著的课题研究有助于拓展对美国小说经典作品的传统认知和解读,尤其是20世纪美国小说家对旅行书写内容的青睐和创新,包括有关作品中人物身心的旅行、叙事空间的斗转星移,乃至作家所刻画的文化隐喻等内容。此外,这部专著的研究范围是20世纪问世的美国小说,可涉及与探讨的小说家人数之多、小说作品的数量之大、叙事内容之丰富、创作风格变化之迥异,凡此种种因素难以尽数,意味着这一研究课题的研究难度非同一般,所以其学术价值和意义也不言而喻。

回溯国内外学术界对20世纪美国小说的研究历史,应当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现当代学者所进行的美国小说研究的特征及其价值和意义。大体而言,就20世纪之前的美国作家而言,除了惠特曼、狄金森和马克·吐温等少数作家之外,其他绝大部分作家在创作理念、叙事范式和内容等方面仍然深受英国文学传统的影响,没有创作出爱默生所呼唤和期待的具有美国特征的民族文学作品。上述情况在19世纪末叶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与其相关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是1895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越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随后在第一世界大战时期开始由一个区域性的强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势力范围染指全球的大国。从20世纪初叶开始,一批具有美国民族特征的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陆续脱颖而出,使得美国文学在20世纪上半叶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文学中最具有创造活力和最多产的文学力量之一。就这一时期的美国小说而言,具有国际影响的小说家接踵而至,其中包括亨利·詹姆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德莱塞、杰克·伦敦、薇拉·凯瑟、斯坦贝克、辛克莱·刘易斯、赛珍珠和福克纳等人。

然而20世纪美国文学的迅猛发展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没有在美国教育界和学术研究界获得同步认同,英国传统或者欧洲中心的传统及其影响力依旧在美国牢固地占据主导地位。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美国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讲授美国文学课程的大学寥寥无几,以美国作家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撰写学位论文课题的研究生也是寥若晨星。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美国文学专家、著名翻译家、诗人赵萝蕤教授1944年至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英语系攻读博士学位时,师从著名文学批评家R.S·克莱恩(R.S.Crane,1886-1967),她的博士论文是以研究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创作艺术及其代表作品之一《鸽翼》为题,成为美国学术界最早研究詹姆斯的博士学位论文。在谈及她选择研究詹姆斯的缘由时,赵萝蕤教授曾回忆说,当时美国学术界仍旧趋向于将詹姆斯视为英国小说家,尽管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创作于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加入英籍之前。1875年詹姆斯32岁,开始侨居英国,几乎所有主要作品都是在英国创作。实际上,20世纪初叶庞德、T.S·艾略特和斯泰因等美国作家旅居欧洲,在进行文学创作和创办文学刊物,在一定程度上都与詹姆斯的影响以及美国学术界延迟认同美国文学具有相关性。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和亚洲的国家几乎都遭受了毁灭性的创伤和涂炭,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远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具有地理优势,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贸易、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文学艺术等领域迅速发展成为超级大国。在上述背景下,美国教育界和学术界才逐渐认同和研究美国文学,开始研究美国文学家及其各种体裁的作品,并迅速出版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著述,弥补了以往美国文学研究方面的空白,也彻底修正了低估与忽视美国自身民族文学的传统偏见。

由此看来,至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研究美国文学的历史也仅仅有半个世纪。如果与欧洲文学研究的历史和传统相比,美国文学研究的历史虽然时间较短,然而却对美国文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加强美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等方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因为1936年最早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创办的作家写作培训班,由美国国务院提供运行经费,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数百所大学普遍设立了创意写作硕士项目,其中包括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波士顿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等著名高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几乎所有美国作家都具有在写作项目学习的经历,有效促进了美国文学的强劲发展。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人数来看,20世纪50年代之前四位美国作家获奖,分别是刘易斯、赛珍珠、奥尼尔和福克纳,而在后半个世纪则有六位美国作家获奖,包括海明威、斯坦贝克、索尔·贝娄、辛格、约瑟夫·布罗茨基以及托尼·莫里森。在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文坛,美国文学的发展扭转了长期以来边缘化的地位,在其他国家的翻译与传播等方面超过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学,并进入了欧洲文坛长期以来所雄踞的中心位置。

中国对美国小说的研究是以美国小说和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和翻译为基础。长期以来,学界始终认为,包括美国文学在内的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始于清末民初大规模的外国文学翻译。实际上,这一认知与判断并非客观,因为没有注意或者忽略了鸦片战争之后上海等地陆续出版的英文刊物对欧洲国家的文学和美国文学的介绍,例如19世纪50年代开始《北华捷报》与《大陆报》等英文报刊对西方文学家及其作品的报道,以及刊载的文学动态信息。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世纪50年代,上述报刊所介绍的著名西方作家就包括法国小说家拉马丁(1851)和大仲马(1852)、英国作家莎士比亚(1853)、托马斯·德·昆西(1857)、托马斯·莫尔(1858)、奥利弗·哥德史密斯(1859)与理查德·B·谢里丹(1859),以及美国作家詹姆斯·F·库柏(1852)、斯托夫人(1856)、华盛顿·欧文(1859)与富兰克林(1859)等。此后,陆续介绍到中国的美国作家还包括爱伦·坡(1869)、惠特曼(1870)、马克·吐温(1871)、朗费罗(1882)、狄金森(1891)与惠蒂埃(1892)等人。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惠特曼、马克·吐温、朗费罗和惠蒂埃等几位声名显赫的美国作家并不知道,在他们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他们的文学作品及其声名便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北华捷报》与《大陆报》鼎盛时期每期的发行量高达数万份,蔚为可观,足见其覆盖读者的范围与影响力。这些英文报刊对外国文学的早期传播,有助于国内读者逐步了解和认识外国文学,包括西方各国古今作家及其经典作品,为清末民初大规模的外国文学翻译奠定了必要的文学基础。

实际上,清末民初涉足外国文学翻译的大多数译者也是我国最早致力于外国文学研究的作家,例如林纾、梁启超、鲁迅、田汉、周作人、周瘦鹃和郭沫若等人。他们的研究和评论除了见诸其译作的序言、注释和跋等各种形式的副文本,还主要发表在各类中文刊物,包括“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小说月报》《学衡》《礼拜六》和《游戏世界》等刊物。在当时刊物上刊登评述美国小说的文章较多的作者,包括赵景深、樊仲云、赵家璧、陈西滢、沈雁冰、程小青、傅东华等。第一部以书的形式出版的研究美国文学的著作是曾虚白1929年出版的《美国文学ABC》。曾虚白也是“五四”时期颇有建树的外国文学翻译家,重要译作包括《欧美名家小说集》等。《美国文学ABC》包括16章,第一章为总论,其余每章以一位美国作家为题,共计探讨了15位作家,其中包括8位小说家,例如霍桑、爱伦·坡、马克·吐温和亨利·詹姆斯等。如同该书的书名所示,书中的内容主要是美国文学常识,包括作家的生平及其创作经历和主要著作,以及作品描写的内容与形式特征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外国文学翻译与早期研究的一个活跃时期,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的时间,加之此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保家卫国和消除战乱是我国人民的首要关切,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都近乎处于冬眠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全球冷战和意识形态对峙的背景下,国内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人数和研究成果都不多。上述状况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改革开放,才逐渐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是高校教师、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以及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成为外国文学研究的主体,而且四十余年来相关学者的人数也出现了几何数字的增长。可以作为参照的数据是,国内高校数量1978年为500余所,2020年这一数字已经增加到2900余所。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的外国文学研究与时俱进,进入了现代化的研究生态,尤其是得益于网络与数码技术的迅速发展,可以使用丰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在许多方面能够与国外的相关学术研究同步发展。

因此,研究美国小说的学者及其研究成果同样也呈现出上述增长态势与发展潜力,采用现当代批评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美国小说,内容涉及在题材、人物塑造、叙事、族裔身份与文化、性别、语言和修辞等不同方面的创作特征及其价值,硕果累累。现在如果尝试在美国知名作家之中找到一位尚未被国内学者研究的人,应当只有小概率的可能性。此外,当前的研究与发展态势已经取代了以往主要研究美国小说通史、断代发展史、作家生平和作品评述等方面内容的较为固定的研究模式。

基于当下的研究生态,田俊武教授的《美国20世纪小说中的旅行叙事与文化隐喻研究》可以说是应运而生,从旅行书写这一新的视点对20世纪的美国小说进行全景式的探讨,阐释不同时期内不同流派、不同族裔文化身份的小说家是如何在各自的创作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描写各种形态的旅行,包括身体的空间旅行和因为信仰等因素的心灵旅行,如何书写旅行经历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旅行者的内心感受等,由此揭示了这些美国小说中普遍存在并形成了一定传统的叙事范式,以及国内学术界研究较少、鲜为人知的书写特征。

这部新作虽然以20世纪的美国小说为研究对象,但课题研究并没有采取传统编年史的时间顺序,按照小说创作的时间脉络逐一进行探讨,而是按照各类旅行的主题与范式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不同的作家群体,例如以海明威为代表的“垮掉派”作家、以福克纳为范例的美国南方作家、以贝娄为领袖的犹太裔作家、以及由莫里森为杰出代表的非裔作家等。这种研究方法客观地再现了20世纪美国小说的多样性发展,在小说创作的某些方面形成了有别于欧洲传统旅行文学范式的特征,而且凸显了美国各种族裔身份和多元文化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另外,这种研究方法也有助于进一步探讨题材与叙事风格斑驳陆离的各种小说中有关旅行的一些共同特征。

作为一个研究重点,这部新作还着力探讨了有关美国小说中旅行书写的文化隐喻,研究内容不仅涉及从古至今欧洲旅行文学传统中的一些核心原型隐喻,例如游子寻家、朝圣、流浪、成长、漂泊、自我放逐等,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欧洲传统隐喻的影响及其意义,而且还较为系统性地分析了美国小说家在旅行书写中所塑造的具有美国本土文化特征的隐喻,别有新意。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是聚焦汽车,即20世纪美国率先普及的交通工具,几乎家家户户都以拥有汽车为追求的理想,几乎所有的旅行叙事也都离不开汽车。有关汽车的隐喻一方面是基于当时美国先进科学技术和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而且也与美国幅员辽阔和人们的居住空间及人际关系有关,对此田俊武教授在书中提供了周密的考察和统计数据,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一隐喻的社会背景及其文本内涵。

如果说是囿于新闻传媒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缘故,19世纪后半叶惠特曼、马克·吐温、朗费罗和惠蒂埃等著名美国作家无法得知在他们进行创作的同时,他们的文学创作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和翻译。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在田俊武教授等一批国内学者所研究的美国小说家中,有些人仍旧在活跃地进行创作,倘若他们有机会知晓中文语境中对其创作的研究,应当有理由期待:假以时日,这些作家与中国学者之间应当会发生某种方式的交流互鉴。

是为序。

2021年3月

于北京大学肖家河住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