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陂不成镇(全二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无陂不成镇,惟楚有高才

樊星

在高手如云的湖北文学界,裴高才先生以潜心钩沉乡贤“史记”、妙笔多产而闻名。虽然各地都有热衷书写本土文化的志士仁人,相关成果也相当可观,但像高才兄如此多产且影响远及海内外者,似不多见。能够深入挖掘本乡本土的历史文化遗产,勤奋笔耕,为广大读者奉献出累累硕果,殊为不易。从《无陂不成镇》到《首义大都督黎元洪》《程颢程颐传》《田长霖新传》《胡秋原传》……一部一部,气势恢宏,既重现出乡贤文化的光辉,也不断彰显了湖北黄陂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研究荆楚特色文化——黄陂文化现象,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人文精神,做出了蔚为大观的贡献,有些作品在海外也产生了不一般的影响。他的满腔热情、丰硕著述是湖北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也为书写、光大本乡本土的文化事业竖起了一根引人瞩目的标杆。

“无陂不成镇”这一文化现象,源远流长,名满天下。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好在高才兄集十数年之功,并会同王凤霞女士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无陂不成镇》这部文化专著。是作引经据典,以散文的笔触,对“无陂不成镇”的历史源流与文化特征进行了系统解读,颇有识见。窃以为,概括起来,该书的显著特点大抵有三。首先,作者将“无陂不成镇”放在世界文明的坐标——古代文明带的中轴线北纬30°——的视域里,结合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融发展过程进行解读,揭示其“南人北相”与“楚风豫韵”的地名、语言等文化特征。其次,作者广采博览,旁征博引,在史料开掘上多有用力。通过爬梳《诗经》《楚辞》《史记》等中华文化经典,探寻“无陂不成镇”的地名、语言等文化源头。同时,搜索考古成果、方志、笔乘以及诗词名篇,从中发现相关历史碎片,并以多重证据将其串联起来,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如,首次独家披露了有关盘龙城的最早官方记载——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陂县志》,引起广泛关注。最后,穿插人文掌故与民间传说,叙介“无陂不成镇”现象,文史交融,脍炙人口。一言以蔽之,通过探寻文化现象,意在启发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弘扬敢为人先、南人北相等正能量,从而走向文化自强。

在荆楚的文化版图上,黄陂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力——它孕育了殷商盘龙古城,又是木兰文化、程朱理学与辛亥首义文化的发源地,还是“诗歌之乡”“楚剧之乡”“泥塑之乡”“大鼓之乡”;既默默创造了“九佬十八匠”走遍天下的奇迹,使“无陂不成镇”的俗语家喻户晓,也是许多文化名人的故乡。今天的大武汉,根基可以上溯到盘龙城;而武汉方言也与“陂调”密不可分(所谓“汉腔陂调”);武汉美食好些也来自黄陂……如此说来,研究武汉,不可不从研究黄陂开始。而黄陂之所以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文化奇迹,显然也与那里不寻常的民风以及那民风中闪烁的精神有关,黄陂古属楚地,民风必然延续了楚风的热烈、强悍,所谓“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本源于此,所以,才有“九佬十八匠”闯荡世界的美谈,才有黎元洪就任“首义大都督”的传奇,才有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通过读书、考试,或者通过经商改变命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壮伟奇观(以作家胡秋原,诗人彭邦桢、曾卓、绿原,科学家田长霖等为代表),才有“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和“孝义兄弟”刘培、刘洋那样感天动地的孝行义举。这民风,这精神,值得提倡,值得发扬光大。同时,黄陂人创造的文化奇迹、商业奇迹、政治奇迹,再次证明了楚人的有才、多才,正所谓:“无陂不成镇,惟楚有高才。”(罗向阳集句)

由“无陂不成镇”,也很容易想到“无宁不成市”“无徽不成商”“无绍不成衙”……在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这场巨大转型中,“无陂不成镇”的现实意义何在?我想起了30多年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那篇很有影响的文章《小城镇,大问题》,其中关于“小城镇怎样成为农村的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的思考,至今仍具有发人深思的力量。既然黄陂人早就创造过“无陂不成镇”的奇迹,那么,“九佬十八匠”的成功经验不就依然具有现成的参考价值吗?在我们这个社会又响起了倡导“工匠精神”的声音时,“九佬十八匠”的故事也重新放射出历久弥新的光芒。黄陂成功的经验应该可以复制,黄陂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可以常说常新。

就这样,黄陂文化一头连着古老的楚魂,一头通向生机勃勃的现实与未来。而这本书在问世7年之后得以再度重印,不也正好成为“无陂不成镇”的故事可以常说常新的证明吗?

说到我自己,也与黄陂有着深深的情感联系。家父曾是军人,军营就在黄陂。我幼时在那里生活过。后来家父转业到武汉,一度在黎黄陂路上的“优秀历史建筑”三合里安家。我的小学时光就是在黎黄陂路小学(“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名延安小学)度过的。因此,我对黄陂的历史、文化掌故一直很感兴趣。虽早就知道“无陂不成镇”一说了,却一直要到这本《无陂不成镇》的书出版,才得以全面了解黄陂文化的来龙去脉、方方面面。因此,借此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绣梓之机,向所有关心黄陂与武汉文化、对荆楚文化有兴趣的读者真诚推荐!也相信高才兄在研究荆楚文化、书写乡贤春秋方面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数年前,《无陂不成镇》三部曲初版时,武汉与台湾文艺界、出版界在台北举办了作品首发式与研讨会,曾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此后几年间,作者仍孜孜以求,继续打捞史料,并反复考订,结合新史料、新成果,提炼新观点,尽可能对“无陂不成镇”这一文化现象做出合理的诠释,同时在文字上认真打磨,力求以平实与颇富灵性的语言贴近普通读者。总之,新版《无陂不成镇》之史实、史裁,还有史笔、史识,均值得称道,而今佳构面世,嘉惠书界,相信会在读者中引起共鸣。

2016年8月16日于珞珈山

(樊星:著名批评家,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