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公共数据是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源
数据是数字时代的关键性生产要素,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6]。近年来,我国数据产量快速增长,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大数据中心建设情况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数据产量为8.1ZB,同比增长22.7%,占全球数据总产量的10.5%,位居世界第二。如图1-2所示,2023年我国数据产量达到约9.5ZB,预计2024年数据产量将增至10.6ZB。海量的数据资源奠定了数字经济中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的基石[7]。

图1-2 2019—2024年中国数据产量趋势图
(资料来源: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虽然我国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但仍然存在数据高质量、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2022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即“数据二十条”)发布,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数据要素供给制度。文件强调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的紧迫性,充分释放中国海量数据的规模和应用潜力,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强化数字经济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数据要素的高质量供给是数据价值释放的源泉,也是完善数据要素供给制度的重要抓手。只有大规模、高质量的数据得以投入生产,在要素市场进行流通、使用、复用,才能实现从数据到数据要素的转变。
公共数据是数据要素市场的核心基础资源,也是高质量数据要素的关键供给源,具有无可替代性[8]。公共数据包括政府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基础设施等多种主体所产生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还涉及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多个重要领域,呈现出总量大、种类多、形式多、来源主体多的特点,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9]。公共数据来源于官方渠道,其采集、整理、发布等环节均受到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严格的监管和审核,是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的官方记录和反映,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各个领域中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23年12月31日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需要通过加强和规范公共数据资产的基础管理,探索公共数据资产的应用机制,推动高质量公共数据资产的供给,从而有效释放其价值。根据麦肯锡的估算,我国公共数据开放的潜在价值高达10万亿至15万亿元,相当于2020年全国财政收入的约55%~82%。另有研究表明,政府部门掌握的数据资源占全社会数据资源总量的约80%[10]。
公共数据是国家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数字化转型与变革的基石,它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供给,助力各行各业推动数字化进程,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在我国当前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及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公共数据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和生产要素[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