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关系构建
自然是万物的起源之地,供万物生长、繁荣。人作为自然存在中的一个生命、作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一个部分,与自然的关系源远流长,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就是一个体现人性与传达人类生存前途及精神境况的世界性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进步和理性主义所带来的影响,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恶化,人类本身也面临着生存和精神的双重危机。城市化的加剧,人与自然的疏离,曾经的山清水秀都成了人们记忆中的美好景象,对于儿童来说,自然与他们有着天然的联系,在他们心中有着特殊的位置,当儿童被越来越多的学习任务挤占了玩乐的时间的时候,当失去了身体和心灵自由的儿童们逐渐被异化的时候,“我们需要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看待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我们的整个道德方向需要经历一个深层的、具有深远影响的转变,其中包括彻底修正我们对待地球及其生物共同体的态度”[1]。人们逐渐意识到,无论是从物质的角度,还是从心灵的角度来说,远离自然也就是远离了儿童的生命本身,人类必须重新评估自然的价值和位置,建立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意识,让儿童恢复与自然的亲密的关系,才能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爱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保持自然的良性循环,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一个美丽、健康的环境。
进入新时期之后,在人类对自己与自然关系反思的同时,儿童文学也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对人性的践踏和对生命的漠视,促使他们在以儿童为本位的书写方向上重新定位。作家们在创作时主动从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出发、从儿童的本性出发,书写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贴近儿童生活、关注自然与儿童的关系的作品,这不仅是时代的号召,也是儿童成长的发展需求。曹文轩、刘先平、沈石溪、肖显志、牧铃、黑鹤等作家在作品中为儿童呈现出了人与自然相处的美好,表现了儿童在自然中的启蒙,描绘出一个远离城市喧嚣、贴近生命本真、自然风景优美、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栖居梦想。他们怀着对自然和儿童的历史责任,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批判远离自然的城市生活,从儿童与自然的天然的联系出发,不断完善儿童的价值观、自然观、道德观,通过让儿童贴近自然、热爱自然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的目的。