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写在卷首
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一点儿对于人生的观察和感悟之后,就想把它们写下来和朋友们交流。这个愿望一直保留到退休。在职时忙于教学和教材编写,无暇顾及写作,退休后有了时间,就花重金购置了计算机和打印机,着手实现这个愿望。然而事情并不顺利。先是有学生请我为他创办的民办大学聘请大学语文教师。当时许多人还不看好民办大学,难得有人应聘。按计划星期一他们的那所民办大学开学,第一堂课就是大学语文,而到此前的星期六我还没能完成他所托的这件事,只好亲自去代课救急。当时有些民办大学生也不看重民办大学,迟到早退,无故缺课,听课时随意进出教室,在课堂上说话,吃东西,甚至抽烟等,都很平常,严重影响他们学习的进步和人格的养成,于是我又做起了他们的义务班主任,给他们讲学习成才和做人的道理,帮助他们总结学习经验,给他们讲述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地了解了这些高考落榜的民办大学生,发现其中有大量的可育之材,他们中间的有些人受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比较少,有些任性但是有独立思考能力,其中有些人可能成为帅才,因而认识到民办大学工作意义重大,就从代课教师变成每课时酬金20元的正式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除参与讲授大学语文、外国文学和美学常识等课程外,还兼做一些管理、研究和宣传活动,写过一些讨论和宣传民办大学的文章,而计算机和打印机就成了我从事民办大学工作的重要工具,而写作就被挤到第二位。不过由于有了计算机这样的好帮手,《古全和》一书的草稿在上世纪末之前也陆续完成,共分四部分,第一部《人祸》,写古全和的家世,他的幼年和童年,他思想性格的萌芽;第二部《鬼屋》,写古全和一家流落关外的苦难经历,古全和好学的少年时代;第三部《蹉跎》,写古全和的精神探索,和他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下阶级意识觉醒,并成长为共产党员;第四部《困惑》,写古全和在错误路线下的曲折经历和不断成长。四部书稿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古全和贯穿其中。故事的背景详略浓淡不一,从清末民初断断续续延伸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事情更不顺利的是在《古全和》修改过程中又遭遇意外——2004年春,我老伴因糖尿病突发脑血栓并留下后遗症,我不得不放弃民办大学的工作,转行当起了专职的保姆兼护士,因而仍然不能全力以赴地进行写作,而只能利用“工余时间”继续《古全和》的修改工作。转眼十几年过去,人在不知不觉中变老,能用来修改稿件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工作的效率也越来越低,年届80时,身体部分失能,只能用两个指头操作电脑,终于无力继续修改下去了,所以奉献给朋友们品尝的只能是一个难免有些生涩的青苹果。无奈,抱歉!
傅希春
2013年8月 于昌平瑞明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